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团重整新进展: 两家战投方入围最终竞标;杰理科技:十年磨砺,芯片平台型公司初长成; 爱立信在华业务暴跌,合情且合理!

来源:爱集微 #集微访谈#
5.2w

1、集微访谈第104期:爱立信在华业务暴跌,合情且合理!

2、杰理科技:十年磨砺,芯片平台型公司初长成

3、【芯观点】LCD疯涨时代结束 Mini-LED大战OLED“虽迟但到”

4、集微咨询:乘智能汽车量产东风,车规级激光雷达开启新蓝海

5、紫光集团重整:阿里巴巴浙江联合体与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联合体两家战投方入围最终竞标

6、受供应链不稳定及渠道高库存影响 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约10%

7、释放5G旗舰手机全部潜力 联发科下一代核心技术在登场

1、集微访谈第104期:爱立信在华业务暴跌,合情且合理!

2、杰理科技:十年磨砺,芯片平台型公司初长成

集微网消息 在TWS耳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唱衰其前景的声音,但迄今为止,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需求都仍在继续增长。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为2.33亿副,同比增长85%,2021年TWS耳机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3.1亿副。

随着渗透率持续提升,市场对于TWS耳机产品的性价比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高通《音频产品使用现状调研报告2020》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便是在一些发达及发展中国家,价格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第二重要的参考指标,仅次于音质。

在此背景下,国内厂商在TWS耳机零部件制造及整机组装环节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市场的供应主力,与此同时,一批优质国产芯片厂商的崛起也正在改变上游供应链的竞争格局。

潜心沉淀,十年磨砺露锋芒

在搭上TWS耳机产业快车的这批国内芯片设计厂商当中,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杰理科技”)的发展其实颇具代表性。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射频智能终端、多媒体智能终端等系统级芯片(SoC)的研究、开发和销售的企业,今年已经是杰理科技在行业耕耘的第十一个年头。

成立至今,杰理科技不仅曾多次凭借系列产品荣获“中国芯”称号及“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和技术”等奖项,目前杰理科技产品已进入小米、传音、QCY、奋达科技、山水音响、猫王、凌度、任我游、惠普、飞利浦、夏新、联想、摩托罗拉、先科等终端品牌厂商供应链,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同时依托于TWS耳机市场的高景气度,杰理科技产品的近年来的出货量也实现了爆发式成长。SIG数据显示,2018-2020年全球蓝牙音频传输设备出货量合计32亿台,该公司在同期内的蓝牙音频芯片出货量累计超过了27亿颗,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公开资料显示,杰理科技在2018、2019、2020年度分别实现营收13.37亿元、16.57亿元、21.41亿元。



在杰理科技实现业绩逐年增长的背后,也得益于公司日益完善的产品体系和平台化布局。

精心布局:五大产品线引领爆款风向标

如今,杰理科技拥有蓝牙耳机芯片、蓝牙音箱芯片、智能物联终端芯片、健康医疗终端芯片、普通音频终端五大产品线,各产品线持续性发力,铸就了杰理科技业绩的稳步增长。

1.蓝牙耳机芯片

据悉,该公司这类芯片目前主要的终端应用包括TWS蓝牙耳机、头戴式蓝牙耳机、颈挂式蓝牙耳机以及商务单边蓝牙耳机。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凸显竞争力,目前杰理科技在蓝牙耳机芯片上采用了55-28nm工艺,单芯片集成CPU、射频、音频处理、电源管理、存储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高集成度、低功耗:可支持TWS、语音识别、ANC/ENC降噪、多种高音质传输协议、智能充电仓等,还具备了超低时延的特性。


2.蓝牙音箱芯片

杰理科技蓝牙音箱芯片,采用55-40nm工艺,单芯片集成CPU、射频、音频处理、FM、电源管理、存储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高集成度、低功耗:可支持语音识别、音频全格式解码、充电内置、多种降噪和音效处理算法等。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蓝牙小音箱、K歌宝、直播声卡、随身音箱等。



作为产品线中的“当家花旦”,杰理科技蓝牙音频芯片性能随着终端应用的升级而不断迭代,这也令其在日新月异的蓝牙音频市场能够更加迅速、准确的把握需求变化方向,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短短十年间成为蓝牙音频产品的普及者。

3.智能物联终端芯片

智能物联终端芯片,作为杰理科技平台化布局的重要环节,包括视频监控芯片、蓝牙数传芯片、Wi-Fi数传芯片,其中视频监控芯片具有音视频、电源管理一体化,外围简单等特点,支持H.264、最高同时录制五路视频。

而蓝牙数传芯片则集成了丰富蓝牙协议,配备高效率32位CPU,支持Mesh组网,具备超低工作电压、超低功耗;Wi-Fi数传芯片是集成Wi-Fi、蓝牙一体化,支持处理复杂任务,摄像头可直接驱动和图像传输,支持远场语音唤醒等功能。


据悉,杰理科技智能物联终端芯片可广泛用于行车记录仪、视频监控、智能门锁、扫码枪、运动相机、智能穿戴、蓝牙体脂秤、智能台灯等多类别的终端产品中。


4.健康医疗终端芯

随着民众的健康管理意识越来越强,“大健康”的概念愈发深入用户,加之国内外多家巨头的推动,医疗健康也逐渐成为当下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

杰理科技在健康医疗终端芯片的产品布局上,配备了高效率32位GPU,兼备集成度高、外围元件少、功耗低的特性,同时还集成高精度24位模拟数字转换器,集成内置功放,可直推喇叭。应用场景涵盖:血氧仪、胎心仪、血压计、额温枪、测温仪等等。


5.普通音频芯片


即便是普通音频芯片,杰理科技对产品的用心程度也是纤毫毕现。

据悉,该公司普通音频芯片包括语音播放芯片、语音玩具芯片;集成了CPU,不仅处理能力强,支持多种格式的音频播放,还具备录音、语音识别、变声变调等多种功能。内置振荡器且外围极简,能够广泛应用于多媒体音箱、MP3、type-C有线耳机、智能语音玩具等多类场景。


完美蜕变:平台型公司初长成


综上种种,其实是杰理科技在第一个十年中所积蓄的能量正在迸发。第一个十年,杰理科技所取得的成绩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不过在笔者看来,未来的路更值得拭目以待。

在其不断完善产品和客户体系并将多款爆品推向市场的同时,也逐步完成了向平台型公司的转型。随着其继续深入布局,也更有益于杰理科技打造第二成长曲线,未来在可穿戴、物联网及健康医疗等新兴领域实现多点开花。

众所周知,在国际经济形式影响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形成了一股强而有力的国产化趋势,为孕育优质国产芯片厂商提供了温床。由此,目前在多个细分领域都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然而不论是上游芯片还是下游终端,任何产业想要实现跨越性的发展,都势必要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眼下对于芯片设计行业来说,企业是否掌握核心技术和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就成了行业和市场筛选“胜利者”的重要准则。

回望杰理科技过去十年的成长之路,持续高速增长的业绩,必然离不开优质的产品,而优质的产品,则是依托于公司杰出的自主研发实力。集微网了解到,杰理科技现已经实现了对核心架构、音视频算法以及自由IP等核心技术的高度自主可控。

目前,杰理科技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68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59项,并形成了全面的自主IP体系,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在专业芯片设计领域的国产化。而市场的高度普及和终端客户的大规模采用,也是对杰理科技能力的最好证明。

据其招股书披露,杰理科技2018、2019、2020年度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5.83%、6.69% 、6.20%,截至2021年3月31日,该公司研发投入占当期营收的比例为7.47%。除了逐年加大的研发投入,杰理科技研发人员占比也高达75.31%。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能够紧贴市场需求进行自主、快速研发,杰理科技现阶段正以每年研发量产2-4个系列的速度推出产品,从而升级用户体验,更大程度的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

除了企业本身在各方面的储备和布局,眼下市场环境也正朝着利好国内产业链的方向变化。据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非苹果系耳机的出货量在2021年将达到2.3亿-2.4亿副,同比增速高达70%。而非苹果阵营的市占率大幅提升,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优质国产芯片供应商随之受益。

经过数年发展,TWS耳机市场正迈入新的阶段。不论终端市场的份额,还是产品趋势都在发生转变,终端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对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优质国产芯片需求将更为强烈。毫无疑问,这样的转变也将更利于杰理科技的成长。

3、【芯观点】LCD疯涨时代结束 Mini-LED大战OLED“虽迟但到”

芯观点──聚焦国内外产业大事件,汇聚中外名人专家观点,剖析行业发展动态,带你读懂未来趋势!



集微网消息,随着苹果Mini-LED背光Macbook问世,2022年发布OLED iPad Air计划再次胎死腹中,一种认知正在占据上风:Mini-LED将是OLED中大尺寸应用的最大对手,绝非铺垫。

与此同时,LCD面板价格疯涨时代的结束,也让一度被削弱的Mini-LED背光+LCD显示方案的成本优势,重新归位,这场由苹果主导、却因涨价潮意外延迟的显示大战,“虽迟但到”。

中大尺寸锋芒尽显 却遭面板价疯涨拖累

事实上,在中大尺寸应用领域,Mini-LED背光远非弱势,甚至可以说,中大尺寸才是Mini-LED最有望占据主导的市场。Gartner报告指出,未来Mini-LED有望成为首先的背光技术,到2024年,至少20%的中大尺寸显示设备都将采用Mini-LED背光。

据集微咨询显示行业首席分析师李雷广向笔者介绍,Mini-LED背光主要是为了做动态区域背光控制,增加对比度,在大尺寸应用优势显著,“色域表现,轻薄程度已经很好了,色彩表现OLED稍好一些,但在我看来差距不大了。”

更为重要的是,OLED迟迟无法解决寿命问题,李雷广分析认为,由于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中大尺寸换机周期较手机更长,对于面板寿命的要求更高,这也给了Mini-LED背光在这一领域有望后来者居上的机会。

在性能水平各有优劣的情况下,Mini-LED背光对OLED构成的最大威胁是前者更加低廉的价格。市调机构TrendForce指出,在高端电视应用上,目前Mini-LED背光较OLED价格低15%,这也被认为是苹果拓展Mini-LED应用的真正原因。

然而,在被认为是Mini-LED商用元年的2021年,在最具优势的中大尺寸领域,Mini-LED背光却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Omdia在5月下调Mini-LED电视出货量后,最新预测显示全年出货为200万台左右,不到OLED电视的1/3。

另据奥维云网报告,2021年上半年Mini-LED电视销量仅3万台,同时该机构已经将2021年Mini-LED电视市场规模从25万台降至15万台左右。GfK方面甚至预计2021年中国Mini-LED电视的零售量规模仅为7万台。

究其原因,除了参与者寥寥、前期研发投入成本过高等新技术投放市场之初常遇的困境之外,正是LCD面板前所未有的疯涨让Mini-LED背光成本优势被进一步弱化。

Omdia报告指出,年初以来,用于Mini-LED电视的LCD面板价格上涨,与OLED面板的价格差距缩小。同时随着LG在广州工厂开始批量生产,OLED面板的价格正在下降。这使得OLED电视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另外就笔电而言,TrendForce指出,在三星的攻势下,今年搭载OLED面板的笔电出货有望达250万-270万台,进而压抑与其直接竞争的Mini-LED笔电出货量,因此将Mini-LED背光笔电出货量从240万台下修至165万台。

面板价暴跌企稳 周期转弱或成Mini-LED长期利好

7月首跌,8月暴跌,9、10月“跌跌不休”,“恐将跌到明年”……下半年以来,供需关系骤变之下,LCD面板疯狂的涨价潮紧急刹车,即使是此前面对预警仍称“看好需求”的各大厂商,也不得不“减产保价”。

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9月中国大陆LCD面板厂平均产能利用率15个月来首次跌破90%,各世代产线普遍出现大幅度调整,其中,当前产能独步全球的京东方减产10%幅度最大,产能利用率降至83%左右。

TrendForce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大尺寸面板供需比将从2021年的5.4%升至7.3%,因此价格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呈现疲软态势。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敏也对集微网表示,面板下跌或者稳定不上涨的状态将会持续到明年二季度。

面板的利空,却带来了Mini-LED背光的机会。李雷广表示,面板价格下跌,将有力推动Mini-LED背光进一步商业化落地。

可以说,直到排除了涨价影响,Mini-LED背光与OLED才算归位于同一起跑线上。且业内观点认为,随着面板行业周期弱化,即使此后反弹,“疯涨”情况也很难再出现,这意味着“低价”有望成为Mini-LED一大长期利好。

事实上,价格也是外界猜测苹果坚持Mini-LED路线的最大原因之一。据悉,苹果本计划与三星合作开发Hybrid OLED以降低成本,但至今良率仍低于预期,且最关键的生产成本仍然较高,与此相对的是,Mini-LED仍存在较大成本下探空间。

TrendForce最新报告称,在苹果新款MacBook Pro抢占高端市场的推动下,预计2022年采用Mini-LED背光的笔电出货将达到500万台,较2021年增长213%。同时,未来还将出现新的供应商扩大供应链,以提升成本竞争力。

对于后者,产业链的积极动作已有所印证。京东方Mini-LED业务在2021年上半年销售额已到2.73亿元;三安光电拟定增不超过79亿元用于Mini/Micro LED显示产业化项目;电视品牌创维宣布在湖北省设立Mini/Micro LED生产基地。

OLED威胁长存 产能、技术竞赛拉开序幕

不过,对于Mini-LED背光来说,来自OLED的威胁仍旧将长期存在,原因无他——产业链和技术。

众所周知,在韩企的推动下,OLED商业化落地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其产能牢牢把持在极少数厂商手中,甚至电视用OLED面板全球仅有LG显示一家供应商,但产业链的成熟度是后来者Mini-LED暂时难以匹敌的。

这种差距所带来的不止是当前产量的碾压,并且给了OLED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解决致命缺陷创造了窗口期。

市场研究公司DSCC日前预测,与2020年相比,LG显示广州工厂大型OLED电视面板的生产成本今年将下降。另据TrendForce数据,预期2021年整体OLED电视面板出货量有机会往800万片迈进,渗透率更有望到达3%。

而在技术上,与OLED的寿命短类似,Mini-LED也有致命伤——厚度和重量:Mini-LED背光模组必须采取直下式方式才能显示出画质优势,但却会增加显示屏的厚度,同时LED灯珠与LED驱动芯片数量的增加,也会增加显示屏的重量。

这一缺陷在Mini-LED iPad Pro上已有体现,新款12.9英寸iPad Pro引入Mini-LED背光模组之后,为了更好的散热与降低功耗,增加了0.5mm的厚度,达到6.4mm,重量增加了40克。这将使得苹果与逐渐迈向轻薄的平板市场格格不入。

郭明錤认为,更轻、更薄与可折叠设计为平板类产品的3–5年以上长期关键趋势,而这正是Mini-LED的设计挑战。虽然苹果可能不会在2022年推出OLED iPad Air,但苹果并未停止研究与开发用于平板类产品的新显示器技术。

诚然,更加成熟的产业链以及更加完备的技术积累,都有望随着Mini-LED应用的大规模落地前进一大步,但OLED显然也不会看其坐大,面板价格企稳只是双方起跑的一声“枪响”,而产能、技术的比拼,才真正拉开序幕。

(校对/乐川)

4、集微咨询:乘智能汽车量产东风,车规级激光雷达开启新蓝海

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

-  受安全事故影响,自动驾驶安全性已成行业关注焦点。各国也在不断探索及优化相关法律、法规,为智能汽车上路扫清障碍。展望未来,智能驾驶汽车正在加速放量,车规级激光雷达迎来“上车”最佳发展良机;

-  随着智能汽车开始进入市场,困扰激光雷达上车的量产难、成本高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其中,华为、览沃科技等本土企业已经具备量产条件,一旦量产提速,激光雷达上车成本有望下探到200美元/台,乃至100美元/台,为激光雷达上车、推进智能汽车普及提供条件;车规级激光雷达也将开启百万级放量时代;

-  目前本土激光雷达企业与国际企业同处于同一起跑线,不过国内搭载激光雷达的智能汽车率先放量,支持本土供应商的主机厂越来越多。华为、览沃科技、禾赛科技、速腾聚创、镭神智能等本土企业有望组团成为ADAS激光雷达第一梯队。

全球汽车产业在加速向电动化转型之时,智能化变革也已悄然来临。其中,作为自动驾驶重要核心器件的激光雷达,经过去多年的研究,半固态技术路线终于被确定。在小鹏P5拉开序幕后,北汽极狐、WEY摩卡、蔚来ET7等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将陆续量产上市。

这意味着,基于激光雷达的更高级别辅助自动驾驶时代开启,上游供应商激光雷达企业,将迎来真正的放量时代。而国内致力于成为新一代一级供应商的华为、览沃科技、禾赛科技、速腾聚创、镭神智能等本土供应链企业将直接受益,共同拉开基于激光雷达的新蓝海。

智能汽车增量爆发在即,年复合增速达21%

让汽车实现智能化,解放人类双手,一直是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追求,但受限于技术,智能汽车一直停留在影视剧中。而随着电动车三电系统、5G、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AI芯片等基础技术的整体进步,让汽车智能化有望从理想照进现实,可以预见,全球汽车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目前汽车电动化正以非常快的增速逐年递增,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201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0.82万辆,而到2019年已达210.17万辆;2020年,新能源汽车在疫情冲击下逆势增长,达到312.48万辆。2010年-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复合增速达81.18%。进入2021年,这一发展趋势还在延续,其中,仅中国市场部分,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40万辆-260万辆,销量或将较2020年翻一番。

与此同时,世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正持续加大,已从2017年的1.2%提升到今年前7个月的5.8%。具体到各国,挪威、瑞典、德国、奥地利、英国、葡萄牙、荷兰、法国、中国等地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已分别提升至62.6%、34.4%、20.6%、13.7%、13.6%、13.5%、13.3%、12.1%、9.1%。随着美国等国加大投入力度,全球新能源汽车正加速进入强势发展新阶段。

汽车电动化的快速发展,正加速推动汽车智能化前行。特别是特斯拉、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头部造车新势力,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五菱新能源等率先完成电动化转型的传统主机厂,以及奥迪、奔驰等正向电动化转型的豪华汽车品牌,纷纷拉开了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

不过,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还停留在较为低级的L1、L2级辅助驾驶阶段,以特斯拉为代表的L2+级辅助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得还不多,而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尚停留在样车验证阶段,特别是特斯拉、蔚来汽车接连发生多起由自动驾驶引发的安全事故后,主机厂对“自动驾驶”的推进变得更加谨慎。

而随着搭载激光雷达的小鹏P5的推出,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开始了新的征程,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多个主机厂纷纷踏上了量产的同一起跑线,随着量产时代的到来,全球汽车产业将开启全新的智能化新蓝海。

Gartner分析认为,全球L3级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2019年增量为38.8万辆,到2029年,这一增量将提升至25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21%。其中,乘用车占据主要增量份额,将从2019年的38.2万辆增加至2029年的217.5万辆;增长最快的是商用车,2019-2029年的年复合增速为51%。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主要为L2级及以下等级的初级形态,主要依赖于人工操控。Gartner认为,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带来的监管困难,2025年之前,L3级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推广应用仍将受到阻碍。不过,随着汽车产业快速变革,各国已在积极准备相应的法律法规与产业配套。

时下,德国、美国、新加坡、日本、荷兰、英国、中国等已在着手相关法律、法规探索。仅中国部分,2018年4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三部委联合印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即将于2022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GB/T 40429-2021)也已发布。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同步积极跟进,纷纷推出适应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如山东省的《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安徽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上海市的《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推动新一代车规级器件、智能汽车、网联汽车的加速发展。Gartner分析认为,预计到2028年,全球将有1/5的国家制定出允许量产自动驾驶汽车合法运营的积极法规,为智能汽车合法上路扫除障碍。

激光雷达将成新标配,2029年需求量或超500万颗

汽车智能化之路已经越来越清晰,自动驾驶级别也将从目前的L0-L2级向L3级乃至更高级别发展,而随着自动驾驶级别越来越高,对传感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用到的传感器主要有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4D成像毫米波雷达、红外成像等。

其中,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均是较为成熟的技术产品,被当成是自动驾驶的存量零部件来使用,已成为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不过,这三种技术方案各有优劣势,如摄像头,受环境、光线、天气的干扰极大,且展现的是二维图像,单摄像头方案难以实现测距功能,且视频方案对AI算法、算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无形中低成本优势被价格昂贵的算力芯片抹平。而近年来,主打视觉自动驾驶的特斯拉接连发生安全事故,给行业敲响了警钟;由此,视觉技术更多地被用于车道偏离预警LDW、车道保持系统LKA、防碰撞报警系统PCW、360环视等场景。

超声波雷达15米以内的探测距离,无法满足远距离探测需求,直接决定了该传感器的辅助特性。而毫米波雷达全天候的属性,是其他几个感知方案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其最大不足是成像分辨率低,由其延伸发展而来的4D毫米波雷达被当成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鉴于各感知方案的优缺点,大感知融合方案成了必然,而弥补其他传感器天然缺陷的重任就落在了增量零部件激光雷达身上。从2017年奥迪A8首次搭载上车至今,激光雷达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分辨率已从早期的4线提升到了等效100线及以上,实现150米以上的探测距离,可以满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应用需求。



而影响激光雷达上车的两个关键因素分别是量产和成本。

对前者,行业在综合了机械式激光雷达、半固态激光雷达以及固态激光雷达后,逐渐明确了半固态激光雷达这一时下最佳方案,华为、览沃科技等企业推出的激光雷达均为此方案。同时,这两家企业均建立了对应的量产产线,其中华为Pilot产线产能规划为年产10万套/线;览沃SMT产线产能规划为20万套/线,为激光雷达量产上车做好了准备。

在价格上,相比早期数十万美元/台的高昂价格,随着量产的到来,激光雷达价格迅速下降到了千美元级别。根据华为计划,其等效96线激光雷达的价格将要下降到200美元/台,未来目标是将价格下探到100美元/台,解决激光雷达上车的成本瓶颈,为L3级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提供可能。

根据目前价格走势,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的价格较为明确而稳定,短距毫米波雷达价格约为300元/颗,长距毫米波雷达约为700元/颗,超声波雷达约为70元/颗。摄像头根据应用的不同,价格有所差异,整体上,前摄像头价格约为600元/颗,环视摄像头约为150元/颗,驾驶员监控摄像头约为200元/颗。

同时,国联证券研究所根据各主机厂配置情况对量、价格估算得出,目前主流采用的激光雷达价格约为2000元/颗。随着更高级别自动驾驶需求的到来,惯性导航、红外夜视等增量零部件也将紧随激光雷达搭载上车。整体来看,目前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传感器造价约为11460元/辆,L4级自动驾驶汽车的造价或将提升至接近1.7万元/辆。



不同智能驾驶级别的传感器方案估算

单位:元、颗,图源:国联证券研究所

主机厂即将推出的L3级自动驾驶车辆中,搭载激光雷达的数量以1-3颗较为常见,部分车型则计划搭载多达5颗激光雷达,如本田Legend。以每辆量产智能车搭载2颗激光雷达计算,根据Gartner对智能车增量预测,2029年全球对激光雷达的需求量将高达500万颗以上。

半导体咨询机构Yole Développement于9月2日发布的《汽车和工业应用的激光雷达》报告中称,2020年全球激光雷达的总市场规模为17.66亿美元,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的激光雷达渗透率为1.5%;到2026年,激光雷达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57.18亿美元,应用于ADAS的激光雷达渗透率将达到41%。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半固态激光雷达方案也将会切换为性能更优、集成更方便的固态雷达方案。随着量产时代的到来,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车载传感器价格也越发亲民,Gartner分析认为,到2027年,提供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传感器成本将比2020年下降约12%。

主机厂+Tier 1联手挖掘激光雷达新蓝海

根据各主机厂规划,截至目前,有超过23款车型计划搭载激光雷达,不少车型均计划于今年下半年量产上市,各主机厂均在暗自发力争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车”。不过,随着9月15日小鹏汽车P5的推出,宣告小鹏汽车已成功夺下该头衔,同时也拉开了激光雷达智能汽车量产的序幕。

截至目前,全球致力于车规级激光雷达研发的企业很多,国际主流企业有Ouster、Velodyne LiDAR、Luminar、IBEO、Innoviz、Aeva、Quanergy、Waymo、图达通Innovusion等,国内代表企业有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雷神智能、北科天绘、北醒光子、览沃科技、一径科技等,欲借助智能汽车兴起的机遇,发展成为新一代Tier 1。同时,法雷奥、博世、大陆、安波福、采埃孚等传统Tier 1也早早布局,借助渠道资源及整体供应能力蓄势待发。

集微咨询(JW insights)统计发现,在已公开新一代智能汽车的主机厂中,多数车型均计划于2021年-2022年推出,其中最积极的是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哪吒汽车等本土造车新势力;其次是上汽R、上汽智己、北汽极狐等传统车企布局的智能汽车品牌;传统主机厂中,以德国的奔驰,日本的本田、丰田等为代表的车企参与度较高。

根据公开数据,各家主机厂所选用的激光雷达企业合作伙伴非常分散,与国际的IBEO、Luminar、Innovusion,国内的华为、览沃科技、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企业均有合作;传统Tier 1供应商中,法雷奥、大陆集团和电装也走在行业前列。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主机厂与激光雷达供应商之间还没有形成固定合作伙伴关系,有部分主机厂同时选择多个供应商进行上车验证,如小鹏汽车同时与览沃科技和禾赛科技合作。

还有一个现象是,欧洲车企倾向于选择欧洲的供应商,日本企业更愿意选择日本的Tier 1。而中国大陆的主机厂较为包容,激光雷达供应商覆盖本土、欧洲、美国企业;不过,造车新势力主要选用本土品牌为主,或是参股公司的产品。



根据Yole Développement统计数据,目前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法雷奥,为28%;速腾聚创以10%的市占率位列第二;览沃科技、电装以及大陆集团均以7%的市占率并列第三位;但对应的营收都不高,如览沃科技,对应营收约为185万美元。

从Yole Développement发布榜单还发现,市占率前五名的激光雷达企业中,法雷奥、电装以及大陆集团均是老牌Tier 1供应商,唯有本土的速腾聚创、览沃科技为新崛起的激光雷达企业。需要说明的是,法雷奥还是IBEO、LeddarTech、北醒光子等激光雷达企业的合作方或股东,其市占率由多家激光雷达企业共同贡献。

由上分析,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目前应用于自动驾驶的车规级激光雷达市场尚处于起步期,主机厂对应的供应商也相对分散,未来可发挥和发展的空间巨大。同时,从市场份额看,本土企业具备较强优势,借助国内搭载激光雷达智能汽车量产的风潮,本土激光雷达企业将取得先发优势,乘风崛起。其中,速腾聚创、览沃科技、禾赛科技以及手握众多主机厂资源的华为,有望形成车规级激光雷达第一梯队供应商。(校对/萨米)

5、紫光集团重整:阿里巴巴浙江联合体与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联合体两家战投方入围最终竞标



集微网报道 近日,备受关注的紫光集团重整招募战略投资者一事有了最新进展,由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路资本”)和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广资产”)组成的联合体、阿里巴巴和浙江省国资组成的联合体入围下一轮竞标。

今年7月,为化解债务危机,紫光集团启动公开招募战略投资者工作,后续陆续传出包括北京电子控股有限公司、无锡产业发展集团、阿里巴巴、广东恒健集团、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联合体、上海国盛联合武岳峰资本、中国电子集团等企业和联合体有意参与竞购的消息。

以上七家竞标方都很有实力,其中五家有省级地方政府支持,最终只有两家突出重围,脱颖而出。

阿里巴巴集团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巨头之一,财力雄厚,知名度高,是电子商务行业毋庸置疑的领军企业,打造了“淘宝”、“天猫”、“双十一”、“支付宝”等面对最终消费者的一系列品牌。在互联网基础上积极发展的阿里云平台,是国内最大的云计算平台。

近年来,阿里相继通过成立达摩院以及IC设计公司平头哥,向芯片等硬科技领域进军,致力于实现芯片、服务器、交换机等技术。最近阿里巴巴在芯片领域又加大投入,在两周前举行的阿里2021云栖大会上,平头哥发布首款自研服务器芯片倚天710,阿里“造芯”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是投标方中知名度稍小且没有和任何地方政府合作的一家,但在七家中却是在半导体领域布局最广、耕耘最深的。从2015年以来,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分别主导了多起金额过百亿元的半导体及硬科技领域的重大并购,其中包括安世半导体、安谱隆半导体、西门子压力传感器子公司瑞士富巴、奥地利半导体、汽车电子封测企业联合科技、瓴盛科技等国内外重量级并购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六年以来中国大陆企业和投资机构在半导体和硬科技领域的并购合作中,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控股型投资共完成了近30个项目,由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主导控股的收购超过了一半。

大多数投资机构都是以财务投资为主,一般投资两到三年后就会出售退出。但从过往的投资并购案例看,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已经从追求短期财务回报转化为中长期的战略投资和产业运营。据公开资料显示,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控股的企业,仅过去一年就在中国大陆新建了包括半导体的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方向的五家工厂,形成了半导体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安世半导体、联合科技、ASM合资公司,在被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收购后,通过扎实的产业运营也都实现了业绩的大幅提升。

紫光集团成立于1993年,前身是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公司于2004年改制重组,目前控股股东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紫光集团已形成以芯片和云网两大业务为主,能源、金融、教育等业务为辅的多元化业务格局,旗下拥有包括紫光股份、紫光国微、学大教育等三家上市公司,以及紫光展锐、长江存储、新华三等多家知名企业,涉及芯片、存储、安全、云计算等多个领域,是国内最大的高科技产业集团之一。

自2013年起,紫光集团发起并购近60起,投入资金超过千亿元,通过动用大量资产收购,使得集团累计负债规模过大,融资结构失衡,也为如今的债务危机埋下伏笔。据披露,截至2020年6月,紫光集团总负债规模达到2029.38亿元。今年7月9日,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相关债权人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其进行破产重整。

据笔者分析,由于紫光集团体量较大,亏损和负债较多,涉及到从芯到云的全产业链各个方面,所以,投后管理和产业运营能力是卖方和债权人比较看重的因素,或许阿里巴巴在在电子商务和云计算的实力以及在芯片领域开始投入,以及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联合体在半导体、软件、大数据的全产业链布局上加上积极全面的投后管理、扭亏为盈的产业运营能力,让这两家得以入围最终轮竞标。(校对/Humphrey)

6、受供应链不稳定及渠道高库存影响 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约10%

集微网消息 进入三季度后,尽管全球疫情对手机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但受全球供应链不稳定以及上半年渠道高库存影响,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呈现下降趋势,整体智能手机市场仍呈现低迷态势。

根据群智咨询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3.13亿部,同比下降约10.2%。分区域来看,受到全球物流运输以及前期库存影响,三季度海外市场(不含中国大陆)出货量约2.4亿部,同比下降约11.9%。而国内市场,受消费者换机动力不足以及终端厂商产品创新乏力等多因素影响,整体也呈现低迷态势,三季度中国大陆市场的出货量约7550万部,同比下跌约4.7%。

具体分品牌来看,三星(Samsung)三季度其出货量约6920万部,以22.1%份额位列市场首位。苹果(Apple)以5040万部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位列第二,同比增长约21.0%。

国内品牌方面,小米(Xiaomi)由于受到芯片供应以及整体库存策略调整影响,小米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约4430万部,同比下降约5.0%,位列第三。不过,受益于华为事件的影响,OPPO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约3580万部,同比增长约8.8%,依旧保持同比增长的趋势。而vivo三季度出货量约3340万部,同比增长约7.1%。

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显示,vivo三季度中国大陆市场出货量约1890万部左右,同比增长约45.5%,位列内销市场第一位。而荣耀(Honor)三季度国内市场出货约1160万部,已经超越小米,位列国内第三位。

而IDC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据市调机构IDC季度追踪数据初步显示,在第一、第二季度均出现两位数增长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第三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6.7%,降幅是此前预测值(-2.9%)的两倍以上。

从各品牌来看,三星第三季度以6900万台的出货量和20.8%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但主要是由于供应紧张,同比下滑幅度达14.2%。苹果以5040万台的出货量重新位列第二,市场份额为15.2%,同比增长20.8%。

小米在经历了前四个季度两位数的高增长后,在第三季度下跌了4.6%,同时还面临着前几个季度未有的供应缺货问题。不过小米仍然以13.4%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三位,出货量为4430万台。vivo和OPPO并列第四,出货量分别为3330万台和3320万台,市场份额分别为10.1%和10.0%。

IDC移动和消费设备跟踪公司研究主管Nabila Popal表示,“供应链和零部件短缺问题终于开始拖累智能手机市场,尽管这个问题已经对许多其他相关行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迄今为止,智能手机市场似乎几乎没有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

“老实说,智能手机市场从来没有完全免受短缺的影响,但直到前段时间,短缺还没有严重到导致出货量下降,只是限制了增长速度。然而,问题现在变得更复杂了,所有供应商都受到了短缺的影响。”(校对|Value)

7、释放5G旗舰手机全部潜力 联发科下一代核心技术在登场

在2020年,联发科手机芯片的出货量达到了3.518亿片,同比提升了47.8%,市场份额从去年的17.2%跃升至27.2%。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芯片供应商。

近日,联发科举办天玑旗舰技术媒体沟通会,分享了基于天玑5G移动平台的多领域技术成果和发展趋势,包括支持3GPP R16标准的新一代5G调制解调器、高能效AI应用、移动端游戏前沿技术以及天玑5G开放架构等主题。通过这次分享,我们也得以了解联发科是如何在5G时代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全面拥抱R16标准的M80基带

随着5G第一个演进版本R16 标准的冻结,5G商用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R16的全新技术特性使5G可以全面垂直应用到多个场景中,真正实现互联万物。

为支持R16标准的落地,联发科在今年2月发布了M80基带芯片。这款最新的5G基带不仅支持上下行载波聚合、超级上行等技术,还将UltraSave省电技术和双卡技术进行了升级,可以结合运营商的部署,提供更好的5G连接体验。

R16的载波聚合技术比之前代有所提升,一方面,支持帧头不对齐结构,可提高现网多频点、多帧头共存背景下的载波聚合组合灵活度,有效拓展部署场景;另一方面,持上行通道切换,最大化利用了不同载波频点的上行性能,实现上行性能增强。

M80芯片完全体现了R16标准的革新,根据实测结果,其在Sub 6G频段下3CC 300MHz三载波下网速可达7Gbps,广域增强了50%,SuperUL超级上行功能在弱场下增强了300%。

在信号传输快的前提下,还要保持更好的稳定性。R16标准提供了移动增强更能,M80基于此对高铁等高速移动环境做出了增强,可以实现500公里时速下的稳定联网。

节能是R16着重改进的地方,增加了增强跨时隙调度,自适应MIMO层数等功能。联发科将其运用到M80中并对特殊场景进一步优化,在发微信等应用中,引入WUS信号,可在基带里提升20%的功耗增益;在FTP一类视频业务场景下,引入R16的辅小区休眠技术(Scell dormancy),也可以在基带端有20%左右的功耗增益。

此外,M80还整合动态频宽调控(BWP)技术,自动配置低频宽或高频宽以满足资料输送量的不同需求,最大程度优化频宽使用;支持C-DRX节能管理技术,可自动切换启动和休眠状态,在保持连网状态下降低通讯功耗。

作为3GPP 5G标准的关键技术之一,毫米波的应用正提上日程。联发科认为毫米波具有大带宽、低时延的特性,在特殊场景下有重要的使用意义,因而很早就投入了毫米波的开发。M80基带就全面支持毫米波,网速上行速率3.67Gbps,下行速率7.67Gbos,创下了业界之最。据介绍,联发科已经达成了业界首个Sub-6跟毫米波的双连接,并且与设备厂商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给AI一个新的评定标准

毋庸置疑,AI已经成为左右旗舰手机竞争格局的关键。联发科认为,在拍照、视频、流媒体、游戏等高频应用场景中,相比峰值AI算力,每瓦有效AI性能才是确保并提升用户长时间稳定体验的关键指标。

联发科指出,以瓦做标准来衡量AI性能是经过长期探索后做出的设定。在芯片运行AI模型时, CPU、GPU、APU等不同处理器都需要占用功率,而且各个处理器的效率也并不一致。相对来说,APU的效率可达40%-90%,其有效算力远超CPU和GPU。经过仔细的测算,联发科认为APU占用1W的功率在真实使用中是较为平衡的状态,也是智能手机维系高帧率、不发热的关键,因此提出了每瓦有效AI性能这一指标。

提升这一指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算法和硬件的最优整合。联发科表示,通过在多媒体方面的长期打磨,包括拍照和显示等技术,最终使APU可充分发挥混和精度优势,灵活运用整数精度与浮点精度运算,用高能效AI性能实现AI 人脸侦测引擎、AI 高动态范围影像,包括AI降噪、AI景深、AI快门、AI白平衡、AI物体追踪、AI多人虚化、AI流媒体画质增强等多种AI拍照和视频应用。

同时,为了兼顾性能与功耗的平衡,联发科将继续推进NeuroPilot人工智能平台与AI  APU软硬结合的方案。据其介绍,NeuroPliot软件层已经进行了优化,可支持模型多任务处理。同时,联发科还为手机厂商提供了Platform-aware工具链,让厂商在算法开发初期就可以针对平台做优化,更好地调配算法资源。

让手机也有主机一般的游戏体验

游戏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端游不断向手游迁移,比如在PC和主机平台已经实现多时的光线追踪,正在快速渗透进手机当中。

联发科近期就推出了基于 Vulkan扩展的移动端光线追踪SDK解决方案,与Arm和腾讯游戏共同实现了移动端实时光线追踪技术的首次演示,将光线追踪这一端游级特性代入移动终端。

Vulkan是一个跨平台的2D、3D图形API,去年加入了光线追踪技术,成为业内第一个适用于移动端设备的光线追踪接口标准。

对于采用Vulkan扩展,联发科的解释是光追本身在端游上会造成一些性能系统需求的大幅增加,所以采取基于Vulkan的方案,因为其比较适合在移动端执行的光追。

联发科的SDK 解决方案提供了创建核心光线追踪功能的途径,包括路径追踪、屏幕空间光线追踪阴影、多重反射和任意表面反射等,并且兼容Khronos 定义的行业图形标准,可让 PC 游戏开发人员能够轻松迁移到移动平台,为移动设备带来更逼真的沉浸式游戏体验。

在移动平台实现光追并不是简单做端游技术的下放,联发科认为PC是DirectX渲染线程为主,所以要将端游光追应用到手游上,需要对移动端游戏引擎做改造,光追方案对手游开发者才能真正做到可用。

为了避免大幅增加系统负载,联发科的规划是让GPU能够专心做渲染,APU去负载一部分做超分的系统需求借由这样的一个异构方案,达到整个平台的性能功耗平衡

为了在硬件上实现最好的表现,联发科参与了ARM处理器IP的全过程,把需要优化的部分融合到IP制作过程中,包括渲染的过程需要的指令运算,或者是一些缓存的机制等。

联发科还透露,下一代的GPU IP里面会有更明确的电竞加速模块,类似于英伟达RTS里面的RTcode。

除了移动端光线追踪技术,联发科还分享了玩家专业操控、高帧率、全局光照、游戏超分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据其透露,MediaTek HyperEngine游戏引擎的关键技术将会持续迭代,明年会推出新版HyperEngine。

开放架构赋能5G旗舰

联发科在今年7月发布了5G开放架构,目标是把天玑芯片的底层能力开放给厂商,让他们去实现想要的功能。在不改变芯片原本的规格、参数等硬件基础上,天玑5G开放架构做到了前所未有的底层资源开放。

以天玑1200移动平台为基础,联发科与一加、小米、vivo、realme等终端厂商深度协同合作,通过天玑5G开放架构共同打造了天玑1200-AI、天玑1200-Ultra、天玑1200-vivo等平台,充分释放旗舰潜能,赋能终端打造差异化的高端5G智能手机体验。

如今5G开放架构已经硕果小成,很多品牌的旗舰手机都已经实现了一些多媒体功能上的差异化。

据联发科介绍,开放架构也意味着一种新颖的合作模式。根据客户需求,联发科会对时延、功耗等底层参数进行调校,客户则去进行上层界面的开发。同时,联发科也在与第三方合作,让其来提供更多算法和功能,使客户有更多的选择。

对于5G开放架构的运行模式,联发科做了详细的解释。以前针对某个功能提供的链路可能是ABCD四个模块,客户只能调参数。而现在客户提出定制化需求后,C模块就能开放部分代码,客户可以在C里面去改一些效果,或者插一些功能。甚至,客户可以用BCAD的方法做排列模块,充分发挥链路上优化的弹性。

联发科未来的目标是让天玑5G开放架构支持Wi-Fi,蓝牙等功能,让手机互联、投屏互联等都能够依托这个架构来进行优化最终让终端释放旗舰级的潜能。

(校对|Andrew)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集微访谈#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