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靠“扶持”打败“内卷”?完整产业链是关键

来源:爱集微 #动力电池#
2.6w

集微网消息,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2000万辆,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422万辆,同比增长66.38%,再创新高。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三大件(电池、电机、电控)之一,一直以来被视为电动汽车发展的标志性技术,可以说,它的发展速度决定着电动汽车的未来,也是各个国家抢占电动汽车市场的“必争之地”。

近日,美国宣布向20家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公司拨款28亿美元,扶持动力电池行业,意图明显,即发展电池制造产业,想要在电动汽车未来的巨大市场分一块蛋糕。

从消费到汽车,锂离子电池路越走越宽

锂离子电池最早主要应用于3C领域,即消费类小型锂电池(SMALL LIB)。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电池性能的不断提高,锂离子电池逐渐被应用在为电动工具、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提供动力,即动力电池(EV LIB)。2015年以来,储能领域的发展使得锂离子电池又产生一片全新的市场需求——储能电池(ESS LIB)。但由于储能领域对电池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因此所用电池主要为动力电池企业淘汰和剩余产能或回收再利用的动力电池。

从市场发展速度来看,由于3C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在201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持续下滑,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增速持续下滑。2014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动力电池市场份额逐渐超过消费类锂电池。2021年,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为371.0GWh,同比增长134.7%,占锂离子电池总出货量的65.97%,而消费类小型电池出货量125.1GWh,仅占22.24%。

动力电池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各电池企业的争夺。据SNE Research数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在装机量方面,宁德时代同比增长111%,继续占据全球第一;韩国LG新能源以28吉瓦时位居第二,同比仅增长4%,与宁德时代拉开距离;比亚迪取代日本松下,以24吉瓦时的装机量跻身第三,同比猛增206%。

数据来源:SNE Research

综合来看,这三家中国企业共同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整体市场份额的70%。而中国电池企业表现优秀,离不开国内电池制造商的“卷”。

中国动力电池发展靠“内卷”

21世纪伊始,全球锂电池行业格局是:日系企业垄断市场,韩系企业破门而入,中国企业还在张望。随着日本采用锂电池的电子产品席卷全球,中国企业及科研工作者开始研究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1999年陈立泉院士成立的北京星恒电池公司,标志着中国正式实现锂电池的商业化。

2010年前后,新能源汽车发展促使动力电池开始在全球风生水起。那时,宝马试图与ATL合作生产动力电池,但却被日方高层拒绝。面对大好机遇,曾毓群于2011年创立了宁德时代。宝马核心供应商的背书,加上国内政策的大力扶持,宁德时代迅速拿到了奔驰、大众、长安、吉利等众多国内外头部车企订单。

宁德时代名气因此得到了迅速攀提升。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宁德时代成为首批入选的企业之一。这一行业规范持续到2019年6月,宁德时代因此获得了长达四年的政策保护。在政策助力下,宁德时代迎来快速成长的几年,也拉开了与竞争对手比亚迪的距离。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监测的数据显示,2017年宁德时代的国内车企客户共有74家,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涨至120家。2020年,特斯拉成为宁德时代的最大客户,向宁德时代采购了总价值130亿元的动力电池。

得益于早期ATL的技术储备优势建立起的全球领先的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研发和制造体系,以及制定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两手抓”战略,宁德时代只用了短短7年时间就打败了日韩电池厂商,占据行业龙头地位,堪称“卷王”。

然而在此之前,比亚迪曾长期让宁德时代望尘莫及。1995年,比亚迪成立时,靠着进军镍镉电池站住了脚,并于2000年自主研发出了锂电池。2005年,比亚迪第一款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面世,也因此在国内动力锂电池范畴老大的位置上坐了许多年。因为很长一段时间,磷酸铁锂都是国内主流的动力电池路线。但在2015-2019被宁德时代来开距离后,局面一时间难以扭转。

目前,国内市场虽然宁德时代以超过50%的份额一家独大,但其身后的比亚迪、中创新航虎视眈眈,即便是非主流的欣旺达之前增资都引来了蔚来小鹏理想三家一起投资。因此国内主机厂希望通过引入新的电池供应商来确保自己供应链的安全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宁德时代难以确保自己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依然可以稳稳超过半壁河山,更何况国内电池市场“白名单”制度已经取消。因此宁德时代除了布局国内外制造厂调整产能外,也在不断做技术迭代。

据宁德时代介绍,公司已经发布了钠离子电池,正致力于推进产品在2023年实现产业化。因供应链的布局需要一定的时间,顺利的话,明年就有机会看到搭载钠离子电池的电动汽车。据了解,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为160Wh/kg,略低于当前的磷酸铁锂电池,但是在快充方面有较大优势。并且,钠离子电池具有更好的低温性能,在零下20度环境中,依旧保持90%以上的放电效率,冬天不再担心续航缩水问题。明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步入市场近二十年,国内企业在锂电池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茁壮成长。在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厂商带动与“内卷”下,今年上半年国产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据超过56%的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及庞大市场基础,但不难发现,“白政策取消、补贴退坡后,国内部分锂电池企业也已经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美国“扶持”政策能否打败“内卷”?

虽然美国目前在动力电池市场没有话语权,但美国其实才是锂电池技术鼻祖。上世纪70年代初,研究人员以硫化钛和金属锂为正、负极材料,制成世界上第一块新型锂电池。

A123曾因给手持电动工具巨头B&D提供提供磷酸铁电池而名声大噪。2004年初,A123的粉体材料和第一套电池原型顺利量产,并募集到2000万美元资本,一路高歌猛进。然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于是时任总统喊出让制造业重回美国,因此A123面临投建生产线成本大、当地员工成本高、产业链配套不足等难题最终,即便美国政府提供补贴,A123仍然支出成本高昂,电池越卖越亏,进而走进死胡同。2012年10月,A123被债务压垮宣布破产,并于第二年被中国企业万向收购。由于涉及力量错综复杂以及制造业空心化,美国在推动锂电池应用及商业化过程中举步维艰。如今,美国已没有一家纯粹的本土锂电池企业可用。

近年来,美国通过签署《两党基础设施法》、《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降低通货膨胀法案》总共为电动汽车制造拨款1350亿美元,试图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建立“资源-电池-电车”的内循环产业链,抢夺电动汽车市场。同时,拜登已经要求汽车行业在2030年之前让电动汽车占美国所有新汽车的一半。

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电池的供应链“过分依赖”,这可能会让美国在动力电池的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锂电子蓄电池出口总额为1617.24亿元,其中出口美国的金额为310.21亿元,占了中国锂电池出口近20%份额,可见美国本土供应链的匮乏。

虽然没有本土锂电池企业可以直接扶持,但美国力图将电池制造本土化,提高电池的制造能力,完善本土电池产业链。近日,拜登宣布拨款28亿美元资助20家在美国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公司。此次拨款将支持,主要用于支持动力电池材料,可开发足够每年供应约200万辆电动汽车的锂,开发足够每年供应120万辆电动汽车的石墨以及生产足够每年供应约40万辆电动汽车的镍。另外将设立锂电解质盐(LiPF6)生产设施,设立电极粘合剂设施,设立商业化的氧化硅生产设施,设立美国第一个磷酸铁锂正极设备。本次拨款是美国建立可靠和可持续电池供应链的关键一步。在美国本土进行负责任和可持续的关键材料采购,将强化美国本土供应链,加快电池生产,并确保美国的经济竞争力、能源独立和技术安全。

在政策的扶持下,部分企业计划在美国建厂。以色列化工集团宣布,将投资4亿美元建造美国第一个大型磷酸铁锂(LFP)材料正极活性材料(CAM)厂。此工厂预计落脚于密苏里州的第一大都会区圣路易斯市,且通过美国基础建设法取得1.97亿美元的补助。

但补贴政策只是一时,美国的制造成本与人力成本高注定了产品将失去性价比。美国补贴扶持本土公司,打压外国的公司,即使能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进步,也必将是“小范围”的胜利。而若想要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的“佼佼者”,“挣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要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比预期要长。

结语

就像比亚迪高管所说,能在中国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爬出来的企业,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多半没对手,还是“窝里斗”培养出来的更健康。动力电池行业的“内卷”造就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众多国内企业,但着眼国际市场,不断技术创新,方能走的更远。

(校对/李梅)

责编: 李梅
来源:爱集微 #动力电池#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