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概念股:EDA并购潮起,钠电池产业链加速构建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一周概念股#
1.5w

集微网消息 本周不少半导体相关的上市公司都披露了三季度财报,整体业绩表现不算理想。由终端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而引发的订单减少、库存增加等问题仍未解决。而半导体产业的形势变化也传导到资本市场,并购潮开始涌现,一些细分领域从初期的百家争鸣,发展到了整合发展。

与半导体产业不同的是,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充满创新活力。在受困于锂电池原材料价格许久之后,产业链正在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来打破这道枷锁。

库存周期拉长

伴随着市场去库存,A股多家半导体设计厂商上半年均出现了业绩下滑。业内人士称,为避免年底积压库存,交出一份“难看”的财报,下半年各大企业清库存的力度会更大,销售策略或将更为激进。

事实上,从MCU、电源管理芯片、射频前端芯片、CIS、指纹识别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等产品来看,在已经充分竞争的中短端领域,“价格战”早已经开启,并成为国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策略。

这样的策略也导致国内半导体厂商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不断缩短,许多厂商的新产品刚面市就陷入价格竞争的旋涡。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库存调整并不容易,价跌也难以带来量升。

业内人士指出,公司业绩下滑主要不是源于价跌,而是来自量的波动,由于市场需求不振,竞争压力较大,公司在年初就已经下调了产品价格,却仍阻挡不了出货量的下滑。

然而与市场需求低迷相悖的是,在经过大面积的缺芯潮和涨价潮后,上半年许多芯片厂商并未对晶圆厂砍单,这也导致半导体行业整体库存水位持续上升。

某电源管理芯片厂商称:“今年上游晶圆代工价格趋于稳定,虽然下游市场砍单很厉害,但直到第四季度前公司都没有减少投片量,因此库存水位确实是在持续增加。”包括中颖电子在投资者调研活动中也提到,预期下半年的存货会有增加。

在上述情况下,尽管终端市场需求持续下滑,各大硅基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也已经有所松动,但仍维持高档,价格方面也并未作出让步。不过,产能利用率下滑的趋势却已经台积电、联电、中芯国际等晶圆厂内上演。中国台湾晶圆代工厂力积电也在日前举行的法说会上指出,预期第四季业绩将持续滑落。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产业去库存周期被拉长,市场需求仍在滑落,半导体的库存水位却持续上升,虽然各大晶圆厂产能利用率已经出现下滑,但市场能否在2023年下半年出现回暖还未可知,对于国产半导体企业而言,真正的挑战或许尚未到来。

提及挑战,困扰国产半导体的一项挑战就是如何实现EDA工具的自主化。在2022集微峰会EDA/IP论坛上,EDA并购被一致认为是行业发展必经的一个环节。

EDA行业迎来并购潮?

近段时间,国内EDA行业就接连发生了两件并购事件,一是芯华章并购瞬曜电子,二是华大九天收购芯達科技。

这两起并购案很具有EDA行业的特色,都是产品线更丰富的公司去收购在特定领域有竞争力的公司。而通过并购补全自己的工具链,是EDA行业典型的做法。如今统治全球市场的三巨头,皆是通过不断并购才有了今日的地位。

集微咨询资深分析师王永攀认为:“EDA工具链条很长,单丝不成线,需要不断完善工具链,才能更好去进行国产替代。同时,面临国际三大EDA工具有可能被禁用的情况,国产EDA公司协同作战,也是业界对EDA工具的正当需求。”

另外,资本的涌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据集微咨询不完全统计,2021年EDA赛道融资事件超15起,融资企业超12家,融资规模或超20亿元。

“一些能站住脚的公司在IPO和一级市场融到的现金过多,”一位业内人士发出感慨,“叫过多一点不夸张。”这位人士表示,EDA公司的现金主要用于自身的研发,而很多国内公司还没有形成技术积累,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这些钱拿在手上花不掉的,因此就有很强的并购意愿和动力。

并购根本上还是一个商业行为,当资本和市场需求都具备时,自然就水到渠成。对并购的共识已经达成,下一步就是何时做与怎样来做?

当前国内EDA产业还处于行业发展早期竞争阶段,出现了很多初创公司,但很多都在个别点工具或细分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以一己之力都无法覆盖整个EDA产业链。

石溪资本管理合伙人孙坚表示,当时正处于EDA技术大发展时期,大型EDA公司相对缺乏创新能力,很多身在其中的技术人员看到市场机会出来进行创业,之后再将公司卖给大型公司。整个过程中,无论收购方还是被收购方,目标都非常明确。

反观国内的EDA创业潮,公司初创目标大多是填补技术空白,且国内并不具备能实现全覆盖的平台型公司,因此买方和卖方之间往往缺乏明确的联系。

“要让并购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一定是买方。”孙坚认为,买方要有非常明确的技术发展方向,或者其客户有很明确的技术需求,这个时候才能发掘出最合适的标的。不过,孙坚也表示,“在哪个阶段或具备什么资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并购,这确实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事,所以很难说国内EDA发展的唯一方向就是并购。”

并购是补短板的手段,不能成为公司成长根基的来源。很多业内人士因此指出,开发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架构和具备核心技术壁垒才是国内EDA发展的根本,忽视这些而进行并购必然带来技术融合的问题,给行业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具备自主可控的技术架构和核心技壁垒,同样是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需要的。

钠电池产业链加速构建

借助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机遇,我国也建立起一套完整而成熟的锂电产业链。然而我国锂资源相对匮乏,锂矿占全球比重仅6.31%,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锂盐生产需求。

相比锂资源的短缺,我国钠资源储量丰富且来源广泛,兼具易开采、低成本、高安全等特性,业内统计认为,钠电池的生产成本较锂电池低30%~40%,这对目前价格长期处于高位的锂电池来说,非常具有竞争力。

而且,宁德时代、拓邦股份等多家企业公开披露,在工艺方面,钠电池可以共用锂电池生产线,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据宁德时代数据显示,在快充性能、低温性能、系统集成效率等方面,钠电池要优于锂电池,加速了钠电池走进行业视线。

不过相比锂电池,钠电池也存在致命缺陷,公开数据显示,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可做到350Wh/kg,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范围为150-210Wh/kg,而钠电池为70-200Wh/kg,能量密度显著低于前面两种电池类型。

目前全球主要的钠电池企业中,官宣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的仅有宁德时代。相比锂电池,钠电池整体能量密度仍较低,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部分钠电池企业产品无法达到最低装车补贴标准(能量密度≥125Wh/kg)。

锂电分析师陈磊认为,“能量密度低是钠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最大痛点,不过宁德时代的产品已经接近于磷酸铁锂了,在低端电动汽车、两轮车等领域还是有很强的竞争力的,降本效果非常明显;目前看,储能被认为是钠电池的重要应用领域。”其同时表示,钠电池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能量密度的提升,不排除未来在更高端的车型中得到应用的可能。

现阶段钠电池仍处于起步期,产业链还不完善,很多钠电池企业不得不自建配套供应链,以满足未来的产能投产需求,传艺科技、宁德时代也在进行自己的产业链布局,并呼吁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链。

据了解,宁德时代钠电池产业链预计将于2023年基本成型。

据悉,宁德时代有储备前两种正极材料技术,其中,由于普鲁士蓝类化合物方案因循环寿命不足2000次,传言目前主攻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路线,布局该路线的企业还有中科海钠(铜铁锰氧化物)、钠创新能源(铁酸钠基氧化物以及磷酸钒钠)、维科技术、传艺科技、容百科技、振华新材、华阳股份、当升科技、多氟多等,立方能源、星空钠电、汉行科技、鹏辉能源、众钠能源、山东章鼓、容百科技、格林美、长远锂科、美联新材、七彩化学、传艺科技、百合花、广东邦普(宁德时代子公司)等则在普鲁士蓝类化合物或聚阴离子化合物进行研发。

(校对/邓秋贤)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产业链# #一周概念股#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