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被划重点,重庆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
8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到2025年,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展望至2035年,重庆制造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
《规划》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未来产业前瞻谋划三大产业发展方向。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半导体、新型显示、新型智能终端、先进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新型电子元器件、软件,具体来看:
半导体。依托重庆市电源管理芯片发展基础,以IDM(整合元件制造)为路径,加快后端功率器件发展,打造重庆市半导体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发挥重庆市数模/模数混合集成电路技术优势,积极培育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芯片、激光器芯片、探测器芯片等专用芯片及相关器件。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5G(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现实需求,推进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引进一批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探索设计成果本地化流片途径,丰富重庆市集成电路产品种类。加强WLP(晶圆级封装)、TSV(硅通孔)、FC(倒装)、MCP(多芯片封装)、3D(三维)等先进存储封装技术研发应用,满足多样化的封装需求。加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技术研发和在半导体产品中应用,抢占未来竞争高地。
新型显示。顺应柔性显示、超高清显示发展趋势,坚持“硬件+内容”一体化发展。推动现有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等技术路线面板企业加强真空热蒸镀、薄膜封装、触摸传感器涂层、LLO(激光剥离)、驱动芯片贴合等技术研发和工艺优化,推动Micro LED(发光二极管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路线面板企业加快工程化、产业化步伐,吸引更多上游材料、器件领域企业和下游模组、整机领域企业向重庆市集聚,持续壮大产业整体规模。大力发展激光显示和激光电视,积极引育激光光源、光学元件、光电器件、抗光布等零部件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不断丰富新型显示技术产品种类。持续推进超高清内容建设,快速提升4K(4096×2160像素分辨率)、8K(7680×4320像素分辨率)超高清视频生产制作能力。
先进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面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对传感器的迫切需求,推动现有传感器领域企业与半导体领域企业深化合作,加强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架构的传感器产品、组件及生产工艺研发,不断增加先进传感器产品供给。积极引育敏感材料领域企业,构建与先进传感器发展相适应的特种材料配套体系。
新型电子元器件。面向计算机、手机、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对新型电子元器件的需求,积极引育电容、电感和电阻等领域企业,发展小型化、高频化片式电容、片式电感和片式电阻等产品,发挥本地在玻璃纤维、环氧树脂等原材料生产能力优势,加快PCB(印刷电路板)产品发展,构建与电子整机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元器件本地供给体系。
图片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图片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涵盖了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原材料。
其中,电子。强化与品牌企业合作关系,积极吸引更多品牌企业来渝布局,进一步提升电子终端产品代工能力,加快完善本地研发体系,巩固全球计算机、手机生产基地地位。
图片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加强未来产业前瞻谋划涵盖空天开发、基因技术、未来材料、光电子。
其中,未来材料发挥重庆市在碳基材料和半导体两个领域技术积累优势,以碳纳米管材料为切入,积极引育纳米材料领域企业,搭建纳米材料在集成电路、新能源、医药等领域应用场景,争取实现工程化应用。加强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等领域研发布局。面向空天、深海、深地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推动现有企业加强极端环境所需特种材料研发,形成一批创新成果。
光电子发挥重庆市硅光集成/异质异构系统集成技术优势,加快硅基光电子芯片产业化、工程化步伐,建设国家硅基光电芯片技术高地,增强重庆市半导体未来竞争力。加强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其他光电子领域前沿技术和器件研发,促进电子产业跨越式发展。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化延伸、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动园区特色集群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八大主要任务。
其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系统梳理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领域需求,制定发布需求清单。推动企业间以及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化合作,探索“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共同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和产品攻关任务以及开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卡脖子”瓶颈制约,更好满足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结合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建设,积极争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相关领域大科学装置、大科学中心在渝布局,积极发起、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交叉融合,争取突破一批对产业及产品形态、生产组织方式等具有颠覆性影响的前沿技术和先导技术,强化源头技术供给。
图片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校对/若冰)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点击进入专题报道:
【十四五芯蓝图】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产业观察:Wi-Fi 8在路上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