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说 | 孙坚:中国第一代EDA的研发者,芯片行业尽显巾帼风采_芯人物

来源:爱集微 #集微说#
3.6w

光阴似箭,韶华如歌。数十年间,中国芯片领域已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涌现出一群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企业家。

集微网与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芯人物—致中国强芯路上的奋斗者》一书,首次全方位展示了这批先行者的情怀和风采。

【本期人物】孙坚,女,生于1961年,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EDA专家,北京石溪清流投资公司总经理/石溪资本管理合伙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作为评审团的重要成员之一,石溪资本也将亮相本届“芯力量”大赛,继续挖掘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创新势力,助推全行业的迭代升级。

半导体行业被认为是男性占主导的世界,但是女性也在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她有丰富的职场经历,从工程师开始,历经销售、企业管理、战略规划、创立公司并被成功并购,最后成为职业投资人;工作过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Cadence、金沙江创投和紫光集团。期间她见证并亲历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很多重大事件,时至今日,仍活跃在半导体产业的前沿。不过,当问起她对自己的定义时,她仍然认为自己是做EDA的人,骨子里是一个工程师。

攻坚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ICCAD系统——熊猫系统

1986年,法国同意帮中国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并赠送一套ICCAD(集成电路自动化设计)系统。但是由于政府更迭,这一计划搁浅。而美国又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软件出口上限制中国,国内的芯片设计行业面临了严重的危机。

国务院决定自主研发,组织专家组集中攻关,立争拿下ICCAD系统这个堡垒。这个任务交给了新成立不久的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以下简称“设计中心”),由来自硅谷的华人CAD专家连永君来带头。而刚加入设计中心的孙坚,很有幸地成为了攻关团队的一员。

设计中心就是后来的华大半导体,是中国第一家专业芯片设计单位,机电部直属。孙坚对这里的感觉就是朝气蓬勃:“周围都是年轻的同事,正从事着一项年轻的事业。”

她刚去的工作就是做集成电路的版图设计,第一个产品就是74系列芯片。当时国内的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很低,多以逆向工程仿制为主,但是版图还要靠人工来提取,而且没有仿真环节。就在这种条件下,孙坚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款IC产品。

就在此时,连永君博士来了,要组建ICCAD产品开发的软件室。孙坚因此面临职场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去软件室还是留在原部门。留在原部门的好处就是可以去德国培训半年,这在当时是很有吸引力的。

周围的朋友也劝她留下,因为她没学过软件。不过孙坚天生喜欢新事物,终于还是下定决心加入软件室。

为了攻关三级系统(当时的ICCAD系统叫法),国家抽调了各路精英,齐聚设计中心。孙坚去软件室的时候,那里正在组建,编号都在头几名。因为以前只学过Fortran语言,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就从学习C语言开始了。没想到一接触编程就上瘾,一天十来个小时的工作很快就过去了,特别是给程序debug,让孙坚乐此不疲。

孙坚当时还是负责系统的版图设计部分,整天都处于一种兴奋的工作状态中。同时,为了保持健康,她坚持跑步运动,因为已有多年的习惯,很多男生一开始都跑不过她。

那时,所有攻关人员都集中在712厂一个五层楼中。单身人员住在楼下,楼上就是办公室。这个项目政府方面的总负责人王阳元院士经常给大家鼓劲:“两弹一星就是这么造出来的,项目做好以后,给你们每个人发个大大的纪念牌。”

为了照顾这些“国家的宝贝”,王院士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国家给的补助不能随便花掉,于是就让大家吃好的。“一周要吃一次肘子,还经常烧海参吃。”以当时的条件,可算是非常奢侈了。

同事们都很努力,在这种氛围中,孙坚成长速度很快,不久就成为了版图编辑组的组长,后来又兼任了数据库组的组长。

有了国家的支持,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在1991年完成了三级系统的研制,通过了国家验收。据说,因为攻关人员长期熬夜加班,黑眼圈都很重,很像国宝熊猫,于是经上级同意,三级系统改名叫熊猫系统。

熊猫系统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ICCAD系统,核心部分由28个设计工具组成,共180万行代码。它的成功,打破了西方对中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封锁,意义非凡,获奖无数,特别是获得了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孙坚作为研发主力,也获得了这一荣誉。

作为一个女性,能在如此重大的科技项目中担任主力,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孙坚是如何走上半导体之路呢?

学半导体物理的女生

1983年,家在武汉的孙坚从华中工学院(后来的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被分到了北京广播科学研究院的一个半导体实验室。孙坚学的是半导体物理,这个专业在当时院校设立的并不很多,而学这个专业的女生更是凤毛麟角。

学这个专业对于孙坚却并不奇怪,她在高中时就获得过武汉市物理竞赛一等奖。上大学就想学物理,当时可选的有华工的物理师资班(毕业当老师),孙坚并不感兴趣,于是就选择了听起来高大上的半导体物理。

当时国内已经有了很多半导体工厂,大部分都是70年代初建厂潮的产物,不过都在衰落中。孙坚分配去的单位,却是一个生力军。其成立的初衷是做一些半导体器件,来替换进口广播电视设备的器件。

分配去北京,这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但是,这个实验室所在地是北京郊区的沙河定福黄庄。不像今天,那里当时就是真正的农村。去单位要从德胜门坐很长时间的车,颠簸到站以后还要穿过一条长长的林荫道后才能到达。单位周围都是麦田,风吹麦浪虽然美如画,但城里来的孩子们只感受到了荒凉。一个从广州来的女生,没待两天就哭了。“可我觉得很新鲜,很爱看那些麦田,还有牛拉车,应该说我骨子里更像个农村人。”孙坚更多的是感受到新奇。

实验室的超净间很快建了起来,孙坚被派到沙河的另一个半导体所去学光刻。以当时的工艺,是把硅片放在铝制饭盒里烘干后去完成刻蚀。为了不比工人师傅干的差,孙坚回家后就练习在水杯里夹硅片。现在想来还觉得有意思,孙坚干这些事一直是兴致勃勃。除了工作以外,她每天坚持跑步,锻炼身体,还谈起了恋爱,日子过得蛮充实。

只是这种光景并不长。因为做规划的人空有一腔热血,却并没算计清楚做半导体生产线要花多少钱。超净间建起来了,买设备的钱不够了,项目很快就搁浅了。不到两年,孙坚就发觉没事可干。

单调的乡村生活还能浪漫,但是没事可干实在不能忍受。于是孙坚找领导,希望能调动工作。经过一番波折,她终于来到了正在组建的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到了这里,也意味着她与EDA的缘分正式开始了。

转型到销售

再转回到熊猫系统。自从研制成功以后,国家定下了实用化的目标。实用化意味着需要客户来支撑,这就要组建一个既能做销售又能完成技术支持的部门。孙坚被认为是领导这个部门的最佳人选。

已经三十出头的孙坚经过仔细权衡后,做出了人生的第二个重大选择,从研发转型做销售。

我是给国家卖东西!”靠着这个底气,她将熊猫系统推广到当时国内不少芯片设计公司。以政府为背书,熊猫在国内的小规模销售还算比较顺利。只是,还缺乏一个真正的商业用户。

恰逢此时,位于香港的晶门科技出现了。该公司的创始团队都来自于摩托罗拉,在没有出来创业的时候,已经和孙坚认识了。晶门公司处在香港,是当时不用盗版的少数公司之一。于是,孙坚就把刚刚诞生的熊猫系统推荐给了晶门公司。

为了支持这个客户,孙坚花了很多的精力。有半年的时间,她经常去香港做技术支持,带着团队成员现场改代码。最终,她的努力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这一单为公司带来了几百万元的收入,也让她收获了作为销售人员的成就感。

不过,国内市场环境一直不好,盗版猖獗,设计公司也普遍水平较低,没余力提出对工具的需求。公司为了产品技术的发展,决定在美国成立销售分公司,开拓海外市场。

孙坚又一次成为了先锋,被派往美国,且一待就是两年。虽然英文底子不强,但她并不胆怯。“在美国做销售,拜访客户都是要先跟秘书联系,在打电话之前,我就把要说的话写出来,然后照着念,因为是先讲,总能掌握主动权。”就这样,华大的团队在美国也发展了不少客户。

从美国回来以后,她又开始同时负责机顶盒事业部的工作,做芯片的销售。客户当时都在广东东莞一带,孙坚就亲自一家家的拜访。那些公司都是前店后厂,小作坊的模式。见到孙坚,小老板们都很惊讶:“买你们的芯片很久了,还是第一次见到副总级别的人物。”

就这样,孙坚在销售岗位一干又是好几年,做出了很好的业绩,也带出了庞大的团队。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设计中心已经成为华大公司,战略重心也开始由EDA转向了身份证芯片。加上公司架构的调整,使得孙坚萌生了退意。恰在此时,美国Cadence公司发来邀请,一番考虑和商谈之后,孙坚终于离开了自己工作了18年的单位。

进入投资圈

Cadence是当时EDA行业的老大,也是华大的直接竞争对手。对于加盟,孙坚提出了自己的条件:“我不去做销售,以前是给国家卖东西,不能再卖其他家的产品。”

那就做战略规划吧。于是孙坚来到了融科资讯,在Cadence中国做起了战略规划。外资公司的中国子公司通常是没有决策权的,孙坚为此不得不想尽办法来开展工作。在她的全力推动下,Cadence投资与上广电集团成立了集成电路设计合资公司,又成功投资了一家科技企业——国微技术。国微技术后来成功在香港上市,这也为孙坚以后的投资生涯打下了基础。

投资这条路似乎走上了正道,但是总部更换了CEO,经营策略改变,Cadence做投资的事情也就偃旗息鼓了。

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门就此打开。因为投资国微技术,孙坚和金沙江创投得以相识。对方诚意邀请,她也萌生了对投资的兴趣,于是转投金沙江创投。这也是孙坚职场路上的又一次转折,投资人生涯从此开启。

金沙江创投是一家美元投资基金,以激进的投资风格著称。去哪儿、滴滴出行、饿了么、映客直播、ofo这些互联网公司,都有金沙江创投参与。在中国的互联网浪潮中,金沙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孙坚属于硬件团队,领导是一位加拿大人,希望能在中国打造出世界级的高科技公司。孙坚和同事们,就不单关注半导体,还关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力求挖掘颠覆性的技术。曾有一度,孙坚为了一项石油的技术发明,走遍了全国各大油田。

因为从事技术多年,孙坚还保持着工程师的做事风格,任何案子的来龙去脉都要搞清楚。她非常勤奋,投资对象的业务会、办公会都要参加。有一年,光国航的飞机,她就坐了142次。

投资有自身的规律,光有眼光和勤奋也是不够的。硬件团队发掘了很多好项目,但是落地时总是碰到各种问题。或者,即使落地了,后期也难以持续。“在金沙江做了几年,没有什么好案子。”孙坚从不避讳这段不太成功的投资经历。

作为技术人员进入投资公司,孙坚比很多人都早。虽然没有很成功的案例,但是5年金沙江的投资经历,她对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已经非常熟悉了。

从金沙江创投出来以后,孙坚随自己创立的公司去了同方国芯。后来,随着同方国芯并入紫光集团,她又成为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的助理。在此期间,她见证了很多国内半导体行业的重大事件,如紫光在台湾的收购、长江存储的成立等等。也是在那期间,她碰见了现在的老板朱一明。最终,在朱一明的力邀下,她加盟了石溪资本,再次投身于半导体产业投资。

结合自身的行业背景和多年的投资经验,孙坚对产业基金有着自己的认识:“相对于做产业公司,做基金是要在较短时间内画圆圈的。”石溪资本围绕兆易创新等产业公司,对基金的投融资增加了相当多的确定性。这也是她加盟石溪资本的原因,围绕产业链来做些事情,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能力。

纵观孙坚的经历,从做工程师开始,再到转型销售,做外企的战略规划,自己创立公司,最后到职业投资人,围绕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其职业身份多次变化。而每一个工作,她都做得很出色。一方面,是她的勤奋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对未知的事物永葆好奇之心。在采访中,孙坚多次提到自己是个不纠结于过去的人,也正是这种乐观向前的态度,让她在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大变迁中,书写了一条亮丽又独特的轨迹。

致中国强芯路上的奋斗者。这里是“芯”人物,感谢收听,下期见。

责编: nicole
来源:爱集微 #集微说#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