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人物】张汝京:压不垮的企业家 三“落”三“起”70岁再创业(三)

来源:爱集微 #芯人物# #张汝京#
5.7w

【本期人物】张汝京,1948年出生于南京,第二年随父母到台湾。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士,纽约州立大学工程科学硕士,南卫理公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在美国德州仪器工作20年,期间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地创建并参与管理过10个半导体工厂。从TI退休后,曾任台湾世大半导体总经理。2000年,募集14亿美元创办中芯国际,向世界芯片制造第一梯队冲刺。随后,在国内投资4家LED企业。2014年创办新昇半导体,为大陆半导体产业弥补了硅材料的短板。2018年,70岁的他再次创业,融资150亿元在青岛创办芯恩集成半导体。

图示:在青岛芯恩办公室的张汝京 拍摄/慕容素娟

(一)酝酿——创办中芯国际之前

(二)爆发——带领中芯国际向世界第一梯队冲击

(三)再出发——继续填补产业空白

(三)再出发——继续填补产业空白

(集微网/慕容素娟)勇气,是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莎士比亚曾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茨威格曾说,勇气是逆境中所绽放的光芒。离开中芯国际的张汝京,还面临着3年的竞业禁止期。这意味着,2010年起3年内他不得从事与半导体相关的项目。

职业生涯遭遇重创,61岁的张汝京并没有就此消沉,也并未停歇探索的步伐。此后几年内,他投资了几个LED项目,并创办了一家LED公司——昇瑞光电科技,主要做特殊照明和特殊光谱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在紫外线杀菌消毒、驱蚊光谱的应用以及植物照明等特殊应用领域收获丰实。

但张汝京心中始终藏有难以割舍的半导体情结,职业生涯的“精彩岁月”都在为此孜孜以求,就像一种使命一直在召唤着他。

于是三年竞业禁止期结束之后,张汝京受朋友邀请,开始筹备300毫米半导体大硅片项目,到2014年新昇半导体正式成立,这一项目填补了国内无大硅片的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使我国半导体产业链更加完整。

但在2017年新昇半导体逐步步入正轨之后,张汝京却再次选择离开新昇,全力投入一直心心念念的IDM(垂直整合制造)领域,并在2018年70岁时创办芯恩集成,开创全新的共有共享的IDM模式。

本篇将与读者分享:在什么情况下,张汝京创办了新昇半导体项目?为何后来离开新昇?芯恩项目为何最终落地青岛?芯恩又寄托着张汝京对半导体产业怎样的期许?发展中国半导体,民企与国企之间如何定位,该如何“两条腿”走路?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人才缺乏、高端和领军人才紧缺的当下,该如何更好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

一、因国家需要再次出征   填补国内无半导体大硅片的空白

| 又一次开始在全世界找人才、找技术、找生产设备

| 为买到性价比高的拉晶炉设备,他辗转欧洲、韩国、美国多家公司

| 为新昇投资的新阳半导体是张汝京在中芯国际时帮扶的产业链企业之一

尽管张汝京开发的LED产品销售已遍及全球,但在他眼中,这只能算是“副业”。

2013年底,有人找到张汝京:“中国缺大硅片,要不要做?”

硅片是半导体产业链最上游的材料环节。在300毫米大硅片领域,当时主要由日本、德国、美国及韩国企业所垄断,国内所需的大硅片完全依靠进口。而且当时国内对大硅片的需求量已经很大,一个月需要用到约40万片,但是国产大硅片的产能趋零。

据悉,当时国内已有科研机构进行了300毫米大硅片项目的研发,但由于良率不够,未能实现量产。

国内空白,这意味着技术、人才、设备都没有。创业难,创业做半导体更难,创业做国内技术空白的半导体项目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样的挑战,张汝京却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立马回复对方:“可以考虑。”

而之所以让张汝京再度出山,无疑依仗的是他在半导体产业上的丰富积累和人脉资源。为筹备这一项目,张汝京就像当年创办中芯国际那样,又一次开始在全世界找人才、找技术、找生产设备。

当时,张汝京了解到韩国LG公司有相关技术,就去往韩国和LG公司谈:“正好LG想跟中国合作,愿意提供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最后一共来了将近20人。” 

接着张汝京去往台湾地区招募贤才,前后近50位做半导体器件和硅片的工程师加入。随后,他又从新加坡和欧美招募约25位工程师,在国内招募到约55位。

人才初步落实之后,设备成为重中之重。生产大硅片需要用到拉晶炉,不过这种设备技术难度非常大。张汝京了解到,当时日本东芝有这种拉晶炉,不过价格较贵,一台约为580万美元。他又打听了解到欧洲德国有一家公司也有这种产品,价格400多万美元。

于是,张汝京又亲赴德国,但是这家公司的老板却不愿意支持中国,因为以前他们的太阳能产品曾被抄袭过,担心拉晶炉卖过来会再次被抄袭。张汝京向对方强调并保证:”我们不生产拉晶炉,只是买你们的炉子来长晶。”但是,对方还是不愿意卖,最后只能无奈回国。

张汝京又想到以前曾用过韩国一家公司的炉子,于是他又辗转到韩国去找。“这次比较顺利,双方谈得不错,并最终预定了设备。”张汝京提到韩国之行说道。

与此同时,他还获悉美国Kayex公司也做拉晶炉,做得很不错。不过,当时打听到对方把该业务卖给了国内的一家企业。后来得知,他们只是把生产销售业务卖掉,研发团队还有多人留在美国纽约州,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新公司的研发团队与南京晶能合作,在南京生产大硅片的拉晶炉。 而张汝京做LED业务时与南京晶能公司合作过,并买过对方的蓝宝石拉晶炉。

通过晶能,张汝京认识了美国这家新公司中的研发负责人潘清跃博士。当时潘博士在美国,张汝京就又亲自跑到美国,希望对方能帮助解决最难的拉晶炉和长晶的问题。 

最终,张汝京分别从韩国和南京晶能买了两种炉子。

“各个地方的技术高手都已到位!”张汝京由此欣慰地说道,“韩国LG的高手,对韩国的炉子很熟悉,很快就能生产运作。南京晶能生产的炉子做起来以后,他们请潘清跃博士团队来教大陆的团队长晶,后面切磨抛光由LG的人员负责,做成外延片是由台湾的高手来教的。” 

人才、设备搞定之后,资金也是难关。张汝京又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上海新阳半导体和兴森快捷科技公司。

新阳半导体是张汝京在中芯国际时合作结识的厂商。作为半导体材料商,主要做硫酸铜、高纯度电解液、光刻胶、清洗设备等等。2006年时,国家02专项提出要发展半导体材料,张汝京在中芯国际主政时力主采用国内材料企业的产品,当时就与新阳半导体、江丰电子、安集三个材料项目合作,协助其产品的测试和验证,进而协助推动了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 多方合作从2006年起一直到2009年张汝京离开中芯国际为止,多项产品通过认证,在中芯国际量产使用。

中芯国际的这种支撑带动性,使这三家材料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之后相继上市,三家公司对张汝京也心存感激。当得知张汝京要做新昇这个新项目时,新阳半导体当时已成功上市,十分乐意投资,并且新阳半导体还找到做封装材料的兴森快捷科技一同投资。

大功告成之后,2014年6月,上海新昇半导体正式成立。项目占地150亩,总投资68亿元,其中02专项支持近10亿元,其后大基金和上海国盛等也相继投资,成为该项目最大股东。

这一年,张汝京66岁。新昇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大陆300mm(12英寸)半导体硅片产业化的新篇章,填补我国大尺寸硅材料的空白,补足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中重要一环。同时,新昇自身的定位是“中国硅材料生态系统建设者”,可以看出新昇不仅自身要突破技术空白,还有带动国内硅材料配套产业的担当。

由于12英寸晶圆材料的技术门槛相当高,投资不一定能量产成功,且客户认证期也要两年以上,以至于业界最初并不看好新昇半导体。

但团队在张汝京的带领下,上海新昇进展神速。工厂于2015年7月正式动工,2017年第二季度就开始有挡片、控片、陪片等测试片的销售,客户包括海峡两岸以及一家日本公司。接着向中芯国际、上海华力微、武汉新芯等国内龙头晶圆制造企业提供正片进行认证。2017年下半年,新昇的300毫米大硅片月产能已经可以做到3万片。

显然,这有力地回应了业界最初的质疑。而当新昇不断步入正轨之后,2017年年底业界却传出张汝京离开新昇的消息,引发业内一片哗然。

张汝京对此回应:“这个本来是帮国家做的,我也很高兴现在国内缺大硅片的问题开始有了实质的解决方案,那就交给国家来继续做大做强。其实我最想做的是IDM。”

说到IDM时,张汝京眼中的光芒在闪烁。

二、开始筹备喜欢的IDM   结合产业背景进行创新 

| 数模混合和模拟产品厂商,几乎都是采用IDM模式获得成功

| 数模产品要求设计跟工艺完全配合,工艺又要根据设计来开发与调适

| IDM模式对于企业的设计和研发能力要求很高

| TI与联电曾做过CIDM模式

张汝京提到的IDM是指芯片设计、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半导体模式。

全球半导体产业早期是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为一体的形式。1987年我国台湾半导体企业台积电开始专注芯片制造,开创纯半导体制造的模式。此后,业界形成了专门以芯片设计为业务的芯片设计公司(fabless)、以制造为主营业务的芯片制造企业(Foundry)以及以封测为主业务的半导体封测企业的产业链分工体系。比如,纯芯片设计的公司有高通、博通、海思、英伟达、展讯、君正、瑞芯、联发科、联咏等。

从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变迁来看,半导体前辈、1963年从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毕业的朱贻玮指出:“经过无锡上华在华晶MOS线上开始做代工以来,国内有些IDM公司改做代工(制造),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而新建的芯片线大多采用代工模式。”

朱贻玮还表示,这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

目前全球半导体业保留融合的IDM模式的企业不在少数。美国英特尔、美光、韩国三星、海力士、日本瑞萨,以及欧洲几大巨头如意法半导本、英飞凌、恩智浦等等都保留着IDM模式。

张汝京分析指出:“三星和英特尔分别主要做存储器和CPU,两者的体量非常大, IDM模式很适合。”

 “一些特殊产品比如功率半导体器件与模拟芯片\高端数模混合芯片\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采用IDM模式最合适。因为设计要跟工艺完全配合,工艺又要根据设计来调适并优化。做这种数模混合和模拟的厂商,基本是采用IDM模式获得成功的!”此外,这种产品的工艺虽然难度大,但利润高。张汝京进行了对比,TI在 2018年的毛利率为 65.1%,意法半导体的相关产品的毛利率也在 50% 以上,比全球芯片代工的毛利率要高(全球芯片代工龙头台积电2018 年的毛利率约为 40%以上)。

“所以,IDM对我们中国非常重要。”他强调到。

不过,IDM模式也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张汝京指出:“IDM模式对于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研发的能力要求很高,只有一个单一团队是做不来的。比如,英特尔的设计团队超过一万多人,TI大概也接近一万人,英飞凌七八千人,小一点的设计团队也有一千人左右。”

如果要做IDM,无法找到这么多的半导体设计人才,怎么办?

为此,张汝京想到了CIDM模式(C指Commune),即共有共享式的IDM,特点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发挥海内外设计团队优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生产市场需要的定制化产品和通用产品。

 “这个模式不是我发明的,在TI时就做过。”张汝京说道。

因TI早期开发的产品中有很多是存储器,之后存储器技术陆续转到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并与当地产业市场结合起来。

张汝京说起当初的因由,TI技术转到我国台湾与宏基联合成立TI-ACER公司,这其实是最简单的CIDM模式,即与我国台湾当地客户合作,对于客户需要的产品TI则帮其设计和生产。

当TI到新加坡建厂时,CIDM模式最为明显。张汝京说道,TI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S)、佳能(Canon)、惠普(HP)联合成立了TECH公司(T指TI,E指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局,C指Canon,H指HP)。“佳能和惠普是客户也是投资方,他们要的产品有各式各样的存储器,TI在日本和美国达拉斯的两个设计团队轮流设计这些产品。 设计好以后,在新加坡TECH公司流片生产,然后在新加坡TI的封装测试厂进行封装测试。达标以后,就直接卖给佳能和惠普。”张汝京指出CIDM这种模式的运作流程。

但后来,随着韩国三星和海力士在存储器领域的日益强大,美国政府开始规划把全国的动态存储器的研发与生产都集中起来。“于是,TI把TECH卖给了美光,TECH更名为新加坡美光,这家公司到现在营收都很好!”张汝京讲到当时的产业背景。

在此提及一下,半导体命系国家的信息安全、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被看作是国之重器,而存储器又是芯片中的“皇冠”之一。如此重要的战略高地,美国自然不会轻易放手。当美国看到韩国的存储器企业逐步发展起来时,通过国家意志集中力量发展存储器,重点栽培美光,以此来抗衡韩国的三星和海力士。在这场较量中,日本和欧洲的存储器企业纷纷败下阵。最终在全球半导体存储领域,韩国三星、海力士和美国美光占据了垄断地位。

再回到对半导体产业非常重要的CIDM模式,张汝京指出:“其实,除了TI做过CIDM模式之外,台湾第一个先进的半导体企业联电也曾做过CIDM的模式。”

联电成立于1980年,当时联电与客户一起投资成立联诚、联瑞、联嘉、合泰,四家公司与联电变成一个五合一的集团公司,联电当时既做晶圆制造代工也做芯片产品。

在台积电纯代工模式出现后,联电的模式遭到客户的一些诟病,说既给客户生产晶圆也与客户一同抢市场。因而,联电开启了纯晶圆制造业务代工模式,并成为当时全世界第二大晶圆制造企业。

“联电原来的芯片设计部门就变成了单独的芯片设计公司。联发科、联咏、瑞昱、智原、联阳等,都是当年从联电芯片设计部门所分离出来的。当前,联发科和联咏是全球前十大芯片设计公司。可以看出,联电当时的设计团队非常强大。”张汝京指出,“但是为了成就专业的代工事业,联电做了一番深入的考虑后把设计部门分离出去。而芯恩的CIDM模式会借鉴各方经验,处理好同设计公司、产品客户等合作伙伴间的关系。”

TI和联电在CIDM中的做法和成效,让张汝京在思索着如何通过这种模式为当下的中国强芯之路助力。他说道:“我觉得我们要做一些国家很需要、但是别人又不容易做的事情。”

三、70岁开启人生新征程  开创国内首个共享CIDM模式

| 中国厂商要做模拟和数模混合产品,IDM最合适

| 多地考察后,落户青岛

| 做一件事,不在于年龄,而在于状态和心态

对于中国芯而言,掌握芯片核心竞争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打破国外高端芯片技术垄断显得迫在眉睫。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2018年集成电路进口额达到3120.58亿美元,而当年的出口额只有846.40亿美元,在核心的高端通用型芯片领域,国内芯片占有率非常小。

感受到中国芯发展的紧迫性,张汝京说道:“中国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尤其要做模拟和数模混合产品,IDM最合适。不过,IDM需要极强的设计能力。所以我想通过共有共享模式,邀请全球会做模拟和数模混合芯片的设计团队一起加盟联合成立IDM公司。与封测、原材料、终端和设备制造企业共同联合,通过定制化开发提供高端芯片,进而替代国外进口。

于是,张汝京再次在全球寻找优秀的芯片设计团队,一个新的创业项目开始酝酿……

在全世界广纳设计团队的同时,就是考虑新项目的落地选址。

当业界得知张汝京准备筹备新项目时,各地纷纷投来了橄榄枝。张汝京表示,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高科技,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也是积极支持。但半导体厂有其特殊性,有些地方确实不合适,而合适的地方也要看双方是否能相辅相成。

 在邀请张汝京加盟的诸多地方政府中,最积极的是青岛。考虑到青岛有海尔、海信、澳柯玛、歌尔声学等系统厂商,还有特锐德、特来电等汽车充电桩企业,这对于今后的产业链合作非常利好。 另外,青岛领导的诚意也打动了张汝京,最后张汝京决定将项目落在青岛。

2018年4月18日,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在青岛正式成立,成为我国首个CIDM模式的企业。总投资约218亿元,其中一期总投资约81亿元,项目建成后可以实现8英寸芯片、12英寸芯片、光掩膜版等集成电路产品的量产。芯恩运用以客户产品为导向的CIDM商业模式,生产市场需求的定制化产品。

芯恩一词,寄托着张汝京对芯片的一片深情。芯恩的中文,意指芯片带来的恩惠、恩典。英文SIEN(Silicon Energy),则是硅的力量/能量。 

2018年,张汝京已整整70周岁,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又开启了人生的第三次新征程。张汝京此举获得许多半导体人士的敬佩,同时也有一些人不解:“70岁为什么还要创业?”

对此,他这样说道:“做一件事,不在于年龄,而是在于心态。如果精力很好,也有决心,再加上到这个年龄段,阅历丰富 ,这个是钱买不到的,这就是巨大的优势,这是不能一刀切的。” 张汝京还提到他的博士导师Dr.Butler,现在83岁还在学校继续授课,老教授有热情想教下去,学生也喜欢听老教授的课。

人的能量爆发,并不会固定在某个年龄段。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带领华为一路赶超,从一个国内通信企业跃居成为世界第一的通信巨头,当前又带领华为突围美国的打压和封锁;而半导体制造龙头企业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78岁时再次掌舵,带领企业走出金融风暴危机,直到87岁公司稳坐代工行业老大位置后才正式卸任。

此外,201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年龄段,18岁-65岁之间为青年,65-79岁为中年,80-99岁为老年。这一最新信息的公布,无疑刷新人类对自身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认识。

人生从来是不设限的,关键在于一个人如何去定义。

四、因技术共性和价值认同   老朋友老部下又凝聚到一起

| 18年后,当张汝京做IDM时,很多人都回来了

| 专程去美国和我国台湾,为员工继续深造寻找合作大学

| 与美国文、理科大学达成合作,并提供一半奖学金

| 员工子女读双语学校,最高补贴90%,最优惠每月只需交250元

张汝京在半导体领域40多年间,结交了许多老朋友,也培养了许多人才。在2000年他创办中芯国际时,从全世界招募了400多位半导体精英加入。18年后,当张汝京在青岛创办芯恩时,很多人又主动追随他来到青岛。

 “我离开中芯国际以后,一部分人离开去了其他地方,很多人都散掉了。开办新昇的时候,他们想来但帮不上忙,因为产品、工艺、模式都不一样。但现在我转向做IDM,很多老同事就都回来了,又凝聚到一起了。”张汝京欣慰地说道。

目前芯恩已有500多名员工,其中300位以上是行业资深人员,管理层都曾就职于海内外半导体巨头公司,如TI、英特尔、三星电子、英飞凌、台积电、联电、富士通等。

此外,公司的管理层均是有着二、三十年丰富产业经验的专家,与张汝京都是几十年交情的老朋友,比如与张汝京一起负责技术与管理团队的是伊利诺大学半导体材料科学毕业的俎永熙博士;资深研发副总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季明华博士,有着251项美国专利和550项国际专利;资深执行顾问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毕业的苏崇文博士;设计服务执行顾问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机工程毕业的欧阳雄博士,拥有50多项国际设计专利……

这些老朋友都是得知张汝京开创芯恩项目时义无反顾地过来支持的。

其中,麻省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刘博士已经退休,还有老母亲需要照顾,虽然在大陆和台湾、美国等地来回跑,但依然愿意与张汝京共同奋战。 

他说:“张博对我们这些老朋友非常尊重,我们来芯恩是尽力帮忙,也希望有一些经验能够传承下来。大家有共同的信仰和理念,我们感佩于他的人格魅力,也支持他爱国爱民的这种信念。”

此外,芯恩中的很多骨干,是张汝京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日本、意大利工作时带出来的同事和学生。

芯恩的技术骨干孙工就是其中一位,他在1995年与张汝京认识,从台湾就跟随张汝京,后来又一起在日本、新加坡和意大利打拼。孙工说道:“我十分钦佩张博的个人魅力,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在意大利时,很长、很难记的人名和地名,跟他讲过一次都能记得住。而且,张博非常风趣幽默。”

后来,孙工又跟随张汝京去台湾的世大半导体和上海的中芯国际。当他得知张汝京在青岛建立芯恩时,他主动找过来:“一是因为IDM做产品的方式很吸引我,二是因为这是张博带领的项目。”

还有一些骨干是在中芯国际时认识跟随张汝京,后来也主动追随过来。

拥有半导体工艺器件200多个专利的萧工毕业于中科院,是国内培养出来的人才,原在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在国外时间长的他,一心想回国做点事。2001年当得知中芯国际创办时,他从新加坡回国加入中芯国际,后获张汝京颁发的年度公司最具贡献奖而结识张汝京。后来跟随张汝京去往新昇,又来到芯恩。他说:“张博的家国情怀是我一直追随他的重要原因。他全心全意投入产业,一心要把中国半导体产业做大做强。”

还有一位在中芯国际的硕士工程师,后来在国内读了博士的台湾同胞赖工,在上海工作了15年后也来到芯恩。他说:“是因为这份恩情”。

而芯恩的采购主管尚博士,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则是从新昇项目过来的。尚博士说:“我母亲是做会计的,领导总是让做假账,而财务的职业素养要求不能这样,做假账等于犯错误,所以母亲经常和领导闹别扭。有了真切的对比,跟着张博,只需要按照国家规定板板正正的做事就行,非常踏实,也很开心。大家就是为了民族产业,为了把这个事做成做好。客户和供货商都知道我们是规规矩矩的,作风很正,由此也很敬佩。”

张汝京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惜,使得整个团队有着非同一般的凝聚力。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芯恩不仅为员工解决生活住宿问题,还依然为员工提供学历进修机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成长。

为此,他专程去美国和我国台湾,拜访多所知名院校,商讨联合办学,共同培养硕士和博士的具体事宜。张汝京母校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SMU电机系院愿意支持。考虑到读完硕士需要3万美元的学费,博士需要6万美元学费,对员工而言有些高,张汝京又与学校多次沟通、一再争取,最终学校愿意提供一半的奖学金,这意味着员工只需支付一半学费即可读完硕士或博士。如果员工毕业后还留在公司,芯恩将支付这笔学费。

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有相当优秀的理工科专业,考虑到文科背景的员工读电机工程之类的课程难度会很大,张汝京又找到文科类学校美国达拉斯的浸会大学DBU,对方同意联合培养文科和商学院的硕士,并且张汝京也为员工争取到一半的奖学金。

这样一来,文理科背景的员工读硕士博士都有合适的大学。为了便于员工学习,张汝京又推动SMU大学和DBU大学与青岛大学合作,为员工读书提供更多便利。 

员工一边工作还能享受到公司提供在国外著名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而且学习上的后顾之忧也都解决,毕业后留在公司还可以报销所有费用,等于免费读硕士博士,这是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而遇到张汝京,凡有上进之心的员工都有机会在公司边工作边深造。

为了培养更多的国内半导体人才,张汝京还与青岛大学联合创办微纳技术学院,2018年招收120名学生,2019年招收了180名学生。同时,张汝京还会定期去青岛大学给学生上课。此外,张汝京还邀请海内外优秀半导体人才担任青岛大学的客座教授。

张汝京除了爱惜员工和重视人才,还关注员工子女的教育。在青岛,他再次为员工子女提供双语国际学校,每月的学费需要2500元,公司根据员工职位给予子女学费补贴,越基层补贴越多:副总级别子女上学,补贴10%,也就是交2250元;工程师的子女上学,补贴50%,每月只需1250元学费;作业员子女上学,补贴80%,只需要500元;清洁员和警卫的子女,补贴90%,每月只需交250元就可以上双语学校。

对于这样做的初衷,张汝京说道:“在上海时,我们就这样做过,现在在孔夫子的家乡,如果不能有教无类,太对不起祖辈了。”

接着,他脱口而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些话出自《礼运大同篇》。从张汝京对员工和对员工子女的关爱,再到他每个项目的创新,都倾注着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感情和期许,不难看出他一直在全力构建“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业内人士一直呼唤“企业家精神”,希望能有一批嗅觉敏锐、富于远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而张汝京所做的一切,无不彰显着企业家精神。

这样的企业家,不仅是员工的财富,企业的财富,更是中国芯的财富。

五、前行路上不忘初心、永怀爱心和耐心   迎来柳暗花明

| 只要有助于中国芯的做大做强,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都是对的

| 有时越是该做的事情,越容易被抵挡,这是为了磨炼耐心和信心

| 当做一件对的事情时,要有信心,才能被带领克服困难

| 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芯恩项目成立后,紧接着是项目的开工建设。

而2018年4月16日,美国政府掀起的中兴事件,如“一声惊雷”,让上至国家领导,下至老百姓都知道了芯片的重要性,知道了中国芯的困境。国家领导人也开始呼吁“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为此,国家开始大力推动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在政策、资金和人才层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在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建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扩大招生规模和指标;设立科创板使得中国半导体产业有了一个正向的循环;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大基金)持续发力等等。

这些措施使得一直以来极为寂寞的芯片行业成为了风口,并引发全国各地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浪。

2018年4月芯恩项目注册落地,年底在申请半导体企业资质认证的过程中,得知根据最新政策,需要通过发改委的“窗口指导”。由于集成电路项目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殊项目。为了降低风险,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对全国半导体项目进行“窗口指导”,此前成立的项目同样需要重新审批。只有审核通过后,才会享受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等。

即便芯恩是民营企业且已开工建设,仍需要提交相关资料等待窗口指导的审批。资料补充提交多次,这使得项目的推进受到一些影响。

对于发改委的管控,张汝京说:“发改委管控是对的,目前存在半导体项目投资过热的情况,管控初衷我们都理解,但管控不要一刀切,要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的高风险,哪些是成功率很高的项目。 ”

张汝京解释了为什么这次芯恩项目没有与国企拉的太近:“中国半导体一直活在一个阴影下,即美国随时可以禁运,不知不觉就把中国企业列在实体清单上。现在美国针对中国禁运的企业几乎都是国企,只有一个民企是华为,但美国说华为是国企。芯恩希望是保持自己的市场自由度。我们在一些设备和技术引进时与美国政府谈的时候,对方明确表示如果你们是国企,就不容易通过。” 

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科技都是封锁状态,尤其是对半导体等领域。从1949年为封锁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而成立的巴统委员会,到苏联解体后又于1996年重新签订了一个替代性的“瓦森纳协议”。 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投资主导的华晶和华虹两家国有半导体企业在国际市场采购设备时,都曾经遭遇到“瓦森纳协议”的限制,困难重重。到今天,美国以芯片来卡中国脖子并发起中美贸易战,这些都是真实鲜活的案例。

作为国际性产业链的半导体,中国企业面临和参与的是全球性竞争,在这样的产业背景和产业属性下,民企往往能够在国外市场争取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为此,发展中国芯,民企和国企该如何两条腿走路?

半导体前辈朱贻玮认为:“对于特别先进的工艺比如3nm、5nm、7nm等项目,是中央政府要考虑进行的突破,国企承担会更合适。”

半导体领域的资深前辈莫大康表示:“在当下,民企和国企各有优势,如投资大的存储器、先进工艺生产线等民企几乎不可能做,因为不太可能盈利,只能国企来做。国企有各种优势地位,如资金来源等。从长远看,民企有活力,市场化能力强。

莫大康前辈还强调道:“其实,最重要的是不要考虑企业是民企还是国企只要能把企业做好,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中国芯的做大做强都是对的。”

毕竟半导体行业属于快速迭代的行业,加上资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对企业而言,一个公平的贸易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空间至关重要。

芯恩项目落地后,经历区市领导班子换届和人员调整,去年新的领导班子确定,芯恩项目也得到省市的支持,在省项目评估中得分最高。2019年12月,芯恩6栋主楼(8寸厂、12寸厂、研发大楼、设计大楼、行政大楼、动力厂房)都已经封顶,8寸厂设备开始搬入。

当前,芯恩CIDM公司联合的全球的设计团队已有46家,分别来自我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欧洲、美国和韩国,例如欧洲的的IDM大公司目前也成为芯恩CIDM模式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

这些项目参与进来之后,张汝京还考虑到一个多赢的局面:“这些设计团队总部会派一些研发人员过来再建立一个设计团队,这样他们自身也在成长。还有一个好处是这些设计团队有母公司强大的技术支持,又是我们的股东,而且制造上容易配合。如果产品卖得好的话,这些设计公司则有机会登上科创板。另外,这对我们大陆整个产业也有极大的好处。”

芯恩合作的设计团队,还在不断增加中……

面对遇到的这次挑战,当问及张汝京如何看待和化解时,他这样说道:“有时越是该做的事情,越容易被抵挡,这种情况下是为了磨炼我们的耐心和信心。同时也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起初的决心和爱国心。”

关于耐心,张汝京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经验的积累,也会不断磨练我们的耐心。” 关于信心,张汝京说:“信心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当做一件对的事情时,你要有信心,才能被带领克服这些困难。

他还讲道:“这种困难也有另外一种用意,就是学会懂得珍惜,学会精打细算,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口上。所以当我们手上拿的钱多的时候,也不会去挥霍,不会去浪费。

而这种节简,一直伴随着张汝京。在芯恩,接待客户的是一辆上海牌照的普通面包车,这辆车从上海来到青岛,跟着张汝京有近十年的时间

此外,为了节省成本,芯恩项目特意买了近90多台二手设备,然后让海外来的老师傅带着国内的青年人一同进行维修。购买二手设备,除了成本上的考虑,张汝京还有一个用意:“大陆IDM厂不多,我们也不能派人去受训,干脆自己买设备,修好以后就用来训练自己员工。”

对于这些设备的状态,张汝京了如指掌。此外,在记者与张汝京一同参观厂房时,他会非常清楚地询问现场工程师,这台设备的什么问题解决的如何?对于技术上的细节了如指掌,对机器的参数也是十分清楚。

通常情况下,很多公司决策者往往关注公司战略方向的事情,一些细节不会太关注。而对于张汝京这样一位掌舵者,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够在细节上把握的如此精准,不能不令人钦佩。

现在的张汝京,每天都是十分繁忙紧张的工作节奏。每天的日程安排可以精确到半个小时,一周内的工作安排基本都已排满,一个月内的工作都已提上日程。在第二次记者去青岛采访他时,早上他参加两个公司会议,9:30会议结束立刻与记者面谈,12点采访结束后,中午只留半个小时吃饭时间,12:30带领到访的客户去工地和厂房。这是日常的公司里的内容,此外他还要外出参加一些产业峰会、出差推进业务、去青岛大学给学生上课…

这样的工作节奏和内容,没有饱满的精力很难应付过来。为此,张汝京保持着简单规律的生活。早睡早起;不抽烟,偶尔喝一点红酒;饮食上遵循着“早晨吃得饱、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每周末一定会参加查经和教堂的聚会。

保持充沛的精力,除了生活上的简单规律,他还有来自信念上的支撑: “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圣经申命记33章25节)。我们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力量,上帝就会给我们足够的能力,越过这些困难,把生活过得有价值。”

在多年挥斥方遒之后,张汝京的价值体现已呈现出更宏大的叙事。提及今后的规划,张汝京已然胸有丘壑:“今后重心将放在培育半导体人才方面,尤其是独当一面的高端人才;也随时愿意在策略、联盟和大方向上为中国的半导体大业出谋、建言和牵线,尽力做贡献。”

结 语

当前,做大做强中国芯,唯一的路径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而实现这些依靠的就是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有人才存量约为40万人,人才呈现稀缺状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有待提高。《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版)》指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依然较大,并指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人才缺乏、高端和领军人才紧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国家推出诸多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政策,均是为了吸引人才回国创业,为国添力。

而张汝京,凭借个人的影响力,为中国芯片产业源源不断地输入芯片人才。2000年创办中芯国际时,在国内半导体人才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从全世界招募400多位行业精英。2014年接手新昇项目时,国内没有做大硅片的技术团队,他又从全世界吸引150多位产业稀缺人才。2018年创办芯恩,团队中骨干力量就达到300多人,又从全世界吸引优秀的芯片设计团队数百人。与此同时,他联合企业与国外和国内大学联合培养高端人才。他吸引过来的人才以及培养的人才,又带动和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在他的三次创业中,每次项目的挑战都非常大,均是国家没有且急需的。第一次创办的中芯国际项目,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配套最齐全的芯片制造企业,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在短时间内将半导体制造技术与国外3、4代的技术差距缩短至1代;并带动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成长。第二次的新昇项目,填补国内缺乏300毫米大硅片的空白。第三次的芯恩项目,开创CIDM共有共享模式,借助全球半导体设计力量,来改变国内在高端模拟与数模混合芯片领域占有率几乎为零的局面。张汝京无疑是叱咤风云的领军人物。

他满怀热情回到祖国大陆,主动承担起中国芯做大做强的使命,勇于挑起自主创新技术的重担。从2000年至今,整整20年,现在还带着团队冲在第一线。20年间,在张汝京的奋斗历程中,有掌声,也有无奈、汗水、泪水和毅力。而之所以继续坚持,而且每次启程都在做更具挑战的半导体项目,只因一片家国情怀。

这样的领军人才,实乃是中国芯的幸事和财富。做大做强中国芯,只有掌握自主可控的技术,才会不受制于人。在中国强芯路上,需要更多这样的领军人才。而领军人才,往往可遇不可求……(校对/范蓉)

【本文作者】

慕容素娟(原鲜卑族),集微网深度报道团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学士,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先后就职于华为(深圳总部)、工信部机关报《中国电子报》社,从事电子信息产业十余年。曾出版《中国智慧家庭产业创新启示录》、《中关村标准故事——探秘标准创新,引领产业政策》等书籍。

关注领域:IC、AI、5G、物联网、投资、创新创业等领域

微信:murong199 

邮箱:murong19@126.com

欢迎交流!

底部关联文章:

【芯人物】张汝京:压不垮的芯片企业家  三落三起再次创业(一)

【芯人物】张汝京:压不垮的芯片企业家  三落三起再次创业(二)

责编: 慕容素娟
来源:爱集微 #芯人物# #张汝京#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