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门科技:微型央企强芯之梦的历史机遇

来源:yibada #历史# #央企#
1.1w
集成电路即俗称的芯片,被形象地比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端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水平,被称作是战略中的战略,核心中的核心,基础中的基础。根据SIA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为3352亿美元,同比下降0.2%。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却实现逆势增长。2015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达3597亿元,同比增长19%。



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目前正加紧制定集成电路产业各细分领域的产业引导政策,并有望于今年推出集成电路产品和技术相关发展行动计划。随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猛,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已经形成了一批并将继续产生一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由于上述原因,这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已被行业研究员所覆盖,本人对这个行业也非常看好。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比对,终于拾遗补缺,沙中淘金,挖掘了一个不起眼的规模小、潜力大的香港上市公司晶门科技(02878),在此予以分享。



晶门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领导地位的半导体公司,以自有品牌为全球客户提供显示器集成电路芯片及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及其他智能产品,包括消费电子产品、便携式装置、工业用设备及环保能源应用。

 

公司大股东是央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旗下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按2016年11月30日收盘计算,总市值为8.05亿元港币,PB=0.95,在轻资产高科技上市公司里面,这么低的PB非常罕见。且公司大部分为现金资产,根据16年中报,公司现金及等价物加上交易性金融资产大约6亿港币,长短期负债几乎为零,而公司目前市值只有9亿港币不到,安全边际非常充分。

 

公司股价低迷的是过去业绩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时赢时亏,而且2016年上半年业绩出现4960万港元的亏损,主要原因是大型显示驱动IC去库存原因导致销售额大幅下降,财务资产投资组合出现未变现亏损。

 

对于这类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小公司来说,最令人兴奋的是一位新主席的上任、一款新产品的推出、一次成功的收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未来只要一个新的大客户的出现就能让公司业绩发生翻天覆地的增长,因而股价也随之上几个台阶,很多十倍股就是这样产生的。



以下从几个关键触发因素讨论晶门科技的前景:



>>>> 1、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变化:



晶门科技原大股东是CEC,现在是CEC全资子公司华大半导体,持股约28.5%。



华大成立于2014年,是CEC整合旗下集成电路企业而组建的集团公司,华大半导体2015年在安全芯片领域里保持了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2016年又被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评为中国十大IC设计企业,成为非通讯类企业的龙头。


晶门科技的先进显示从2014年开始一直处于突飞猛进的状态,但主流显示却大幅下降,这种情况与公司高层有很大的关系,从2014年开始,CEC的高管就陆续进入公司,2016年管理层更是大幅变动,主席被换成大股东委派的人员。行政总裁叶垂奇博士是外聘的职业CEO,长期在台湾从事电子产业相关工作。







在管理层更替完毕后,公司于16年9月和17年1月迅速向管理层发了两批购股权,绑定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

 

本人之前联系过公司的IR,对方态度非常冷漠,今年的IR都已经换人了,对待投资者则非常热情,体现出公司已经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在意投资者了,实际上就是重视公司市值了。或许未来格隆汇决战港股系列路演就会有他们的身影出现。



>>>> 2、公司收购: 收购ATMEL maXTouch资产



以下内容转自手机报在线,分析得非常到位:



2016年11月1日也对外发布公告称,将以现金1700万美元收购美国微芯科技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的以下资产:



(i) 若干先进移动触控技术专利的转让;

(ii) 大批触控技术专利组合的免版权费许可证于移动触控市场的永久性及非独家使用权;

(iii) 独家许可使用应用了maXTouch的技术或其衍生产品,并连接触摸传感器但非连接压力传感器的移动触控产品的非专利知识产权;

(iv) 非独家许可使用应用了maXTouch的技术或其衍生产品,并连接压力传感器的移动触控产品的非专利知识产权。


同时再以现金600万美元收购美国微芯科技若干maXTouch半导体产品。两项合计,本次收购总价约为2300万美元。

美国微芯科技公司成立于1989年,美国上市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整合单片机、混合信号、模拟器件和闪存专利解决方案的半导体供应商。此次剥离出售的maXTouch触控技术来源于2016年1月20日以35.6亿美元收购爱特梅尔(ATMEL),这些技术被三星和小米的手机大量采用。



目前晶门科技的业务主要背靠集团母公司中国电子旗下,与含中电熊猫在内的面板企业合作十分广泛。在inon-cell市场起来后,于2015年11月已开始量产其应用于FWVGA on-cell面板的TDDI SSD2061,仅半年时间累计出货就达600万片。2016年6月份再次推出新TDDI(触控显示驱动器IC)SSD2091,用于全高清LTPS in-cell面板,该芯片支持触控反应率达120Hz,减低了因显示信号所产生的触控干扰,显示与触控效果十分出色。

加上此次收购的Atmel柔性OLED触控部分,有望在中国面板企业大幅往柔性OLED转型升级过程中,占据更有利的市场先机地位。晶门科技认为,此次收购的资产及产品包含了崭新及高性能的显示技术,以及经市场验证的移动显示解决方案,将大大提升集团的市场地位,扩大集团的产品组合,突显其优势;有助集团赢取更多客户及推动业务增长。同时,更显着强化晶门科技的技术能耐,加速未来的创新步伐,并能进一步加强集团整体的竞争力,推动移动触控业务领域的增长,为股东创造价值。



>>>> 3、产品机遇:



晶门科技的PMOLED产品占市场份额超过50%,是行业细分市场龙头,虽然现在的市场并没有给予任何溢价,但是金子未来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移动智能产品,市场一直有统一意见,就是发展更轻,更薄,可供弯曲折叠的产品,而晶门科技业务发展方向,就是帮助移动智能产品变得更薄,更轻。



在TFT-LCD上,晶门科技自2015年11月已开始量产,应用于FWVGA面板的 TDDI SSD2061。SSD2061备受高端智能手机客户采用,累计付运量2016年上半年已超过6百万件。而新推出之全高清TDDI SSD2091也已获一个主要智能手机品牌确认采用,并于2016年下半年开始进行量产,TDDI SSD2091是全球最早成功量产单芯片。



而在OLED的研发上,收购ATMEL的资产,就是为了研发用于OLED上的TDDI,产品预期可以在明年推出。TDDI是行业的方向,所以生命周期会较长,而产品刚推出存在较高的毛利率,从这点看,晶门科技走向良性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维信诺与晶门科技研制成功中国大陆首颗AMOLED驱动芯片,2015年AMOLED5.5寸屏开始量产,随着维信诺在AMOLED产能上不断加大,未来这一块业务出现稳定增长,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从AMOLED的发展趋势看,苹果在2017年,开始使用AMOLED屏,AMOLED放量已经越来越近。



晶门科技确认ATMEL的maXTouch触控技术收购已经完成了,在未来这几千亿的市场里面无论采用IN CALL,TDDI(驱动显示芯片跟触控芯片二合一),还是从不同屏种LCD,OLED,晶门科技都能满足,都有最强技术供应的产品!



>>>> 4、市场机遇:



2017年是主流显示的爆发大年,这个判断根据公司推出的产品可以看出,全新的TDDI专门为熊猫准备的,华东科技转固在即,上量是值得期待的!如果依托ATMEL的技术和一流的客户,相信爆发已经不远,特别是有华东科技的保底需求。



以下几条线的建设对CEC、对2878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具体意味着什么,相信读者自有判断:



(1)南京8.5代线,投资291亿



南京中电熊猫平板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全球首条8.5代金属氧化物工艺(IGZO)TFT-LCD生产线正式投片运行,平板显示的8.5代金属氧化物工艺(IGZO)TFT-LCD生产线设计年产能72万片玻璃基板(2200mm×2500mm),预计年销售额达到267.1亿元。主要产品包含手机、平板电脑、笔电、监视器、电视五大类面板及模组产品,产线市场应变能力强。



由于熊猫8.5代线量产时间延后,2016年产量没有达到预期,而到2017年显示屏的增长将高达十几倍,而显示驱动IC供应比例最高可达50%由晶门科技供应,晶门科技在大型显示和移动显示出现非常规巨大增幅是必然的。一块5.5寸的手机屏,相当于0.00837平方米,根据最新华东科技在8.5代的生产计划,25%产能用于生产小尺寸面板(手机屏),如果25%产能完全释放出来,换成5.5寸屏,高达1.18亿块;根据2878与华东科技子公司熊猫电子关联交易,最高供货可达50%的驱动显示IC,由于收购资产,触控IC也变得非常有竞争力,供货也变成必然的;假设采用TDDI的话,价格会更高,其中价值,不言而知!



(2) 咸阳8.6代线,投资280亿元



2015年12月25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在咸阳高新区投资建设的西北地区首条8.6代TFT-LCD生产线项目正式开工。



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主体为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预计总投资280亿元。项目将于2018年2月建成投产,预计年均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



G8.6代线预计建成产能,规格为2250mm×2600mm,月产120K片,主要面向电视面板用户。



以55寸电视面板为例,16:9的面板,满产可提供1010万块面板。

 

(3) 成都8.6代线,投资280亿元



2016年9月28日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8.6代TFT-LCD项目打桩开建,投资280亿。



成都8.6代线项目计划于2019年3月建成投产,预计产能:规格2250mm×2600mm,月产100K片,主要面向笔记本生产厂商,为周边笔记本代工厂提供配套,以13.3寸笔记本为例,16:9的屏,成都8.6代线,满产可提供1亿43,99万块面板。



从开工时间来看,未来每一到两年都会有生产线投产,公司产能必将有几次台阶式的跨越,虽然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但作为资本市场,对公司未来的巨大增长点,决不能忽视,应该会提前、逐步反映在股价上。



请注意这些都是中电旗下的子公司,也就是晶门的兄弟公司,都是晶门未来的潜在大客户,随便一个量产以后采用晶门产品都能使晶门业绩大幅跃升。



>>>> 5、业绩预测



先分析一下付运量,以下是过往的付运量明细。





 

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2014年开始,先进显示处于高速发展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先进显示还将保持双位数的增长,目前物联网还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按IDC的预测,可穿戴产品年增长为26%,还有 VR这个新生事物,健康保健领域更是晶门科技的主要战场,所以先进显示实现年增长双位数是很正常的。



而移动显示在表格中,2016年已经处于重新出发的状态了,前面提到的TDDI,增长最为明显,这也跟华东科技的战略有关,华东科技在8.5代线,以中小尺寸屏为主,主要应用在手机跟平板电脑,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靠着华东科技产能释放,晶门科技在移动显示也会出现高速发展。事实上,就在前不久2016年12月2日,华东科技发出公告,与华勤(2015年全球第六大智能手机组装企业)签署10亿元面板供应合同,供应时间为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华勤主要客户为华为与联想。因此晶门科技2017年有望借助华东科技顺势切入华为与联想的供应链,这对晶门的业绩无疑会有实质性的提升。



至于大型显示,2016年处于去库存末期阶段,真正爆发要到2018年及以后了,因为成都和咸阳8.6代线投产后,一定可以把天量的订单给到晶门科技,大型显示的最终主要用户为冠捷科技(00903),也是CEC旗下的兄弟公司,冠捷是全球第一大液晶显示器制造商,旗下拥有知名品牌如AOC、PHILIPS等,与长城、华映光电、飞利浦、友达、奇美供应链策略合作,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福清、北京、武汉、厦门、青岛、北海及海外的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均设有制造基地,同时销售中心遍布于中国大陆、美国、巴西、德国、荷兰、印度及日本,在台湾、福清、厦门及巴西还拥有四大研发中心。



收购ATMEL资产后,移动系统,也就是触控IC不但会带来一定的定单量,也会加速推进晶门开发出应用于AMOLED屏的TDDI,触控IC是原来晶门的弱项,收购以后和华东科技的关联交易中,对于不采用TDDI的部分,就会同时采用晶门的驱动显示IC跟触控芯IC,无形中翻了一倍的出货量,晶门的低成本,特别适合小米为主的国内客户。



以下是对今年及未来几年的付运量预测:





 

2016年由于前述大型显示及投资未变现亏损原因,预期会出现小幅亏损。



2017年及之后晶门科技的业绩:



2017年随着TDDI的爆发,ATMEL的触控IC放量供应,正常情况可以达到2.7-2.9亿件的付费量,利润即会实现大幅增长,以2.7亿计算,根据2016年上半年平均价得出,0.4美元一件,那么2017年营收最低有1亿美元,因为TDDI跟触控IC价格更高,1亿美元已是最低值了,不考虑研发费用以及计提大幅增加的情况下,2017年可以实现12%净收益,也即1200万美元的利润,合每股收益3.7仙;2018年付费量以3.24亿计算,预计达到1800万美元的纯利,合每股收益5.6仙;2019年付费量以3.66亿计算,预计纯利2340万美元,合每股收益7.3仙。



从技术面看,股价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在0.3到0.6元这个大区间波动,可以说0.4以下都是处于箱底区域位置,这个大底最近也盘整快一年了,随着各种利好因素的逐步兑现,股价脱离底部区域已经是未来的不二选择,这种上涨空间很大,下跌却有限的低价央企股在港股市场不说是绝无仅有,也是非常稀有了。



>>>> 6、CEC的中国芯,中国梦



中国的芯片行业已经成了第一大进口产品,强国梦缺少了强芯那就真的只是梦了。



过去三年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CEC)一直在对旗下公司进行重组,可以看出它在下着一盘很大的棋,这是国家战略高度的大棋,晶门科技在这个棋盘上充当什么角色还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使是一只小卒的角色,CEC也一定会让它过河的,考虑到它是上市公司,给它一个车马炮的角色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说晶门科技虽然在港股上市公司里面、在中国电子旗下公司里面都算是小微企业,但并不妨碍公司做大做强,实现强芯之梦,考虑到芯片的国家战略地位,作为投资者,没有理由不高度重视和关注CEC未来的布局以及晶门科技的历史机遇!

 

风险提示:



咸阳和成都项目量产日期落后本文预期,虽然预测时已作适当延后处理

用于AMOLED的TDDI量产进度落后预期

 
责编:
来源:yibada #历史# #央企#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