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概念股:紫光集团重组投资者落地,EDR供应链有望乘风而起

来源:爱集微 #一周概念股#
1.9w

集微网消息 本周,产业链中最重磅的消息莫过于紫光集团重整招募战略投资者一事终于有了定论:由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路资本”)和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广资产”)组成的联合体成为最终接盘方。

除此之外,工信部新规强制要求所有新生产的乘用车必须安装EDR的消息也同样备受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关注。

智路资本/建广资产联合体接盘紫光

今年7月,为化解债务危机,紫光集团启动公开招募战略投资者工作,此后传出包括北京电子控股有限公司、无锡产业发展集团、阿里巴巴、广东恒健集团、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联合体、上海国盛联合武岳峰资本、中国电子集团等企业和联合体七方有意参与竞购的消息。

据集微网了解,参与紫光集团竞购的七家资本方均实力雄厚,其中五家有省级地方政府支持。

根据紫光集团管理人7月20日发布的有关招募战略投资者的公告,本次引战为整体引战,战略投资者需整体承接紫光集团或紫光集团核心产业。由于紫光集团的体量巨大,这也这让行业一度猜测紫光集团可能有多个接盘方。

但11月初确切的消息显示,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联合体与阿里巴巴和浙江省国资组成的联合体入围下一轮竞标,即最终竞标,这意味着将只有一家接盘方最终胜出。

于是,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联合体与阿里巴巴和浙江省国资联合体之间的PK成为最后悬念。

据笔者分析,由于紫光集团体量较大,亏损和负债较多,涉及到从芯到云全产业链的多个方面,因此,其投后管理和产业运营能力是卖方和债权人比较看重的因素。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在半导体、软件、大数据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以及积极全面的投后管理、扭亏为盈的产业运营能力等方面或许是此次胜出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在半导体投资并购领域名声鹊起,专业化程度以及国际化视野广受认可。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六年中国大陆企业和投资机构在半导体和硬科技领域的并购合作中,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控股型投资共完成了近30个项目,由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主导控股的收购超过一半。

从过往的投资并购案例看,与大多数投资机构都是以财务投资为主,一般投资两到三年后就会出售退出不同,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已经从追求短期财务回报转化为中长期的战略投资和产业运营,产业投资者的属性愈发明显,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控股的企业,仅过去一年就在中国大陆新建了包括半导体的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方向的五家工厂,形成了半导体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

从这个角度而言,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此次接手紫光集团这家国内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有助于其进一步完善半导体产业布局,发挥各投资板块间的协同效应,也有利于盘活紫光集团旗下的优质资产,推动紫光集团以及本土半导体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EDR设备市场规模增长,国内供应链受益

除此之外,据工信部发文称,从2022年1月1日起强制要求所有新生产的乘用车必须安装EDR。消息一出引发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关注。

据悉,汽车EDR 是指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也就是俗称的“黑匣子”。而“强制要求所有新生产的车辆必须安装EDR”一说,并不是近期才出台,早在2017年的国标规定中就已出现。

对于近日发布的新规,业内人士指出,“目前EDR的主要集成在汽车的安全气囊模块,整个模块的单车平均售价预估在三四百块钱。但中国EDR标准推荐使用独立系统,未来EDR可能会与ADAS摄像头模块集成,记录事故前后的图像数据。”

业内人士认为,“按照法规,新上市的车型必须要提供纵向加速度、车速等17个参数,对于已经上市的在产车型,要求提供至少6个参数,到下次换代的时候,就要提供17个。”

据华西证券估计,EDR设备市场空间在100亿元左右,其中传感器、存储、MCU、备用电池等产业链受益较大。MCU需求提升,尤其是车规级存储、备用电源等属于新增市场,相关标的包括北京君正(收购北京矽成ISSI布局车规级存储市场)。

国内某上市公司指出,“我们EDR的MCU已经出货给Tier1厂商开发制造模块,由整车厂认证。”

集微网还了解到,目前兆易创新的MCU也已在商用车EDR设备中使用。从网友拆解可知,该商用车采用的是兆易创新的GD32F105。兆易创新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在EDR中出货量比较大的MCU主要是105和305等产品。

“在乘用车EDR这块我们主要客户是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兆易创新相关人士指出,“现在乘用车都是要强制安装EDR,不装不让上路;我们提供MCU给Tier1厂商开发制造模块,通过整车厂认证,加速国产汽车厂商推广使用EDR。”

苹果与安卓阵营的“较量”

与汽车市场传来的利好消息相反,近段时间手机市场需求低迷,一线品牌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也持续加深,不论是苹果还是安卓阵营都在致力于提升高端旗舰市场份额。

从销售数据上看,苹果手机似乎尝到了降价带来的市场红利,在降价的路上勇往直前。反观国内安卓手机,近两年的售价则是不断走高,部分旗舰机型的价格还超过了同期iPhone的售价。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安卓涨价,苹果降价”的现象?安卓机型的售价又是否真的超过了苹果?

事实上,安卓与苹果最大的差异在于技术壁垒,由于苹果使用的操作系统、处理器等关键技术均是其自主研发,主动权均掌握在自己手中,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而国内安卓阵营的芯片,在华为麒麟成绝唱后,大部分都来自于高通骁龙和联发科。另外安卓阵营各厂商均推出了适配自身手机的深度定制操作系统,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发成本。

其次是成本把控,据国外媒体爆料,iPhone13 Pro Max的物料成本只有2498元,仅占据售价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每售出一部iPhone13 Pro Max,苹果就可获得两倍收益。

相较苹果对于供应链的掌控,安卓阵营显然略逊一筹。此前雷军谈及小米10的成本时表示:“小米10成本确实比想象得高,骁龙865比上一代贵一倍,定制的双曲面专业屏幕比AMOLED硬屏贵很多,还有108MP+OIS相机模组等等。”

加上近年来安卓旗舰机呈现出 “堆料”的现象,在硬件配置提升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

更为重要的是,品牌效应也是造成安卓手机一再涨价的原因。站在市场层面,国产手机品牌正经历由低端起量,到中高端转型突破的关键时期,冲击高端无疑成为了国内手机厂商重点发力的领域。

“安卓手机持续的高端化,主要是为了抢夺华为留下的高端市场份额。苹果同样如此,通过降价不仅可以增加与安卓抢夺原本华为所属高端市场的筹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安卓厂商的高端化趋势,可谓是一举两得。”业内人士认为。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安卓阵营还在向高端市场发力,苹果应该会看情况进行压制,只要安卓走高端化路线,苹果便会一直打压下去。”而除了价格方面,苹果技术上的打压也将持续下去。(校对/日新)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一周概念股#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