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观点】从“红皇后效应”看中国半导体:国产替代不是终点,要扎根生态提升工业的基线

来源:爱集微 #芯观点# #国产替代# #产业链#
3.1w

图片来源:网络

集微网消息(文/Wilde),“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呆在原地不动。”《爱丽丝镜中游记》中,红皇后对爱丽丝这样说,“如果你想去别的地方,必须跑得比现在快一倍!”这句台词也演变成生物进化学界经典的“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

产业发展亦是如此。

过去70多年来,由美国主导、引领的半导体技术发展,并以此构建起来的产业生态、技术生态和全球产业链布局正在发生巨变。美国对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打击步步升级。从限制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工艺技术,到EDA工具,再到科技交流,以及影响同盟国货地区联手限制中国等。当前的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局面可以说是“被逼上悬崖”。

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核心半导体技术,成为当前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当务之急。不过,在集聚了产业界大咖的集微峰会期间,除了对当前国产替代的关注之外,更多产业界人士则将目光投向更长远和更深层次的产业逻辑,提示对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乃至整个核心科技产业而言,国产替代仅仅只是第一步,是阶段性的机遇。

“红皇后效应”告诉我们什么?

“红皇后效应”力图证明,所有生物都必须不停地进化,否则就将被不断变化的环境所淘汰。但故事的结局是“爱丽丝拼命奔跑,却始终无法离开起点”,除了表明“需要跑得更快”之外,还更深层次地道出——生物进化有没有优。主要是从长远来看这个进化有没有给它周围其他生物的共同生存带来好处。

当前的中国半导体产业,也同样面临类似的情形。在中美贸易关系日趋紧张,美国对中国科技产业——尤其是以芯片、半导体为主的核心产业的重压之下,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成为产业自救发展的关键词。

“对于中国半导体而言,我们现在争取的是未来30年、5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权。而这种发展权最核心就是国内半导体面向全球的战略竞争,如果这一战出现问题,实际上会影响到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总经理王汇联在集微半导体峰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强调,“被逼上悬崖”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举措。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仅仅是第一步,而更重要的是,国内产业链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卡脖子”技术的背后,反映的是国内技术生态和产业生态,特别是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缺失,而这些不是靠钱能砸得出来的,需要花时间积累。

当前的国产化替代现状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下,国内半导体产业被迫去做国产化替代。但当前的国产化到底处于怎样的状态?

以手机产业链为例,王汇联作了一个简单梳理,通过公开资料整理显示,中国作为最大的手机生产国和研发国,目前除了手机处理器的国产化占约20%,封装代工占有一定的份额以外,其他基本上在5%以下。这就表明,中国是全球最大市场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厂商更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也反映出当前业界的深层次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类似“中国新建多条12吋产线”等铺天盖地的新闻宣传让大众误以为中国的产线过多、产能过剩。但实际的情况则是,国内产能紧缺,严重制约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根据芯谋研究的统计,目前国内真正进入量产的12吋产线主体只有8家(新芯是长存子公司,和长存算一家);4家代工厂——中芯国际、华虹、新芯、粤芯;存储厂2家——长存、长鑫;台积电(南京)、联电(厦门)、晶合(合肥)三家台资企业。而目前量产的大陆12吋厂事实上就有五家主体企业,量产的产线仅有9条。芯谋研究指出 ,产能严重不足不仅影响设计产业,同时因为产能紧张,国内代工厂势必也缺乏资源和精力去验证国产设备和材料,对推动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是个重大阻碍。长此以往,将极大地降低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力,加大生态链安全的风险。

是否要“All in国产替代”扎根全产业链?

当前国内半导体产业之所以被“卡脖子”,反映出的问题就在于国内在半导体领域的筹码还太少,几乎没有可以制约别人的核心技术。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日前在谈到芯片问题时也公开表示,“在全球化过程中只做设计是教训。”华为具备芯片设计的自研能力,但不具备生产能力,一直以来都由台积电等厂商代工。因美方禁令,台积电将在9月14日之前将相关芯片全数出货给华为,之后就无法再与华为有业务往来。“因为没有中国芯片制造业能支持,面临着没有芯片可用的问题。”余承东坦言。

在上个月初的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余承东则代表华为倡议,从根技术做起,打造新生态,并表示在半导体方面,华为将全方位扎根,突破物理学材料学的基础研究和精密制造。在终端器件方面,华为正大力加大材料与核心技术的投入,实现新材料+新工艺紧密联动,突破制约创新的瓶颈。

构建国产替代半导体全产业链,能不能做到?有没有必要?在集微峰会期间多位产业界人士对此展开了深度讨论。国产替代势在必行,但是不是因此一股脑儿全部自己做,业界有不同观点。

在峰会期间浙大校友会的一场圆桌讨论中,瑞芯微董事长兼CEO励民直言对于是否能做到全国产化替代持“相对悲观态度”,同时他也认为“没有必要什么都自己做”。星宸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林永育则表示,国内半导体如果能做到在某一个最关键核心领域能掌握绝对领先的技术,就可以以这一点为杠杆,撬动其他比较成熟的资源,这是“更快、更聪明的做法”。

提升整体工业的基线

“工业不强,所有的产业都无法生长。”富士康工业富联的资深高管人士曾对记者这样指出,“光靠华为一家强不行,要多个强节点。”

所以说到底,仅仅实现一个芯片行业的国产替代、自主可控远远不够,重要的是需要全面提升国家整体的“工业的基线”。

王汇联在集微峰会的论坛主题演讲中做过一个比喻——波音值100个苹果——这看似一个调侃,背后的原因实则是反映出波音在美国工业体系中无可比拟的重要性。王汇联由此指出,目前必须要面对的现状是,支撑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工业基础和工业化进程,即芯片、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领域被“卡脖子”的窘境。

这反映出另一个问题,提升工业化能力的路更长远。“工业是国家之本,也是让每个人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便利,是社会基线的保障。只有这样,所有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落地普惠大众。”上述工业富联人士指出。

而作为核心硬科技的半导体工业更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产业界上下怀有敬畏之心去坚持实干。林永育就此提出做半导体企业要秉持“四个思维”:即底线思维、长线思维、价值创造思维以及全局思维。“要思考在最差情况下你该怎么办?并要以如何持续为全球产业创造价值的产业视角和心态来经营和发展企业,才是让半导体企业可保持长期的领先活力关键素质。”

结语:

正如红皇后效应所展现的物种进化竞争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在于,如果竞争的结果并没有增加这些物种作为一个整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一个森林中每棵树都在拼命向上生长以免于被其他树遮挡从而获得更多的光照,那么这种竞争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整个森林把越来越多的资源耗费在长高上,却没有整体获得更多的阳光——那么这样的竞争生态模式就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

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这场全球化竞赛中,除了要“不停地奔跑”以及“跑得更快”之外,要聚焦于更长远和更深层次的产业逻辑,国产替代只是当前全球竞争态势下的一大机遇。支撑起未来30年、50年乃至更久远的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力量,是所有产业人士长期的课题。

(校对/零叁)

责编: 刘燚
来源:爱集微 #芯观点# #国产替代# #产业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