【新生】紫光展锐的新生;千亿元专项资金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待飞;碳纳米管集成电路TPU在北京研制成功;中科银河芯获数千万元融资
1.紫光展锐的新生,以搭建智能化社会的“钢筋骨架”为目标
2.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千亿元专项资金、核心人才“居转户”只需3年
3.北京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首次研制成功碳纳米管集成电路TPU
4.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方案:集成电路、AI等产业被提上新高度
5.中科院创投领投,中科银河芯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6.我国科学家研制出24个比特的高性能超导量子处理器
1.紫光展锐的新生,以搭建智能化社会的“钢筋骨架”为目标
(文/茅茅),多年以来,国内知名芯片设计企业紫光展锐主要以低端移动处理器而闻名。然而,如今的紫光展锐在全新管理团队的带领下,正在进行着全新的品牌重塑,逐步实现迈向中高端芯片市场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一份关于虎贲 T710 的性能报告,便洗刷了以往对展锐“低端”的刻板印象。无论在 CPU、GPU 还是 TPU 的表现,虎贲 T710 都给了大家更多惊喜,对展锐有了更高的期待。
强势加入AI战局
(图片来自:AI Benchmark,下同)
根据权威机构 AI Benchmark 对外公布的最新的 AI 芯片排行榜显示,展锐虎贲 T710 的 AI 性能荣登榜首,在 9 项测试中全面领先,超越高通骁龙 855 Plus 和华为海思麒麟 810 成为“最强黑马”。
AI Benchmark 在报告中指出,虎贲 T710 具有非常出色的 NPU,为 AI 计算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同时还支持运行 FP16、INT8、INT4 等多种数据位宽的 AI 算法,可以为 AI 应用开发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持。
其中,虎贲 T710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最常见的浮动AI模型,它只比Kirin 810(采用华为下一代DaVinci NPU)略慢,但比其他所有 SoC 都快:与Snapdragon 855 Plus、Kirin 980、Helio P90和Exynos 9825 Octa相比,性能提升近50%。
除了拥有出色的 NPU,虎贲 T710 也具有出色的 CPU。虎贲 T710 适用于中高端 SoC 领域,其采用四个 2.0 GHz 的 A75 大核,加上四个 1.8 GHz 的 A55 小核。AI Benchmark 的测试表明,T710 的性能介于Snapdragon 835和845之间,并且比Snapdragon 730、Kirin 810和Helio P90在同一段中的性能好30%左右。
而在 GPU 方面,虎贲 T710 采用的是 Imagination 的 PowerVR GM 9446,相比于 Snapdragon 710 采用的 Adreno 616 稍快一些。AI Benchmark 的报告表示,这意味着 T710 拥有良好的 GPU,尽管不是一个终极的游戏解决方案,但也足以满足其细分市场需求。
目前,虽然紫光展锐尚未正式发布虎贲 T710 平台,但也足以看到展锐作为一家芯片设计企业,其在 AI 技术上的强劲实力。而随着展锐强势加入 AI 战局,也必将打破现有 AI 格局,形成新的竞争局势。
围绕高技术和高质量进行产品布局
对于紫光展锐来说,如果 2018 年是变化最多的一年,那么 2019 年则是变革和新生的一年。如今的展锐在新 CEO 楚庆的带领下,正围绕着高质量和高技术这两面旗帜进行全新产品线布局,让业内看到了一个正在不断积极向上且勇于变革的紫光展锐。
首先在高质量方面,不得不提的便是展锐的 5G 布局。在引发全球关注的 5G 跑道中,展锐一直扮演着“先行者”角色,引领全球 5G 产业发展。2014 年 12 月,当 4G 智能手机还大行其道的时候,紫光展锐就启动了 5G 研发并组建了 5G 团队;今年 2 月,紫光展锐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 5G 基带芯片——春藤510。
今年 6 月,随着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 5G 商用牌照,这标志着中国已率先进入 5G 时代。对此,展锐也表示,目前已做好商用部署,预计 2019 年底将有多款基于春藤 510 的 CPE 及模组实现商用,可广泛应用于多个垂直行业。同时,展锐未来还会推出第二代 5G 产品,以更低的功耗、更快的速率,支持更多的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作为芯片设计行业的“领头羊”,展锐也正在积极打造多个技术平台,除了已经发布的马卡鲁 5G 技术平台,展锐也在打造 RISC-V 开源生态。今日(8 月 6 日)在由紫光展锐和 SiFive 联合举办的技术研讨会上,紫光展锐 CEO 楚庆便表示,愿意与 RISC-V 基金会合作,将 RISC-V 发展成为理想的开源体制。
据集微网了解,在 RISC-V 的商用领域,紫光展锐目前已有春藤 5842 和春藤 5882 两款基于 RISC-V 的蓝牙芯片实现量产,未来将继续对 RISC-V 在 5G、AI、工业半导体等领域的运用进行有益探索。
此外在高技术方面,展锐正在积极拓展“虎贲”与“春藤”这两条产品线。其中,针对“虎贲”产品线,今年 4 月,展锐发布了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虎贲 T310。虎贲 T310 是全球首款基于 Arm DynamIQ 架构、面向智能手机的 4 核 LTE 芯片平台,不仅全面提升了展锐移动芯片产品性能,同时也是其首款全网通产品,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而在价格方面,搭载虎贲 T310 的终端产品售价在 1000-1500 元之间,这也意味着展锐芯片已正式迈入中端市场。
而针对“春藤”产品线,今年 3 月,展锐分别发布了三款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春藤产品;随后在 5 月,展锐又发布了其酝酿许久的重磅“炸弹”——春藤 5882。据紫光展锐泛连接事业部总经理王泷介绍,支持蓝牙 5.0、超低功耗、超低时延,同时也是展锐首款 TWS 真无线蓝牙耳机芯片。目前,搭载 5882 的 TWS 蓝牙耳机已量产并准备大规模上市,第三季度终端应用产品将会陆续上线。
当然,展锐的变革不仅限于产品线的扩展,其也在积极切入国内知名的产品品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目前,展锐已正式切入中兴、TCL、海信、小米生态链企业等等,并处于持续出货状态。
总结:强势加入 AI 战局、持续引领全球 5G 格局、积极扩展 IoT 和移动通信产品线,不难看出,展锐不仅仅在打造单一的产品和技术,而是在走一条更加可持续和深远的道路。抓住 5G 和 AI 两把利剑,构建物联网生态。正如楚庆在此前参加第一财经科创大会集成电路行业沙龙时说道:“如果将未来智能化社会比作一座大厦,芯片产业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砖石,平台式公司将搭建起这座大厦的钢筋骨架。而展锐就是这样平台式的公司,我们要做行业的生态航母。”(校对/小北)
2.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千亿元专项资金、核心人才“居转户”只需3年
(文/小北)8月6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以下简称“新片区”)总体方案正式揭晓。
在规划范围方面,新片区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设置新片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先行启动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介绍,临港新片区将聚焦吸引国内和国际各方面的人才。新片区人才新政方面,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从原来的7年缩短到5年,核心人才进一步缩短到3年。新片区人才新政还包括,对于非上海市户籍人才购房资格将由居民家庭调整为个人。原政策还要求缴纳个税或者社保年限5年,新片区将缩短到3年。
(图片来源:每经网)
陈寅还表示,在资金方面,上海将设立新片区专项发展资金,5年出资总规模不少于1000亿元,重点是要支持新片区内的高端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
这个定位在“特殊经济功能区”的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意味着上海自贸区又将迎来历史性的新篇章,也将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据澎湃新闻报道,陈寅表示,上海已把总体方案的各项任务举措细化为三大类78项安排:一是对总体方案明确的重点政策,将制定23项操作细则,比如境外人才执业、重点领域的企业所得税政策等;通过具体项目方式直接推动15项政策落地,比如先行先试金融业对外开放等。二是对总体方案明确的创新举措,将制定35项实施方案。比如海关特殊综合保税区实施方案等。三是对总体方案明确的区域功能,制定5项中长期综合规划,主要是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新片区的管理办法、特殊支持政策、政务服务方案等相关准备工作,将推动重大改革举措优先在新片区试点,符合新片区产业定位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新片区布局。
7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和市长应勇陪同下在上海考察,来到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上海电气等企业。
临港作为上海高端制造业的代名词,是上海该产业集聚度最高、产业链最齐全的区域。据悉,历经十余年发展,临港地区已初步形成“2+3+4”产业体系,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积极拓展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如今,新片区总体方案出炉,临港未来也将用拥有新的代名词。(校对/春夏)
3.北京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首次研制成功碳纳米管集成电路TPU
(文/小如)据海淀区人民政府消息,近日,中关村核心区原始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多项进展。
其中,北京量子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签署相关领域任务书,1.57亿元科研设备将在下半年内陆续进入;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已开发8英寸晶圆上高纯半导体碳纳米管平行阵列样品制备方法,首次研制成功碳纳米管集成电路TPU;中关村海华信息技术前沿研究院于2月中旬正式启动场地使用,已签署落地意向书。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 12月24日,是由北京市政府发起,联合北京多家顶尖学术单位 共同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首任院长由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薛其坤担任。
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是北京重点推进的新型研发平台之一。
2015年5月27日,北京市科委与北京大学彭练矛教授就碳基集成电路芯片项目签约合作,由首都科技发展集团投资2500万元,与创业团队共同成立北京华碳元芯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学碳基集成电路制备技术曾被多次报道,被业内认为是下一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强有力的竞争者。据悉,北京大学的专家团队也在碳纳米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基集成电路新体系,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相关成果曾被13次写入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入选 201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被《2015中国自然指数》、《2017中国自然指数》专题报道以及于2018年6月14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主刊。(校对/小北)
4.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方案:集成电路、AI等产业被提上新高度
(文/小北)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对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新片区”),《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片区将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的发展目标。
新片区将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实施公平竞争的投资经营便利、实施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等。
在产业方面,《方案》提出,新片区将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建设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优化进口料件全程保税监管模式,支持跨国公司设立离岸研发和制造中心,推动核心芯片、特色工艺、关键装备和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及应用示范区,加快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推动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建设民用航空产业集聚区,以大型客机和民用航空发动机为核心,加速集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试验验证等配套产业,推动总装交付、生产配套、运营维护、文旅服务等航空全产业链发展。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维修和绿色再制造中心,建立绿色认证和评级体系,支持在综合保税区开展数控机床、工程设备等产品入境维修和再制造,提升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
此外,新片区将支持新片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总部经济等关键领域,试点开展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评估,建立数据保护能力认证、数据流通备份审查、跨境数据流通和交易风险评估等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校对/春夏)
5.中科院创投领投,中科银河芯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文/春夏)近日,北京中科银河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银河芯”)对外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中科院创投领投,南京动平衡、三峡鑫泰、北京科微创投共同跟投。
据悉,中科银河芯此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产品线扩展及部分产品量产,并进一步引进高端人才。
此前,中科银河芯曾于2018年获中科创星投资的天使轮融资。
中科银河芯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1月,主要从事智能传感器芯片研制,是中科院微电子所旗下的产业化公司。目前中科银河芯主要从事三方面业务,芯片设计、软件开发和设计服务。其产品覆盖温湿水传感器系列、压力传感器系列、单总线芯片系列(主要是标签芯片)三个方向,产品包括分布式温湿度传感器芯片、单芯片RFID+温度芯片、单芯片压力传感器、单总线系列芯片等。此外,该公司定位粮情行业的温度水分一体化传感器是业界首款该类传感器。
据悉,该公司核心团队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团队成员曾参与过包括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也拥有从产品选型、芯片开发、产品应用、市场开拓、客户技术支持、量产测试等所有环节实际项目经验。(校对/小北)
6.我国科学家研制出24个比特的高性能超导量子处理器
量子比特的数量和操纵精度,是当前国际量子计算科研的两大核心难题。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研究员团队合作,研制出包含24个比特的高性能超导量子处理器,并首次在固态量子计算系统中实现了超过20比特的高精度量子相干调控,在研制量子计算机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等人提出构想,基于两个奇特的量子特性——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构建“量子计算”。随着可操纵的量子比特数量增加,量子计算的运算能力将指数级增长,从而实现远超传统电子计算机的性能。
当前,国际学界在多条技术路线上研究量子计算,超导量子计算被认为是其中最有可能实现实用化的方案之一。近年来,中科大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学者在超导量子计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其中今年以来,打破了之前创造的10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的纪录,并开创性实现了“量子随机行走”。
近期,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物理所范桁团队合作,他们在系统连接性、读取效率、操控串扰及精度等问题上反复实验探索,成功地将芯片结构从一维扩展到准二维,研制出包含24个比特的高性能超导量子处理器。并首次在固态量子计算系统中,完成对“玻色—哈伯德”梯子模型多体量子系统的模拟,实现了超过20比特的高精度量子相干调控。
据了解,他们的研究显示了超导量子芯片作为量子模拟平台的强大应用潜力,为利用多量子比特系统研究多体物理系统奠定基础,在实现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研究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来源:新华社)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意法高层透露与华虹40nmMCU合作细节:专用产线制造 明年底首批产品推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