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人物】柯炳粦:从军人、老师、律师到高管再到IC创业者,“跨界人生”演绎无限可能

来源:爱集微 #芯人物# #厦门优迅# #柯炳粦#
5.4w

【本期人物】柯炳粦,厦门优迅董事长。作为改革开放后前三届大学生之一,1983年柯炳粦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其后先入职厦门大学任法律系副书记、讲师及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职律师,后在厦门商业集团任高管。2003年,创办厦门优迅高速芯片有限公司,专注高端模拟/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此外,柯炳粦还历任科技部聘任咨询专家、工信部内刊《芯闻参考》编委、厦门市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厦门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等职务。

图示:柯炳粦

自立者人恒立之,自助者天助之。当柯炳粦获得福建省乒乓球少年冠军而被特招光荣入伍时,他对这句话的涵义或许还懵懂无知;但数年之后,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工作之余的冲刺,完成“百万大军过独木桥”成为“新三届”大学生之一之时,柯炳粦对此已深有体会。自此之后,似乎在每个命运的十字路口,他的经历都在诠释着“天助自助者”的名言。而在他丰富的人生中,这样的路口也格外多见,离开前途无量的教职岗位进入国企,离开待遇优厚的国企独立创业,从法律跨界通信,在濒临失败的时候执着地坚持做芯片……莫不如是。

从少年冠军到军人

1955年,柯炳粦出生于福建莆田的一个工人家庭。开明的父母和相对良好的家境,让他有机会接受那个时代难得的教育,在当地最好的小学和初中接受基础教育。性格好强的他,也没有让家人失望,很快成长为一名小小校园领袖,品学兼优、体育成绩突出、连续多年担任班长……

在被称为田径之乡的莆田,崇尚体育运动是一种全民风尚,当地学校非常重视运动习惯培养,在这种氛围熏陶下,柯炳粦从小就表现出对体育的热爱和不俗的天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乒乓球运动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北京还承办了新中国第一个国际赛事——第26届世乒赛,在此影响下,举国上下对乒乓球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柯炳粦也不例外。

在乒乓球运动中的出色表现很快为柯炳粦带来人生第一次转折。1972年,柯炳粦赢得福建省乒乓球少年冠军。那一年,为筹备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运动会,福州军区在当年的征兵工作中特别青睐体育兵。作为乒乓球省级冠军,柯炳粦顺理成章成为被招揽的一员。在那个工作机会稀缺且没有高考的年代,当兵是一件光荣且足以改变一生命运的事。就这样,16岁的柯炳粦在读了两个月高中之后应征入伍。

军营是锻炼一个人意志力最好的场所,年少的柯炳粦在那里得到足以受用一生的锻炼。“在部队的经历对我一生非常有帮助,参加高考包括做高科技最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当兵这一段的阅历,我怎么样也撑不住。”他回忆说。

不仅如此,在一群普遍小学没毕业的农村兵中,作为少数有文化的城市兵之一,柯炳粦不仅被分配进入技术含量最高的炮兵指挥连成为一名通信兵,还有机会负责文书工作。前者为他日后跨界与通信产业结缘埋下种子,后者为他数年后成功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打下基础。

怀抱理想走进考场

1977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平地一声惊雷,因文革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次年,高考恢复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下至15岁上至36岁的知识青年欢欣鼓舞地准备高考。已在军中扎根5年的柯炳粦却遇上了不小的麻烦。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军中参加高考的机会稀少且有严格限制。据柯炳粦介绍,当时部队只允许新兵参加高考,服役多年的老兵却无此机会。在他的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第一次爆发激烈的冲突。尽管服役5年有余,即将提干,怀着对大学的憧憬,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转业地方准备高考。

1978年8月,柯炳粦转业回老家,按照政策规定,被分配进入莆田糖厂农运科工作,开始了近一年的高考准备期。和很多那个时代的高考生们一样,他只能用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的方式,捡起放下6年的课本知识。好消息是,在部队负责文书工作的经历极大地锻炼了他的文字功底和政治素养。他在军中撰写的通讯报道还曾被《解放军报》登载,语文和政治是两门不需要担心的科目。而莆田一中高超的教学水平和年少时打下的坚实基础,也给了柯炳粦挑战高考的底气。

此外,对于厂里可能走出去的大学生,莆田糖厂当时的厂长非常重视,竭尽所能给了柯炳粦支持。谈到这点,他至今充满感激:“我们厂长很看好我的刻苦,那时候还划给我两个月不用上班。” 柯炳粦也不负众望,1979年7月,这个离开学校6年之久的年轻人,成为莆田糖厂第一个大学生。

1977年-1979年通过高考选拔的人一般被称为“新三届”,那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不仅因为他们十年磨难终得展翅的不易,更因为那低到不可想象的录取率。据统计,1977年-1979年间参加高考的总人数约1648万人,录取总人数约95.2万人,综合录取率5.78%。对于全国各省本科录取率普遍在30%以上、部分省市录取率超过70%的今天来说,那种竞争的确不可想象。

青春昂扬不负韶华的政法时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政法的春天到来。有多年参军经历的柯炳粦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于是顺理成章地报考了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如果说参军是柯炳粦人生第一次转折,那参加高考进入北京政法学院无疑是第二次转折。他说:“我这辈子最不后悔的,是到北京念大学。” 

成绩好、有特长(乒乓球)又是党员的柯炳粦很快就成为大学里的“风云人物”,当选班长、学生会干部。改革开放初的北京,一切都透着生机勃勃,各式展览鳞次栉比、校际交流层出不穷、大学生求知欲旺盛、学者们学术交流热情高涨……作为学生会干部,柯炳粦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些新鲜事物。而精力旺盛又学有余力的他也总是乐在其中,蹭大课、听讲座、逛展览……附近的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的课堂、讲座和各种校际交流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那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理论给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也让他在离开通信兵队伍后第二次燃起对通信科技的兴趣。“今天信息产业一些理论上的东西,实际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些老师已经提出来了。那时候引进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些时兴、前沿的观点,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们看到了世界未来将会是怎样的。”

1982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我国政法教育的中心”。次年,北京政法学院正式完成向中国政法大学变更的华丽转身,柯炳粦成为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第一届学生。大四的他,还作为该校当年唯一一名北京市三好学生,在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仪式上,以学生代表身份上台发言。

那一年,他27岁,带着天之骄子的荣耀和拥抱明天的满腔热忱,意气风发地走向新的工作岗位。

走出校园从事外贸

但生活并没有无波无澜地延续下去,柯炳粦很快迎来人生中第三次重要转折。

毕业后,柯炳粦被分配到厦门大学法律系任讲师,不久后担任法律系副书记、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在此期间他还兼职律师。在这所文理兼容的学府,文科出身的他得以接受更多工科知识的熏陶。出于对科技的崇尚,柯炳粦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他回忆厦大工作时表示:“这些工作经历对于我后来单独做企业,都是很重要的。”

时间很快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封锁下,我国经济面临特殊的外部不利环境。兼职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的柯炳粦深知企业急需更多懂法律又懂管理的特殊人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彼时,军人出身、富有民族责任感的柯炳粦正在分管学生工作。不到35岁,职级已经升至处级,前途无量的柯炳粦面临人生中第三次重大选择。

1990年4月,柯炳粦毅然离开厦大,进入厦门当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厦门商业集团任高管,负责法律、投资等方面工作。通过这次从法律到经济、从校园到企业的跨界,柯炳粦不仅积累了日后创业所需的资金、管理经验、人脉等资源,还进一步开拓了眼界。

厦门商业集团是一家外向型的“工贸技一体化”大型国有企业,柯炳粦每年至少有2-3次机会到美国、欧洲去参展。国外,特别是美国呈现出来的科技水平,深深震撼了他:“不出去看不到差距。美国那时候是高科技的核心,不得了!看到这个差距,我觉得我们只要能把这些科技产品做出来,就有机会。”

90年代,苏联解体,中国和西方国家合作的基础彻底消失,国际风云突变,西方各国纷纷宣布制裁中国。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在其回忆录《外交十记》中提到:“在担任外长十年期间,中国外交所经历的最艰难的时期,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这给刚刚起航的中国经济带来不小的麻烦。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南巡,带起中国经济新一波发展浪潮。大批知识分子受南巡讲话感召,纷纷主动下海经商。也让柯炳粦第一次产生了独立创业的想法。

意识到彼时正处于萌芽期的科技行业蕴藏的无限商机,1995年柯炳粦开始从事高科技企业投资运营管理。在此期间,他成功投资了一个科技项目。那时,一位老同学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带着一个波分耦合器项目到厦门创业,在厦门商业集团负责投资的柯炳粦便主导了此次投资。这个成功的投资项目让柯炳粦收获了难得的科技企业运营管理经验和科技创业的信心,几乎堪称他此后独立创业的一次预演。

世纪之交,国内外风云变幻,房地产红利、互联网革命、中国家轿元年……在有心人眼中,遍地商机。于是,水到渠成般的,柯炳粦做出人生第四次重大决定:离开国营企业,科技创业。

再次跨界试水高科技芯片创业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崩盘,酿成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股灾之一。同期,国内电信业“七雄确立”,华为初具规模,中国通信产业高速发展阶段来临,吸引了海外高科技半导体人才归国发展。通过美国律师同仁的引荐,柯炳粦结交了数位华裔IC设计人才,结合多年积累的光通信市场资源,明确了芯片产品方向。2003年2月,柯炳粦及其他合伙人创办了厦门优迅高速芯片有限公司。

“初生牛犊不畏虎”,厦门优迅初始注册资本仅25万美元,后陆续追加至200万美元。柯炳粦及其团队犯了一个造芯者常犯的错误,低估芯片公司的“烧钱程度”,直接闷头干活,对创业的艰难估计严重不足。他说:“没有预料到做芯片需要这么多钱,想起来那真的叫无知无畏。”

这一次的预料不足,很快让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挫败。世纪初,中国芯片几乎100%依赖进口。在光通信领域,国内连最基础的百兆驱动芯片都处于空白,而优迅海归技术团队却一味追求高端芯片(10Gbps)投入,忽视了自身研发实力的短板,造成产品难产,最终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成本及最宝贵的时间成本。据柯炳粦回忆,到2007年初,优迅已经花光了所有资本金,却仍没有看到未来。

整整四年的产品空窗期,优迅公司举步维艰,弹尽粮绝。最困难的时刻,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多少朋友劝说:“芯片是个烧钱的坑,早日抽身止损,乃为上策。”与生俱来不服输的个性,让柯炳粦执意坚持走自己的路。多方筹资,家产抵押,咬牙延续优迅的命脉。回首当年,柯炳粦不无感慨地说:“当初只想活下去,不肯接受失败,宁可把家产都抵押,也要撑到山穷水尽之时。很庆幸,在我太太义无反顾的支持下,守得云开见月明,最终度过存亡危机。”

依托多年积累的社会资源,在公司生死存亡之际,柯炳粦终于等到了来自政府方面的“杨枝甘露”。2007年,国家项目资助300万元注入公司。2008年,公司又迎来国家千万级投资。至此,柯炳粦及其团队的资金困局才得以缓解。

重整旗鼓终见彩虹

2008年,柯炳粦重组的本土研发团队重新定位了产品研发方向,配合新引进的研发专家团联合攻关,推出了业内首款PON驱动芯片,适时迎合国家光纤到户的战略布局。柯炳粦自豪地说:“这款全球首推的PON驱动芯片曾在中央电视台专题播报,报道肯定了我们本土研发团队的技术水平。”

然而,对于柯炳粦来说,创业路上的挑战还远远没有结束。做芯片难,卖芯片更难,柯炳粦至今仍记得最初打开市场的艰难:“那时候完全没有品牌认知度,有客户直接问‘国内有做模拟芯片的公司吗?’”

以兼容替换欧美系和台系产品为契机,柯炳粦团队的产品得以切入市场,甘当替补,以时间换取市场空间,以技术服务赢得客户信任。柯炳粦带领市场团队以“农村包围城市”策略,通过“征服”渠道供应商和山寨厂商市场,赢得市场认可度,进而攻下各品牌商、系统商和运营商。依托产品和技术服务,逐渐打开市场。

俗话说,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创业初期在人才和技术路线上吃了亏,柯炳粦就格外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2008年起,柯炳粦调整战略,重新组合人才、培养人才,采用引进和自我培养的方式夯实人才基础。一方面,通过深厚的人脉资源搭建国际人才培养渠道,柯炳粦走外专局政策渠道,为公司技术骨干争取机会,累计派出20余人次出国进行中长期培训,并多次邀请国外专家到公司做技术指导,“引智借脑”精心培养本土人才;另一方面,与高校开展广泛的战略合作,开放实习岗位吸收人才,通过共同承担国家级项目助力产教人才交流成长。

在柯炳粦颇具前瞻性的人才培养策略下,如今公司已经建设出一个能力出众、稳定性极高的“80后”本土化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他自豪地说:“公司最大的财富就是这一批人才,是他们让公司自有技术实现了1000倍的速率跨越,也让优迅实现了颇高的人均产值和人均效益。”

即使修好了产品、人才和市场“内功”,在光通信领域站稳脚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非一朝一夕之功。直到2013年,在柯炳粦的带领下,公司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主营业务的扭亏为盈。此后,一路势如破竹,产品先后批量进入国内主流模块厂商、系统设备商和三大运营商,进而应用到千家万户,产品累计出货5亿片。团队承担并完成政府科研项目近20项(含国家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等国家级项目),成长为国内光通信芯片领域领军企业之一。目前柯炳粦正带领团队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均是目前超大规模高速数据中心和5G通信网络的重要支撑产品,是解决“卡脖子领域”的国家重要战略方向项目。

“律师跨界玩芯片”,柯炳粦仍不改“法律人特色”。坚持正向设计,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据他介绍,截至目前优迅已获得自主知识产权13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及PCT近20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7项。以优迅目前技术团队规模算,人均知识产权获得量超过2项。不仅在光通信领域首屈一指,在国内半导体业界也属不多见的高水平。

如今,年过耳顺的柯炳粦依然精力旺盛,在承担公司的管理工作之余,还长期兼任其他社会职务。2016年-2019年,兼任厦门市委人才办聘任的厦门市人才创业导师;2018年至今兼任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厦门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创新创业导师。

他说:“从事这些工作,是希望能通过自己有限的力量,传递正能量,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创业者少走弯路,帮助集成电路小微企业成长,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敢于从事这个充满挑战,富有社会意义的行业。”这些兼职工作也让柯炳粦收获丰厚,接触前沿行业信息、与行业大佬交流、不断拓展企业发展渠道。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传递正能量的过程本身就是收获。

工作近50年,从军人、工人、学生、老师、律师、高管到投资者、创业者,及至承担各色兼职,柯炳粦始终游刃有余。究其原因,不外“厚积薄发”四字而已。每个清晨散步中的思考、每次会议中的谦虚请教、每位客户背后的奔波跋涉、每次活动里的事无巨细……点点滴滴汇成海,终让人生每一次转折水到渠成。

(校对/范蓉)

【本文作者】

刘俊霞,集微网深度报道团队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作为一名文科生对技术话题异常热衷,长期关注大数据分析、前沿科技产业等领域。

进入媒体行业后主要从事泛财经领域行业分析,曾在《法制晚报》进行智能快递柜、高精度地图、智能音箱等产业报道。随着报道深入逐渐专注于半导体产业链及知识产权领域,报道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半导体产业链企业专利实力、专利布局、知识产权竞争和风险等。

关注领域:知识产权、产业链、创新创业等

微信:cures2008

邮箱:liujx@lunion.com.cn

责编: 慕容素娟
来源:爱集微 #芯人物# #厦门优迅# #柯炳粦#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