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智驾】新能源赛道“长坡厚雪”,电池设备产销两旺面临交付考验

来源:爱集微 #芯智驾#
1.8w

芯智驾──集萃产学研企名家观点,全面剖析AI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在汽车“大变形”时代的机会与挑战!

集微网消息,“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正引起广泛的社会变革,推动全球能源生产、出行和消费结构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其中,能源生产方面,通过提升新能源发电规模,可有效降低煤炭发电;以更经济的方式解决尖峰用电需求问题,有助于带动储能产业发展。同时,发展新能源汽车逐步代替燃油车,在绿色出行方面有力地推动低碳的消费结构调整。

因此,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相关领域的投资不断,这对电池的需求构成了强支撑。从产业链来看,下游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LG化学等国内外几大电池厂商均有强烈扩产意愿或相关规划。下游需求增加也带动了上游的设备出货量增长。

新能源汽车+储能打开电池增量市场

8月10日,乘联会公布了7月全国乘用车相关数据,NEV(新能源汽车)销量“淡季不淡”。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24.6万辆,环比增长5.1%,同比增长202.9%。1-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133.9万辆,同比增长227.4%,零售销量情况也相差不大。渗透率方面,批发和零售的前7个月渗透率均超10%。

渗透率的稳增说明了新能源汽车正替代燃油车市场,并带动消费者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2021年上半年的NEV轿车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渗透率持续增大。NEV轿车市场上半年贡献了16万增量,即使在轿车总市场负增长的5月-6月,仍然贡献了2万以上的纯增量。NEV市场由政策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型,私家车份额逐年提升。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强劲增长也带动了上游动力电池产量和装机量持续上升。8月11日,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1-7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92.1GWh,同比累计增长210.9%。在装机量方面,1-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63.8GWh,同比累计上升183.5%。

从结果来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个“长坡厚雪”的赛道,本土电池产业链的“雪球”有望越滚越大。日前,两部委发布的新政策,有望进一步扩大电池的增量市场。

在此之前,由于储能相关投资不能被电网计入输配电价核算的成本端,因此电网几乎没有投资储能项目的积极性。8月10日晚,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规定:“购买调峰能力,包括购买调峰储能项目和购买调峰储能服务两种方式,且被购买的主体仅限于本年度新建的调峰资源。”这就令电网投资储能项目产生了可能的盈利模式,直接利好储能产业

两年前,比克电池曾和南方电网尝试在工业园区推行退役动力电池储能业务,以实现用电负荷的削峰填谷、提供电力辅助服务,但退役动力电池筛选、重新成组等一系列工序后最终组成储能电柜,整体成本不低。

好在,更低成本的电池技术已然取得突破。近期宁德时代发布的钠离子电池,相对锂离子电池在成本、低温特性等方面更有优势,鹏辉能源、科士达等公司表示,钠离子电池可在储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行业人士指出,“在《通知》新政出台后,新的电池技术有望迎来在储能上大规模应用的拐点。”

电池设备产销两旺,考验厂商订单交付能力

随着动力电池长期需求确立以及储能电池需求出现拐点,电池产业链上游的设备企业也将迎来出货量的快速增长。

从国内主流电池厂商规划产能来看,到2025年,预计国内存量设备更新市场规模达700亿元,而新增设备市场空间规模预计达850亿元,合计市场空间1550亿元。

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下,本土设备厂商有望迎来新一轮成长。目前,国内A股市场上主流的电池设备厂商有先导智能、杭可科技、利元亨、赢合科技、金银河、福能东方、盛弘股份、科恒股份等。

负责后段电池化成设备的产品线总监戴伟(化名)表示,“相比去年,今年来我们订单能见度很高,现在基本都是满负荷生产,一方面是客户要求的交期有所缩短,所有产线都开工以保证按期交付;另一方面,现在电池厂大部分都在扩产,我们也要增加产线,扩大产能抓住这波产业爆发机会。”

事实上,该公司只是设备端产销两旺的一个缩影,不少企业都铆足了劲在推产能。“现在几大厂家基本情况都差不多。为了提升生产交付能力,今年在增加生产人员,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从设计到交付客户各个环节的速度;此外,今年不少料都在涨价,我们也积极跟供应商加强合作保障原料供应和成本控制。”上述厂商表示。

从综合实力来看,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先导智能)是国内电池设备的龙头企业。先导智能主要从事高端非标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锂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的生产制造厂商提供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

杭可科技是后段设备龙头,是LG、SK等海外电池厂的锂电设备供应商。2020-2023年,LG、SK合计规划扩产近200GWh,仅这2家客户即有望为杭可贡献订单约70亿元。

从几家龙头企业订单情况来看,随着设备订单金额越来越大,快速成长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也对企业的交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业内人士指出,“短期考验各家企业的客户交付能力,长期更多的是看企业的管理体系能力以及数字化精益生产能力。”

综合来看,国内设备厂商在新成长周期下,“短期拼交付,长期看体系”将成为设备行业新常态。(校对/Arden)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芯智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