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版图】商用提速、龙头加码,“破圈上车”的激光雷达还面临哪些痛点?2.0时代已至,让我们共赴半导体投资的下一个十年!

来源:爱集微 #比亚迪#
7944

1、2.0时代已至,让我们共赴半导体投资的下一个十年!

2、【芯版图】商用提速、龙头加码,“破圈上车”的激光雷达还面临哪些痛点?

3、比亚迪半导体西安研发中心将启用,同期将发布IGBT6.0芯片

4、天准科技:已完成对MueTec 公司100%股权的收购

1、2.0时代已至,让我们共赴半导体投资的下一个十年!



大会现场盛况



部分参会企业



临芯投资展示页

对于制造业来说,理清产业链上下游间的关系,是进行科学理性投资的第一步。李亚军先生在“半导体投资2.0 —— 共赴下一个十年”的主题演讲中首先为大家进行了集成电路产业链的简要行业科普。他将集成电路的生产与地产开发商建造楼房的过程进行了类比:设计企业如同开发商,芯片制造企业如同施工队,芯片封测厂商如同给房屋装修,经历了整个流程后,芯片再交由设计企业售出。这一形象的比喻解答了在场许多人的心头之惑。

接下来,李亚军先生为大家讲述了一段他亲身经历的关于“集成电路投资1.0”荡气回肠的故事:

以他参与的2008年大唐电信收购中芯国际为起点,集成电路投资1.0的序幕拉开。

2013年是国内集成电路发展的关键一年。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清华紫光收购了展讯,另一件里程碑事件是浦东科投发起了对RDA(锐迪科)的收购后,紫光竟然加价再竞购。在此之前没有人意识到,一个集成电路公司究竟为什么能让这两家知名机构抢得那么激烈,甚至不惜惊动上海市市长出面和清华校长出面,这个事件后来又被称为“小路条之争”。2013年起,国内集成电路的重要性也被逐渐重视了起来。

随后的2014-2016年里集成电路领域资本运作日益频繁。由李亚军先生主导的浦东科投收购澜起科技、由他发起的浦东科投和华创投资一起收购豪威等案例都成为了轰动一时的经典收并购案例。



收购澜起示意图



收购豪威示意图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给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敲响了一记警钟。美国对华的科技打压第一个重要目标便是福建晋华,随后是中兴通信,第三个是华为。华为从芯片断供转向自研后又艰苦抗争了许久,随后又面临美国对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一系列封锁,即便是拥有国内集成电路设计第一、国际排名名列前茅的海思,业务发展仍备受阻碍。贸易战教育了全体国人,让大家开始警醒,也让集成电路的赛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1.0阶段国内集成电路投资的四个显著特征是:

① 赛道冷门,但是满地黄金;

② 企业艰苦抗战,大部分龙头企业坚持十年以上;

③ 国家战略向高科技转移,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④ 国产市占率逐步提升,国产替代逐渐成为主旋律。



李亚军先生认为,2019年科创板的设立,是集成电路投资从1.0向2.0过渡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事件。接下来他又为大家详细解读了集成电路投资2.0的三大影响事件。

集成电路投资2.0的三大影响事件是:

一、中美贸易战

美国在对中国的晋华、中兴、华为等企业进行了精准打击后,针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卡脖子”意图已基本得逞。现在贸易战已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几乎是“科技分家”的状态,且短期内看不到尽头,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贸易战对产业很重要的改变在于“国产替代”的兴起。如今许多厂商为保障供应链安全,放宽了芯片准入的条件且向国产厂商倾斜,催生了非常巨大的进口替代市场空间。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约是3000亿美金左右,而中国本土的市场空间又非常广阔,消耗了全球约一半的集成电路。当前我芯片的国产化率大概也就10%左右,所以蕴含着巨大的进口替代机遇。

二、科创板的设立

科创板偏好“硬科技”企业,集成电路基本上是硬科技的首位,科创板的设立打通了集成电路的又一资本通道,拯救了一大批集成电路企业。临芯作为最早去投集成电路的投资机构之一,也是享受了科创板带来的丰厚红利。在第一批科创板上市的5个企业中,澜起科技和中微公司均是临芯早期就下重注投资的公司,二者市值最高时双双突破千亿元。拥有深厚产业背景的临芯投资团队,在发掘优质标的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市场的远见。

三、新冠疫情

疫情让原本就复杂的供应链紧张问题更加雪上加霜。新能源爆发带来的增量需求、华为被美国打压后引发其他厂商抢占其份额而加大订单量、对贸易战断供的担忧而囤货等现象,让原本追求“零库存”的厂商纷纷加大了库存。但由于疫情导致一些生产厂商停工影响了产能供给,产能紧缺问题愈发严重。



集成电路投资2.0时代的特征可总结为:

① 市场风口,资金疯狂涌入;

② 估值高企,存在部分泡沫化;

③ 科创板退出通道;

④ 人力成本高企,供应链涨价潮;

⑤ 美国科技制裁,供应链自主化;

⑥ 后疫情时代。

为应对集成电路投资2.0时代的复杂情况,李亚军先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对策:

一是向两头延伸:简单的PE投资模式越发困难,Pre-IPO项目往往估值非常高,且有IPO失败的风险。因此向并购、早期VC两端延伸是较好的选择;

二是打造“两个圈”:行业生态圈和产业链的战略同盟圈,形成市场上的战斗合力、避免单打独斗;

三是要“软+硬”:单纯的硬件和软件都不好做,必须是软件、硬件相结合;

四是向一级半或二级市场延伸:由一级向二级看,发掘已上市集成电路公司所带来的整合机会。



最后,临芯投资董事长李亚军先生对公司的投资理念进行了阐释:

临芯投资的“一二三四”

一:一个宗旨

专注于集成电路的产业投资平台

二:两个结合

产业与投资结合,国际与国内结合

三:三个方法

价值发现(搬砖头)、海外技术嫁接中国市场、整合重构(搭积木)

四:四个核心价值观

诚信正直、客户至上、简单快乐、控制边界

2.0时代已至,让我们携手共赴半导体投资的下一个十年!



本次峰会为期三天,

5月12-14日三天我们在W酒店W层的Woobar为您准备了茶歇,

随时欢迎您前来交流~

地点:上海 · 外滩W酒店(上海虹口区旅顺路66号)

现场联系电话:17310465385 或 18601701102

2、【芯版图】商用提速、龙头加码,“破圈上车”的激光雷达还面临哪些痛点?


【编者按】芯版图:盘点各省/市/园区半导体产业布局情况,探究企业技术/项目布局等。

集微网消息,随着华为、小米、大疆争相入局“造车”,自动驾驶关键组成部分——激光雷达也成为今年的热点议题。

尽管激光雷达与视觉方案一直存在“派别”之争,孰优孰劣也并无定论,但伴随着各大汽车厂商竞相宣布激光雷达上车,属于激光雷达的大幕或许正在拉开。

我国在激光雷达赛道上的主要玩家有哪些?面临哪些痛点?又有哪些优势?

各大方案同台竞技,激光雷达加速上车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分为视觉主导和激光雷达主导,前者当前成本占优、后者能实现的高阶智能驾驶潜能大。

特斯拉便是典型的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传感器的视觉主导方案。而Waymo等自动驾驶厂商则是以激光雷达为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端元器件。

特斯拉对于激光雷达的态度,在几年前便有迹可循,马斯克曾公开表示过:“我不是激光雷达的粉丝,它完全可以由摄像头加上一个前置雷达来实现一样的效果。”

2019年4月,特斯拉举办“Autonomy Day”,在这场新品发布会上,马斯克再度炮轰激光雷达,“傻子才用激光雷达,现在谁要还是靠激光雷达,那就要完蛋,注定完蛋!激光雷达用了一大堆昂贵的传感器,毫无必要。”

伴随时间发展,马斯克对于视觉感知方案的执着显得更为“疯狂”,今年4月,马斯克在Twitter上转发关于现款FSD Beta的消息时透露,FSD Beta V9.0已经基本准备就绪,将较现有系统实现重大进步。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该版本是纯视觉方案,不依靠雷达。

特斯拉为首的“算法派”与Waymo为代表的“激光雷达”派,究竟谁能更胜一筹,实际上目前并没有结论。

多家厂商在自动驾驶路线上同台竞技,技术也各有侧重。除了视觉方案与激光雷达以外,还有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从技术角度来看,不同的方案有其不同优劣。

纯视觉方案瓶颈在于极高要求的算法。纯视觉方案对于数据积累和算法训练过于依赖,对于进入复杂少见的道路环境时其安全性受到挑战。

超声波雷达成本低,但相应的,探测距离也短。

毫米波雷达具备探测距离远、精度高,不受天气状况影响,成本低等特性,主要缺陷在于精度还不够完美,例如无法非常精确的将两个物体进行区分,而视作一个物体的情况。

在兴业证券今年发布的《激光雷达:加速成长的千亿智能驾驶传感器》报告中则透露,激光雷达具有毫米波雷达10倍的精度,且相对摄像头受环境干扰小。此外,高精度和3D建模能力是激光雷达相较于其他传感器的核心优势,且以摄像头主导的纯视觉方案在精度、稳定性和视野存在局限性。

尽管外界认为,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结合的方案将是大势所趋,但激光雷达究竟在自动驾驶中能够发挥多大作用?为何会有其必要性?

对此,Google自动驾驶咨询顾问BradTempleton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做到99%的准确度对于车辆驾驶而言并不够,我们需要的是99.99999%的准确。激光雷达就是小数点后几位的最强保障。”

多方观点认为,对于特斯拉之外无法通过AI弥补硬件缺陷的汽车厂商而言,激光雷达是必要选择。激光雷达在辅助驾驶中渗透率将逐渐提升。

2020年进入L3级别量产元年,各大品牌相继推出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各车企也将更高级别自动驾驶规划提上日程。

2020年11月11日,国汽智联首席科学家李克强教授在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开幕式上,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路线图设定的目标是,2020-2025年中国L2-L3级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超过50%,L4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C-V2X终端新车装配率达到50%,并且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开展L4级车辆商业化应用。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车辆首先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到2026-2030年,L2-L3级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超过70%。

从市场角度来看,不仅在中国,伴随自动驾驶发展,全球范围内激光雷达空间广阔,需求旺盛。激光雷达在高级辅助驾驶领域的市场规模将在未来5年里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按照沙利文预计,2025年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6.1亿美元,2019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83.7%。

ARCFOX极狐阿尔法S、小鹏 P5、蔚来 ET7、上汽RS33都先后预告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国内激光雷达上车几乎“已成定局”。



抢入激光雷达赛道,机械、固态、半固态三大路线相争

激光雷达系解决方案的工作原理,是感知层通过激光雷达不断向外发射激光束,并接收物体反射回的光脉冲,根据已知光速计算出两者信号之间的时间差、相位差等来确定车与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再通过水平旋转扫描或相控扫描测量物体的角度,通过获取不同俯仰角度的信号获得高度信息。

由于激光雷达实现功能过程中所需元器件可选种类较多且原理均有不同程度差异,因此主流分类方式多元,技术路径差异较大,激光雷达企业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参与竞争。

当前,激光雷达按照扫描方式有无机械转动部件可以分为机械旋转、混合固态、纯固态。混合固态分为MEMS、转镜,纯固态分为相控阵OPA、Flash。



不同技术方案中,机械式激光雷达成熟度最高,主要通过电机带动光机结构整体旋转,可实现360°扫描(半固态式和固态式激光雷达往往最高只能做到 120°的水平视场扫描)。



图:Waymo搭载机械激光雷达

机械式激光雷达缺点在于核心组件价格昂贵,光路调试、装配复杂、生产周期漫长,难以配套量产,且产品体积较大,产品结构突出,会影响车辆外观,同时机械部件寿命不长(约1000-3000小时),所以目前多应用于无人驾驶测试项目。

换言之,传统机械式雷达的高成本、低可靠性及不可量产性直接制约了其量产化及规模化。

除此之外,纯固态激光雷达虽然成本可以做到很低,但产业链仍十分不成熟;以MEMS为代表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容易通过车规,转镜方案放量在即。

机械式激光雷达中,Velodyne是绝对龙头。半固态近年受到青睐,主要供应商有Luminar、 Innoviz、Aeva、速腾聚创、镭神、大疆、Innovusion、华为等。由于激光雷达路线众多,各个企业也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和差异点。半固态以转镜和MEMS微振镜为代表。基于转镜有:大疆览沃、Innovusion、Ibeo;基于MEMS微振镜有:Luminar、Innoviz、Aeva、禾赛、速腾聚创、镭神。

其中,机械式激光雷达巨头Velodyne从音响起家,于1983年成立。2005年Velodyne开始专注研究激光雷达。2007年便推出了64线激光雷达产品,2010年谷歌首测的无人驾驶汽车用的激光雷达就是Velodyne提供的。

在Velodyne“占山为王”的年代,激光雷达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2007 年 Velodyne首次发布的64线机械式激光雷达产品HDL-64E价格近8万美元。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曾在2016年透露,百度无人车搭载的Velodyne激光雷达价格一度高达70万人民币一个,一般的车厂没办法把它装到今天的量产车上。为此,百度和福特还联合投资了Velodyne。

激光雷达的高价厚利,毫无疑问也吸引了众多创业者的眼球。

面对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激光雷达这一赛道,国内外企业争相入局,激光雷达领域,Luminar、Velodyne、Innoviz、Aeva、Ouster、禾赛科技、速腾聚创、镭神智能、大疆、华为、Innovusion、Ibeo、Quanergy等,都是代表性企业。

其中,Velodyne、Valeo、Ouster、Innoviz、Quanergy、Luminar等,是海外激光雷达公司。禾赛科技、镭神智能、速腾聚创等,都是国内代表性厂商。

大疆、华为先后入局,群雄逐鹿格局已现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已入局激光雷达赛道。

禾赛科技为中国机械式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主要厂商。公司于 2014 年成立于上海, 2017 年发布首款激光雷达产品 Pandar40 并于同年布局专用芯片研发;2019 年推出了半固态+自研 SoC 激光雷达产品 PandarGT;同时于 2020 年推出高精度近程激光雷达布局无人物流及测绘领域。

速腾聚创则采用激光雷达产品+感知系统方案并行的方案,速腾聚创于 2014 年正式成立,2015 年发布静态三维激光扫描仪,2016 年开始布局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并于 2017 年发布量产式 RSLIDAR-32产品。

速腾聚创最初产品主要为机械式激光雷达,2017 年推出 RS-LiDAR-16 和 RS-LiDAR-32,通过提升线数优化了探测距离与分辨率,2019 年推出 32 线产品 RS-Bpearl。2019、2020 年推出高线束产品RS-Ruby 及轻量化产品 RS-Ruby lite。同时速腾聚创也在积极发展 MEMS 技术,RSLIDAR-M1产品已达车规级,于 2020 年 12 月批量供货北美。

雷镭神智能产品覆盖OPA、Flash、MEMS,拥有市面最齐全的激光雷达产品矩阵,同时掌握了TOF时间飞行法、相位法、三角法和调频连续波等四种测量原理,产品覆盖905nm、 1550 nm 激光器。

北醒光子成立于2015年,作为顺为投资的唯一一家激光雷达公司,北醒光子激光雷达已实现量产。2019年,北醒发布固态激光雷达Benewake-Horn-X(角龙),目标直指L4以上的高级别自动驾驶。

据北青网今年报道,北醒将在今年量产全球第一款专注于轨道交通行业的激光雷达。

而大疆和华为在近年也瞄准了激光雷达赛道。其中,大疆内部孵化出致力于激光雷达技术的团队Livox(览沃),华为在 2019 年即透露将自行开发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两项产品,主要是利用自己的 5G 技术来开发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天候的成像。

2020 年,华为推出 96 线中长距激光雷达,探测距离可达 150m,视场角达 120°(水平)x25°(垂直),分辨率达 0.25°(水平)x0.26°(垂直),具备可量产商用的车规级能力。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总裁发言表示未来华为激光雷达价格将有望下探至 200 美元。

整车方面,华为与北汽新能源达成合作,并已推出第一款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极狐阿尔法S,同时已与长安、广汽、小康、红旗等厂商达成战略合作。

Livox 于 2016年成立。自动驾驶领域主要产品为 Tele-15 和Horizon,均为车规级的激光雷达,其中 Tele-15 产品主要为车头雷达,售价为 8999人民币,Horizon 主要为车身雷达,售价 6499 元,均较其他主要厂商量产产品有明显价格优势。

自动驾驶领域Livox已与西井科技(Westwell)深度合作;乘用车 ADAS方面已与小鹏汽车达成合作,将为小鹏汽车 2021 年量产全新车型提供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重卡领域与一汽解放合作为其量产自动驾驶重卡 J7 提供激光雷达配套产品。

激光雷达已经踏上资本风口,降本成必然趋势?

资本市场上,海内外激光雷达公司在近几年踏上了资本风口。2020年9月Velodyne成为全球第一家成功上市的激光雷达公司,登陆纳斯达克;3个月后,Luminar也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拟上市的公司包括Innoviz、Aeva、Ouster和国内的禾赛科技。Velodyne、Luminar、禾赛、Innoviz、Aeva目前累计融资均达到数十亿人民币。

据此前集微网统计(【芯融资】激光雷达元年或至 疯狂融资期还在?),从2019年至今,国内已有超13家激光雷达类企业获得新一轮融资,至少8家企业在2019年获得新一轮融资。

然而,激光雷达领域上市/待上市公司实际上仍处于亏损状态,要改善财务状况,量产车上量是必然路径,而激光雷达要上车,规模、成本与车规是无法回避的要点。

马斯克压宝摄像头是因为技术还是更在意成本,市面上也时有争论。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百家争鸣,但无法质疑的是,激光雷达的成本在短期内仍是一个棘手问题。

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今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高线束的激光雷达仍然面对车规与成本的问题,

2007年,Velodyne就推出8万美元64线机械式激光雷达,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机械式的结构复杂、精密光学元件多。

以大疆Livox发布的产品为例,激光雷达普遍成本相对较高。

受制于成本等因素,作为到固态激光雷达的过渡阶段,近几年量产的产品都属于混合固态激光雷达,主要包括转镜、MEMS方案。



李震宇就曾表示,现在的车载摄像头已经很普遍了,而增加了激光雷达之后,成本就会有所提升。而且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用了激光雷达的车很难说究竟是demo还是真正的量产车。

而成本也成为视觉与激光雷达两大派系的分水岭。前者当前成本占优、后者能实现的高阶智能驾驶潜能大。

但随着商业落地的需求,激光雷达降本就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

车载半固态/固态目前基本在1000美元以内,行业降价趋势明显。

机械式上,Velodyne 64线8万美金,16线4K美金,较之前价格砍半;禾赛科技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均价也在10万人民币左右。固态及半固态方面,Velodyne Velarray价格为500美金;Luminar和Aeva也将发布价格500美元以内的半固态激光雷达;Quanergy 预估固态大规模量产价格250美金,最终降至100美金;华为也表示未来激光雷达价格将在200美金以内。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

对于激光雷达来说,尽管目前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但驶向激光雷达赛道的玩家们,也从不同的技术角度拿出了方案,多方观点认为,随着自动驾驶进一步发展,激光雷达将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校对/若冰)

3、比亚迪半导体西安研发中心将启用,同期将发布IGBT6.0芯片


集微网消息,5月16日,从比亚迪半导体处获悉,比亚迪半导体西安研发中心即将启用,与此同时,比亚迪半导体打磨出一款更高性能的IGBT6.0芯片,并计划于西安研发中心全新发布。

据悉,比亚迪半导体在全国拥有五大研发及生产制造基地,分别是深圳、惠州、宁波、长沙、西安。位于西安的半导体研发中心,将配备近千人的研发团队,是比亚迪半导体精心布局的全新研发基地,承担着开启新一轮半导体创新与研发攻坚战的使命。

比亚迪半导体将充分利用西安在集成电路方面的人才资源、供应链资源及客户资源,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IC等半导体产品的设计及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研发和技术实力。



据了解,自2002年进入半导体领域以来,比亚迪半导体在2009年便推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 IGBT 芯片,2018年推出 IGBT4.0 芯片并树立国内中高端车用IGBT新标杆。截止2020年底,以IGBT为主的车规级功率器件累计装车超过100万辆,单车行驶里程超过100万公里。

IGBT4.0芯片通过精细化平面栅设计,使得同等工况下,综合损耗较市场主流产品降低了约20%,整车电耗显著降低。



历时两年积累,比亚迪半导体打磨出一款更高性能的IGBT6.0芯片,并计划于比亚迪半导体西安研发中心全新发布。比亚迪半导体称,IGBT6.0芯片采用新一代自主研发的高密度沟槽栅技术,相较同类产品在可靠性及产品性能上将实现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行列。(校对/Arden)

4、天准科技:已完成对MueTec 公司100%股权的收购



集微网消息,5月16日晚间,天准科技发布公告称,2021年5月14日,公司德国全资子公司SLSS 公司支付了MueTec 其余75.1%股权的对价款1218.92万欧元,并完成了购买标的公司100%股权的交割事宜。

本次交割完成后,公司通过德国全资子公司间接持有MueTec 公司100%股权。

天准科技称,本次交易为公司根据长期发展战略作出的决定,标的公司目前体量较小,预计对公司的短期业绩不会产生明显的积极贡献。

据了解,去年9月份,天准科技称,公司德国全资子公司SLSS公司向标的公司原股东支付了标的公司24.90%股权的对价款600.00万欧元。本次交割完成后,公司将通过德国全资子公司间接持有MueTec公司24.90%股权。

而早在2020年7月份,天准科技已取得江苏省商务厅出具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境外投资证第N3200202000474号),并于2020年7月30日取得苏州市发改委出具的编号为“苏发改外[2020]57号”的备案通知书,上述文件同意公司以德国全资子公司LSS公司为收购主体收购MueTec公司100%股权。

天准科技表示,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中的半导体检测设备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开拓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的业务,对于公司具有重要意义。标的公司主营业务是面向半导体领域的制造厂商,为其提供针对晶圆类产品的高精度光学检测和测量设备,拥有多年服务于半导体领域客户的经验,拥有的技术及产品可对公司形成有益的补充,帮助公司缩短进入半导体领域的周期,减少不确定性,以更快地为公司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校对/nanana)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比亚迪#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爱集微

微信:

邮箱:laoyaoba@gmail.com


8.7w文章总数
12012.5w总浏览量
最新资讯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