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求)高校IC人才是IC人才的基石,也是决定我国IC产业未来发展的保证。目前,包括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推动高校IC人才培养的工作,相关高校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共同探索高校IC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
目前高校IC人才培养方面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课程以及实践相对真正企业一线的需求明显滞后。
这个滞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教学授课方面,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高校教学所采用的教材通常却很难快速跟上,基本停留在基础知识等通识教育方面。而大部分高校教师,可能从事科研项目较多,并非出身自半导体产业一线,对于业界信息的获取,以及如何将最新的一线信息编写至教材之中存在挑战。
另一方面,集成电路产业需要产品化和工程实践能力,需要能够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人才,而学校提供的工程实践条件有限,目前,只有少数院校具备完整的实验产线,而且要承担不菲的日常维护费用,因此普遍要求高校添置大型机械设备并不现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升IC人才的教学和实践质量,成为所有IC类院校或高校的微电子专业共同面对的课题。
就目前先进国家以及产业的实践经验来看,校企联合培养或者说叫产教融合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其实早在2011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便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采取与集成电路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建立微电子学院,经批准设立的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可以享受示范性软件学院相关政策。多年来,我国的IC类院校也一直在不断探索校企结合的时间路径。
比如,有的微电子院校,通过和国内顶级的IC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定制班,等于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这样的方式在韩国的IC高校也有所应用,比如三星等企业,会在高校学生入学时进行招募,在选拔考核合格后,可以享受到包括奖学金、学习用品在内一系列来自三星的补助,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三星方面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这些学生在顺利毕业后会定向进入三星工作。
这种“定制化”人才有两方面好处:一是这些企业都是该领域最优秀的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二是学生如果选择毕业后留在企业,对企业也比较了解,缩短了企业的培养过程。
但由于国情不同,产业发展环境不同,中国也并非像韩国一样只有一个三星,因此这并非是唯一的方式。
因为如果在招生的时候就给学生确定了方向,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较为难以接受。因此,有的高校的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路是: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专家导师到学校进行授课,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自己的意向,安排6-8个月的实习期给予实践机会。但这带来的另一方面问题是,这可能导致学生跟导师做科研的时间减少,从导师的角度而言并不愿意将学生放出去。
为解决导师方面的问题,部分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考核导师时,不以科研、论文为主进行考核,而是以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科研成果也会看,但不是最重要的。
为解决教材、授课教师等问题,部分高校也在采用聘请企业的专家导师在学校内定期授课,同时,学校和企业联合定制培养教材的方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学生在接收到的知识,以及授课教师方面都来自产业一线,尽可能地获得产业一线的知识,缩短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和培养期。此外,需要企业能够有一定的为教育投入的决心和恒心。
同样以韩国为例,三星方面的技术专家定期都会和IC类院校进行深入频繁的交流探讨,内容包括共同完成科研项目,以及教学内容的编写,此外,三星会把3-5年内从产线淘汰下来的设备捐赠给高校,并提供一定的维护费用,在保证实验教学方面质量的同时,也为高校减少成本负担。
为更好探讨我国IC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为高校IC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提供思路,第六期“集微龙门阵” 于2020年3月27日19点以线上论坛形式召开,主题为“缺口!中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现状”,特邀IC产业界、教育界的专家齐聚一堂,从企业和高校的角度,多维度解读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失的问题。
此次会议将邀请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玉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张波,由集微网创始人、半导体投资联盟秘书长老杳主持。共话“中国IC人才培养之道”。
四位嘉宾将与线上观众围绕“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市场缺口有多大?”“高校培养模式和企业招聘需求之间的矛盾”“ 受疫情影响高校和企业有哪些措施?”“集成电路企业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这四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集微龙门阵第六期线上panel。可以扫描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也可以点击此处进行报名。3月27日19时,不见不散!
集微网重磅推出《集微龙门阵》系列活动,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定期举办,旨在为产业搭桥梁,为行业集智慧。每期将邀请半导体业界大咖,对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分享。
本次线上论坛,席位有限,欢迎各位踊跃报名!
活动联系人:徐伦 xulun@lunion.com.cn
(校对/范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