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台媒:联电拟斥资48.58亿元将联芯纳为独资子公司;联发科曝光2022年的三大目标;造车新势力新困局

作者: 爱集微
2022-04-28 {{format_view(12401)}}
相关舆情
AI解读
生成海报
【收购】台媒:联电拟斥资48.58亿元将联芯纳为独资子公司;联发科曝光2022年的三大目标;造车新势力新困局

1、【芯智驾】造车新势力新困局:裁员传闻风起,疫情引发库存危机

2、台媒:联电拟斥资48.58亿元将联芯纳为独资子公司

3、联发科曝光2022年的三大目标

4、路透:中国的防控措施拖累了芯片制造商和工业企业的收益

5、TECHCET:全球光刻胶供应趋紧,中国企业正在崛起

6、日经:俄乌冲突、疫情抬头给中韩科技行业并购活动带来阻力


1、【芯智驾】造车新势力新困局:裁员传闻风起,疫情引发库存危机

芯智驾──集萃产学研企名家观点,全面剖析AI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在汽车“大变形”时代的机会与挑战!

时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冉冉升起,本土造车新势力也势如破竹,产销量屡创新高,部分头部企业更是迈过野蛮生长期,开始寻求盈利平衡点,其中理想2021年仅亏损3.21亿元,距离盈利只差“临门一脚”。

而就在这个关口,疫情反复下,国内互联网企业裁员潮开始波及到其他领域,受此影响,多家造车新势力也被传出裁员传闻;而更为严重的是,吉林、上海等地疫情爆发,一度造成造车新势力因供应链受限导致减产、停产,给处于快速成长之中的企业造成了较大影响。

裁员传闻风起

近期国内有超过12家互联网企业掀起了裁员潮,据不完全统计,头部互联网公司仅用半年就裁减超过21万人,就连号称不裁员的京东也让旗下京喜事业群等团队部分员工“毕业”离场。

随着互联网公司裁员持续,采用互联网思维经营的造车新势力也传出了裁员传闻。

进入4月,理想、小鹏被传裁员,有消息称,裁员计划已进入理想Q2 OKR(二季度目标和关键结果),裁员比例或达到15%,另一家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也被爆出即将开启第二轮裁员,裁员比例高达30%。

对这些传闻,理想首先站出来辟谣称,“没有这样的事,裁员为不实消息。”小鹏也表示,市场上关于裁员的传闻均为不实消息,相反,小鹏还在不断扩招。

另一家头部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就在市场传言造车新势力在裁员之时,蔚来自动驾驶助理副总裁(AVP)章健勇离开蔚来,不仅如此,还出现个别团队负责人跳槽现象,引发市场对蔚来裁员质疑。对此,笔者问询了蔚来多位在职蔚来员工和裁员传闻期间离职的蔚来前员工,不过得到的结果与市场传言大相径庭,某位已从蔚来管理岗离职的前员工表示,“没有听说过此事(指裁员计划),我离职也是出于我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另一位在职蔚来员工则表示,“公司没有(裁员计划),我们目前还在大量扩招。”

事实上,这已非第一次造车新势力裁员传闻,去年就有多起关于蔚来、小鹏、理想裁员的传言。而真实情况是,2021年,蔚来2021年达到1.5万人,同比翻倍;小鹏员工达1.39万人,较2020年增长1.73倍;理想2021年1.19万人,同比增长将近2倍。

相比裁员传闻,头部造车新势力人员结构优化却是存在的,有业内人士表示,智能化已经成为造车新势力发力的主要方向,目前头部几家企业都在推进优化自动驾驶算法,这方面的人才是很紧缺的,“他们今年还将快速扩招。”该业内人士同时认为,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造车新势力部分团队出现了结构臃肿的问题,采取缩编进行结构优化不可避免。

停产、减产引发库存危机

虽然裁员传闻被证实是假消息,但造车新势力的困局仍在。

日前海源复材发布的一份公告中显示,云度近年来亏损严重,目前因为资金链断裂,已导致其于今年2月处于停产状态,更为不利的影响是,受市场新品短缺、电池供不应求影响,云度陷入复产困难境地,而云度随后的回应中也进一步证实,电池短缺正对其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云度所面临的困境已成为造车新势力的一个缩影。近期,东北、上海疫情相继反复,已导致汽车产业链陷入重重困境之中,造车新势力也遭受了一定冲击。

此前汽车芯片短缺之时,蔚来李斌曾说过,一辆车缺少一个零部件都无法生产。去年8月,蔚来南京内饰件供应商因疫情停产,曾导致蔚来一度减产,同样一幕在今年再度发生。4月9日,蔚来率先在APP上表示,受疫情影响,已导致其吉林、上海、江苏等多地供应链陆续停产,蔚来工厂因原材料供应不上被迫停产,并发出了交车延迟预警。

随后,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发文称,如果上海及周边汽车供应链再无法复工,5月份中国所有整车厂将停产;执此观点的还有华为,余承东也对5月中国整车制造可能陷入大面积停产表达担忧之情。

笔者盘点发现,率先对停产发出预警的,并非传统主机厂,而主要是造车新势力,这也反映出后者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对市场异常波动更为敏感。而在造车新势力及众多主机厂的呼吁下,上海已于4月16日重启汽车供应链,以保障我国汽车产业的正常运作。

笔者同时从供应链了解到,受疫情影响,4月1-17日,我国各大汽车品牌销量大受影响,国内乘用车上牌数量同比降幅从29%-68%不等,足见影响之大。不过有一家主机厂却例外,这就是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引领者的比亚迪,4月1-17日乘用车上牌数量不仅没有下降,还同比增长了89%,其中4-17日累计上牌3.57万辆,远超第二名一汽大众的2.95万辆。随着产能的提升,预计到今年年底,比亚迪月交付量将突破20万辆。

另一家领军企业特斯拉,即便遭遇超过半个月的停产、停工影响,其仍维持今年150万辆的全球销量目标。特斯拉Q1财报还显示,一季度特斯拉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为33.18亿美元,同比增长658%;通过多轮提价,其汽车毛利率提升至32.9%。业内分析师表示,“特斯拉Q1业绩表现,已经超出了市场预期。”

而本土造车新势力中,3月仅4家企业交付量过万,头部造车新势力整体交付量与去年12月交付量水平基本持平。业内人士表示,“预计今年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6万辆左右,环比3月有约20%下滑,这还是在比亚迪等车企的驱动下所取得,其他品牌4月面临较大的交付压力。”

毛利率方面,已披露财报显示,2021年蔚来、理想、小鹏的汽车毛利率分别为20.1%、20.6%、11.5%,而在今年上游材料大涨的背景下,今年的毛利率表现不容乐观。同时,受停产、减产影响,目前造车新势力库存水平也不容乐观,“3月基本都是销量大于产量,4月又受疫情影响,除威马稍微好些外,其他造车新势力的库存水平都很低,特斯拉库存也已消耗完。”业内人士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供应链虽然已经在恢复中,但“要恢复上海封城前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业内人士表示。而在上海汽车产业链复工一周后,长安新能源于4月24日通知称,受限于上游原材料短缺和零部件产能限制等影响,旗下奔奔E-Star国民版车型暂停接单。

2、台媒:联电拟斥资48.58亿元将联芯纳为独资子公司

4月27日,据台媒《经济日报》报道,联电决定斥资人民币48.58亿元(约新台币214.97亿元),分3年向厦门金圆产业发展及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合作企业取得所有联芯持股。这将使联芯成联电独资子公司。

图源:网络

报道称,联芯是由联电与厦门市政府及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合资成立的12英寸晶圆厂。联电表示,当初与大陆方面签署合约时便已议定联芯成立7年后,将把联芯纳为独资子公司。

联电指出,将以人民币41.16亿元间接向厦门金圆产业发展公司取得其所有联芯持股,另由子公司和舰以人民币7.42亿元向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合作企业取得其所有联芯持股,总金额48.58亿元人民币将以60%、20%及20%比例,分3次在连续3年完成交易。

目前,联芯月产能为2.75万片,去年第4季度顺利实现当季转亏为盈。联电表示,联芯今年将扩产至3.2万片规模,并以28nm以下制程技术为主。

3、联发科曝光2022年的三大目标

4月27日,中国台湾IC设计公司联发科举办法说会。

虽然全球政经环境动荡,联发科CEO蔡力行表示,联发科持续朝着今年营收成长20%、毛利率48%至50%,及三年营收年均复合成长率(CAGR)达中双位数百分比(mid-teens)的目标迈进。

蔡力行提到,近几个月全球总体经济面临通膨及地缘政治风险等挑战,不可避免地影响产业供给及需求。尽管如此,联发科因受惠于领先的产品组合、技术升级及各产品线市占率拓展,仍将持续成长。

根据法说会,联发科首季合并营收为1,427.11亿元新台币(单位下同),季增10.9%、年增32.1%,高于原先估计的1,312 亿至1,415亿元区间。至于第2季业绩,以美元对台币汇率 1 比 28.5 来计算,该公司预计单季合并营收将介于1,470亿元至1,570亿元之间,年增幅度约17%至25%之间。

另外,针对全球手机市况,联发科CEO蔡力行提到,全球智能手机需求趋缓,现在该公司预期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与去年持平,约为13.5亿台。

4、路透:中国的防控措施拖累了芯片制造商和工业企业的收益

据路透社报道,通用电气、3M、德州仪器、SK海力士警告称,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正进一步扰乱受损的供应链,影响其收入。

报道称,中国抗击奥密克戎的清零政策导致许多城市再次封锁,迫使工厂关闭,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僵局。这给金融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市场担心全球经济受到冲击。全球经济刚刚从大流行导致的衰退中复苏。从劳动力到原材料,各个公司都在争相应对不断飙升的成本,而俄乌冲突,以及西方的相关制裁,已经推高了能源价格。

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拉里·卡尔普在周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总的来说,供应链问题、俄乌冲突和中国疫情对本季度收入产生了不利影响,影响约6个百分点。”

卡尔普预计通用电气今年不会完全抵消通胀,他表示,该公司正在仔细研究成本,以适应新的形势,并转向更分散的经营方式,使业务更接近客户,以提高价格。

3M表示,中国的封锁措施,加上俄乌冲突,导致4月份的销售放缓,将继续提高价格,以抵消通胀和供应链压力,呼应通用电气的说法,称其已经上调价格,并在服务合同中援引价格上涨条款。

SK海力士表示,中国的封锁是推动移动和个人电脑芯片需求走弱的最大风险,不过该公司预计,随着制造商在年底购物季之前推出新产品,下半年的需求将有所回升。

德州仪器表示,其客户的工厂出现了中断,并预计当季营收低于华尔街预估。“很明显,我们正经历需求下降,尤其是由于中国对疫情的限制措施,”德州仪器IR主管戴夫·帕尔(Dave Pahl)说。

一些欧洲奢侈品公司,如为Prada和范思哲生产眼镜的EssilorLuxottica 、GUCCI母公司Kering也警告说,中国的封锁措施影响了销售。

5、TECHCET:全球光刻胶供应趋紧,中国企业正在崛起

咨询机构TECHCET日前预计,今年全球光刻胶市场规模将达到22亿美元,较去年增长约7%,由于原材料供应和物流等问题,价格有进一步上涨压力。

TECHCET还预测,除光刻胶外,光刻所用辅助材料市场到2026年也将维持5-6%的复合年化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TECHCET认为中国厂商正在光刻材料领域持续发力,将在未来几年对这一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校对/乐川)

6、日经:俄乌冲突、疫情抬头给中韩科技行业并购活动带来阻力

图源:网络

在经历了2021年的繁荣之后,亚洲科技行业的并购活动今年可能会放缓,原因是人们担心俄乌冲突、通货膨胀和利率、疫情带来的不稳定性复苏。在中国和韩国,并购交易热潮已转变为一场缓慢的洗牌,投资者正在权衡投资前景。

据日经亚洲报道,根据Refinitiv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的高科技收购总额为276亿美元,同比下降41.7%。这些交易涉及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和半导体等领域,都是投资者活动的热点,因为疫情迫使人们呆在家里,刺激了对数字服务和电子产品的需求。

其中,中国大陆在亚太地区科技交易中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达27.3%,但并购交易数量较其去年同期的427宗减少了一半以上至162宗,交易总额从237亿美元降至69亿美元。

其他一些亚洲金融中心也出现了放缓。与2021年第一季度相比,中国香港科技收购的价值从24亿美元降至11亿美元,韩国从56亿美元降至37亿美元。

Refinitiv交易情报全球主管Matthew Toole表示:“可以肯定地说,过去三到六个月,交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冲突、动荡的股市和经济指标显然已促使董事会对新形势进行评估。”

总部位于波士顿的咨询公司Lux Research副总裁Arij van Berkel指出,在去年科技股收购热潮过后,企业专注于并购后的整合,进一步抑制新投资。“俄乌冲突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现在放大了这种影响。这场冲突巩固了已经很高的通胀,反过来又引发了对利率的忧虑,(不确定性)很可能会增加。”

“当利率上升时,资本成本要么通过债务融资直接上升,要么通过间接融资,因为公司需要向投资者提供更高的股息,让股票比仅仅获得利息更有吸引力。”Berkel解释说,他强调了为什么现在可能不是公司增加债务或新融资的理想时机,这种情绪会抑制新交易的气氛。

根据新加坡的金融新闻网站DealStreetAsia的数据,就连东南亚的私营企业的融资速度也已经放缓了6个月。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风投支持的公司(通常是区域性科技初创公司)的股权融资价值在2022年第一季度下降了近一半,至41.9亿美元,但仍与2021年第一季度相当。

经济学人信息部经理Swarup Gupta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利率的逐步上升、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疫情的抬头以及俄乌冲突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是交易达成放缓的主要因素。这一下滑也归因于与去年创纪录的交易量,事实证明,这很难复制。”



芯片

热门评论

靴子落地 140家中国半导体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