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项目量大增?红外技术应用多元化带来的利与弊
海外疫情尚未好转,国内又出现新一轮疫情扩散。从2020年初至今,新冠病毒的影响已经持续近两年,由于全球受感染人数仍在增加,使得红外测温一类产品需求暴涨。据调研机构Maxtech数据,2020年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达约56.01亿美元,预计在2023年,这项数据将增长至74.65亿美元。
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一些在该领域表现突出的厂商业绩也十分亮眼。
场景多元带动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度传感器供应商,华工科技旗下子公司华工高理今年上半年营收达6.6亿元,同比增长71.4%,净利润同比增长145.5%。
有行业人士对集微网指出:“温度传感器厂商业绩的增长,除了疫情产生的需求外,也得益于这类传感器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IoT的产品上。5G加持下,国内IoT的发展速度加快,我们看到家务机器人一类的IoT产品对温度传感器需求很多,另外在工业、汽车等领域也有新应用。”
上述提到的华工高理,今年就大大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基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该公司温度传感器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池、电机等产品中的需求也快速拉升。据悉,华工高理上半年汽车温度传感器产品销售同比增幅达到103%。
除此之外,集微网还从业内了解到,在手机、无人机、空调等终端产品中,红外热成像摄像头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
相关零部件厂商也告诉集微网,红外技术早期更多用于军工市场,而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被开发,民用化的脚步也开始加快。随着这项技术相关的产品得以在手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终端产品中运用,也开始推动技术本身呈现融合创新的趋势。例如在手机上,就有厂商将红外与一些影像算法融合。
该厂商还透露:“这类温度检测用的传感器技术颇具难度,看好这个市场的传感器厂商不少,但真正能做的却不多,有一定的门槛。也正是得益于此,这类传感器的单价普遍较高,如果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所创造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值得提出的是,虽然这类产品的需求因疫情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而呈现出正向增长趋势,但绝大多数领域对温度传感器的需求量是较难产生规模化的。
难以形成刚性需求
上述行业人士也谈到,红外技术在民用市场最大规模的应用是人脸识别和测温,人脸识别更集中于手机市场,测温的却相对分散。就以IoT市场为例,我们看到有很多这类产品项目都会用到红外测温,但这类项目的通病就是量少。所以在我们看来,短期内许多生产红外测温产品的企业或许会出现项目多、总量少的局面。
除了个别场景,这类产品的项目需求普遍偏少,由此也反映出产品本身只在少数市场形成了刚性需求。这或许也是当前产业链厂商积极创新的一大原因,试图创造更多刚需应用。
上述厂商向笔者举例介绍:“此前业内常用的红外热成像传感器分辨率普遍较低,因为很多场景对成像的要求就是能分辨大致形状;反观现在就有许多厂商把传感器的分辨率提高,能够看清人、物更多的信息。还有的厂商会在热成像摄像头中加入一些手机拍照功能,比如比如自动对焦、成像算法融合等等。”
“然而用户是否真的需要看到这么多信息,我认为未必。在许多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会看很多厂商前期都非常积极去创新,这些创新更像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真正形成刚需的可以说少之又少。”该厂商补充道。
业界周知,ADAS辅助驾驶系统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活体、动态、距离等多项监测功能兼具的基础上。
然而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其中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体现于车身周围的活体监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升级,车企显然需要具备更多功能的监测技术和产品。例如最近风头正盛的车用激光LiDAR,两相比较下,LiDAR不仅能够取代红外感应的功能,甚至做得更好更全。
不过对方也指出,目前在手机、汽车市场,终端品牌就对红外感测产品小型化、精确度、结构稳定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终端不同,产品开发过程碰到的问题也多种多样。随着相关产品成功在不同终端产品上实现应用,毫无疑问是有利于技术本身的发展。(校对|Candy)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英特尔“跌落神坛”,基辛格背全锅?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