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视野】中芯国际落子的四维“叙事”

来源:爱集微 #中芯国际# #芯视野#
3.3w

一切都好似按了快进键。

处于“风暴眼”中的中芯国际,继2月在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扩产计划后,3月17日即发布公告称,将和深圳政府(通过深圳重投集团)拟以建议出资的方式,经由中芯深圳开展28nm及以上制程的12英寸晶圆项目,旨在实现每月约4万片产能,并将于2022年开始生产。

发力扩张

这一“牵手”对于中芯国际来说,可谓来得正是时候。

一方面,在市场需求持续高涨以及先进制程发展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中芯国际未来几年将会重点发力成熟工艺的产能扩张。正如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在前不久财报电话会议上所言: “预计今年资本开支为43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成熟工艺的扩产,小部分用于先进工艺、北京新合资项目土建及其它。在产能建设方面,中芯国际计划今年成熟12英寸产线扩产1万片,成熟8英寸产线扩产不少于4.5万片。”

集微咨询总经理韩晓敏进一步指出,中芯国际近两年连续和北京、绍兴以及深圳等地政府合作新建产能,也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晶圆代工市场的地位。

另一方面,放眼全球都面临“缺芯”之痛,而中芯国际等代工厂们的积极扩建,将有助于缓解供应链的紧张局势。

而且,中芯国际与深圳其实早有渊源。此前中芯国际在深圳于2014年12月建成的一条8英寸产线已投入使用,并在几年后规划了12英寸项目,这一项目厂房主体建筑和已投入生产的8英寸晶圆厂相连,而今终于按下“启动”键,将为中芯国际的产能扩张与营收带来新动能。

据悉此次投资近153亿元,主要用于12英寸晶圆设备和技术服务方面。中信证券分析称,“预计55/65nm或为主力制程,4万片/月产能对应每年约5.8亿美元收入增量,相对于中芯国际2020年收入增幅约为15%

深圳补缺

作为此次合作的另一方主体,深圳可能更加喜从“芯”来。

要知道,深圳IC设计业的成就有目共睹,其设计业产业规模连续九年位于全国城市首位,2019年销售额达1098.7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20年销售额达1300亿元,保持稳健增长。

但长板很长的深圳IC业,相对短板也更“短”。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梁永生曾在演讲中提到,深圳IC产业链存在设计强、制造封装弱的短板,上下游协作成本高,高端制造、封测、设备及材料等环节的缺失限制了设计业发展。

而且深圳考量的不仅是解决近忧,亦有更长远的谋划。从宏观层面看,集成电路已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加上国家大基金二期启动、8号文出台、集成电路正式成为一级学科等重重政策与资本利好,辅以AIoT、5G、智能驾驶等新兴应用的驱动以及提升国产IC自给率的使命,集成电路已成为我国必须要打赢的攻坚战。作为产业链的前沿阵地——深圳也在加大对产业布局和规划,提出要补齐IC制造业和先进封测业产业链缺失环节等,并计划到2023年IC业整体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其中设计业销售收入突破1600亿元,制造业及相关环节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

因而,中芯国际落子对深圳实现这一规划意义重大。据深圳商报报道,国家IC设计深圳基地原主任、南方科大深港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周生明认为,深圳曾错失了成为芯片制造重镇的机会,此次中芯国际宣布在深圳启动12英寸线的建设,对于深圳芯片产业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个地方要发展半导体业要抓住两头,一是市场端,二是流片资源。深圳在市场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中芯深圳此次落子的12英寸产线将进一步助力打通产业链,4万片或恐只是开始。”浙江品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半导体产业投资经理陈启乐观表示。

进一步细究,韩晓敏还看好中芯国际在深圳12英寸晶圆厂的落地,认为这势必会带动部分相关的配套企业在深圳落地,利好深圳的IC产业集群。但他同时也指出,本质上晶圆代工业是个全球化的市场,至少也是一个全国化的市场,在深圳的晶圆厂并不能明确锁定深圳的IC设计企业,故也不能对本地带动作用抱有不合理的期待。

需要指出的是,在解决制造端问题之后,封装这一“阿喀琉斯之踵”深圳仍要着力解决。 “从理论上来讲最好能吸引封测大厂到深圳建一个新的封测厂,因IC业讲究协同效应,不太可能流片之后再到外地封装,封装好再运回深圳,虽然由此产生的成本不太敏感,但这要经历较长的周期。”陈启如此建议。

制程风险?

由于中芯国际敏感的地位,亦一直处于中美科技博弈的“风口浪尖”,对于中芯深圳12英寸建厂的风险,业界总体分析都趋向乐观。

市场调研机构Isaiah Research认为,预计美国会逐件审批中芯国际10nm以上的设备申请,关键设备可能还是会受到禁令限制,但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设备获得出口许可的机会较大。

陈启的观点是12英寸的先进制程设备获取可能会较困难,但从成熟制程设备来看,一则非美设备有很多选择,二则成熟制程设备美国不会太卡,三是二手设备选择余地很大,因而风险不太大。而且,这对国内设备亦是利好,在当前时局下,中芯国际12英寸线或多或少都会加大国产设备采购比例。

但业界知名专家莫大康相对偏谨慎,认为中芯国际目前最大困难是不确定性,不知美国下张牌会怎么打?大陆IC业的软肋是设备及EDA,暂时尚无还手之力。从道理上目前是国产化最好时刻,但现状是国产化设备发展相对较慢,12英寸线依靠国产设备还不太可行。

韩晓敏也分析说,对于中芯国际而言,目前主要的风险还是在于设备材料的采购。目前12英寸厂关键设备与材料的国产化率依然较低,中芯国际的扩产依然主要依赖进口设备材料。在目前的环境下,中芯国际除了在相关规范范围内做好自身工作外,只能通过提前下单申请审批等方式应对。

事实上,在今年2月5日的四季度财报会中,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表示,公司正在努力和美国的新任政府、供应商、律师等做交流,将继续推动供应商申请出口许可。

长远来看,与国内设备材料企业加强协同,积极扶持导入国产设备材料厂商将是包括中芯国际在内的中国晶圆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已经在国产设备材料的验证、导入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协同机制,未来重要的是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以及在原始研发方面展开更多的合作。”韩晓敏着重强调说。

为长远计,中芯国际还要以战略思维谋全局。方正证券研究团队分析认为,目前中芯国际依然需要进行整体战略的调整,包括先进工艺的研发和突破、存量产能的运营和生产、新增产生的扩张等,从而避免接下来的一些危机,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

紧缺缓解?

放在全球缺芯的大背景下,中芯国际的扩产能否成为“及时雨”?

虽然扩产需要时间上下游配套、需要经历验证等周期,但中芯国际12英寸线“开工”应比预期要快。据中信证券研报表示,考虑到厂房已建成,近期许可证陆续获得并下采购单,6-9个月的设备lead time(从订购到供应商交货所间隔的时间),外加3个月左右安装调试,2022年投产是正常的进度。

作为大陆代工巨头,中芯国际的扩张在全线“铺陈”。在中芯国际回A之时,就曾披露过2020年以来的扩产计划,旗下共有5家工厂处于扩建中,分别是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和江阴的工厂。特别是中芯京城项目也已上马,项目首期计划投资76亿美元,将达成每月约10万片的12英寸晶圆产能。

放眼全球,除了中芯国际积极扩产之外,从2020年下半年起,还有多位制造厂商提出扩产计划,涉及台积电、三星、华虹等纯代工厂和IDM厂商英飞凌、博世等。

有分析说,目前最缺的就是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产能,比如模拟IC、MCU、功率半导体等等。因此,以中芯国际为首的晶圆代工厂们都在积极扩张产能,将有利于缓解产能不足的情况。

但从8英寸到12英寸、从手机到汽车、从高端制程到成熟制程全线缺芯的背景下,巨大的“剪刀差”短期来看依然难平。多家第三方机构都预测,缺芯问题会贯穿2021年,由于产能提升需要时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将延续到明年。

这回真的要“剩者为王”了。(校对/Sky)

责编: 慕容素娟
来源:爱集微 #中芯国际# #芯视野#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