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商业化:科技巨头唱主角,芯片企业深绑定加速“芯”计划

来源:爱集微 #元宇宙# #酷芯#
3.5w

古人期许的“千里眼”“顺风耳”,早已被现代科技变成现实,而人类也并未停止对未来的憧憬,1992年,一部名为《雪崩》的科幻小说不仅向人们描绘了全新的虚拟现实世界,还带来了“元宇宙”一词,继续激发人类将期望变成现实的斗志。30年后的今天,“元宇宙”概念火遍全球,吸引了大批科技公司投身到“元宇宙”的相关研究中来,并盘活了AR/V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Web 3.0等新技术、新应用。

不过,要将“元宇宙”变成现实并不容易,如何选择落地场景?如何构建生态?都在考验着一众产业链企业,重要的是,芯片作为“元宇宙”的底层支撑,也陷入了场景落地与生态构建的困惑之中,如何为“元宇宙”打下基础,正成为芯片企业新的思考点和发力点,上海酷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酷芯”)联合创始人兼CTO沈泊认为,目前元宇宙芯片的痛点是功耗高、价格高,但解决这两点还远远不够,还要解决场景落地的问题,“通用芯片很难应用于专用市场,需要芯片公司跟行业整机龙头做深度合作,这样定义出来的芯片才能适应市场需求。”

元宇宙”席卷全球

要问今年上半年科技界什么最火,相信很多行业人士都会指向“元宇宙”,不过对普通大众来说,“元宇宙”又是那么的陌生。

事实上,“元宇宙”一词早在30年前就已出现,源自一部名为《雪崩》的科幻小说,描绘的是全新的虚拟现实世界。不过目前我们所谈及的“元宇宙”,与30年前有着本质的不同,过去是想象,现在则是想着如何把它变成现实。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认为,元宇宙是整合了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其背后不仅有云计算、数字孪生、Web 3.0等新概念,也囊括了区块链、AR/VR等一度火爆但又趋冷的新技术,并被赋予了新活力。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多家科技巨头加大了对元宇宙的投入,其中美国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于2021年10月28日官宣公司名更名为Meta(元宇宙),其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已无法囊括旗下所有业务,“我们相信元宇宙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大有“All in元宇宙”之势。

此外,MetaSpacex、谷歌、英伟达、微美全息、字节跳动、网易、腾讯、百度、苹果、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加入到元宇宙行业中来,A股公司中,据不完全统计,已涌现出超过126家元宇宙概念股,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也被部分商家赋予了“元宇宙”新体验,足见元宇宙概念之火爆。

麦肯锡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已有超过1200亿美元的投资流向元宇宙;国际经济咨询公司Analysis Group预计到2031年,元宇宙技术将贡献超3万亿美元的全球GDP,待元宇宙被广泛使用后,全球市场规模乐观估计超过80万亿美元,与2017年全球GDP基本相当。

随着元宇宙概念席卷全球,亚太地区已成为重要市场之一,Analysis Group预计至2031年,亚太地区元宇宙的市场规模将占全球1/3,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对元宇宙产业的扶持与发展,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厦门、重庆、南京、合肥、杭州、沈阳等国内城市已开始着手打造元宇宙试验区。其中,上海在《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中提出,计划到2025年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头部企业,打造10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展望未来,“元宇宙”不再局限于数字工具,将会在商业、教育、文旅、娱乐等领域全面渗透并构建新形态,同时推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协同办公、数字城市的全面发展,加快“元宇宙”照进现实。

新概念仍需寻求落脚点

“元宇宙”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的虚拟、现实高度融合的未来世界,但在概念火爆的背后,行业人士却在冷静思考如何将其“变现”。我们同时看到,截至目前,此前多家宣传要打造“元宇宙”标杆的科技公司仍面临着研发投入高、企业亏损、欠薪、技术难突破等诸多困境,如Meta旗下Horizon负责人Vivek Sharma日前宣布离职,与此前的雄心壮志形成鲜明反差;A股多家上市公司也表示,元宇宙还处于概念阶段,不会盲目追求热点。

酷芯联合创始人兼CTO沈泊认为,要一分为二看待“元宇宙”,一方面,“元宇宙”概念火爆带动了资本涌入,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推进元宇宙发展需要考虑客观现实,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过度炒作。“一个概念的兴起,引发大家蜂拥而至,这在其他行业也是常见的现象,整体来说利大于弊,我们处在这个行业里,大家一起推动行业发展,在大浪淘沙中去伪存真,希望元宇宙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真正的推动力。”

那么,如何推进元宇宙发展,已成为业内重点关注的方向。需指出的是,元宇宙的兴起,再次将2015年前后热闹过一波的AR、VR推向前台,A股元宇宙概念股的聚焦方向也多指向AR、VR,“AR、VR更关注单体设备,而元宇宙侧重于生态应用,后者目前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沈泊同时认为,“元宇宙需要云计算、数字内容、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等底层技术的支撑,需要设备作为入口,相比5、6年前,AR、VR技术已更为成熟,个人认为可作为元宇宙的一个入口。”

据了解,产业链在推动AR、VR转化为元宇宙的入口时仍存在一定顾虑,该类设备可应用于博物馆讲解、教育、设备维修/检修、医疗等To B市场,但To B行业的特性,使得AR、VR设备的出货量不会很大,沈泊指出,“元宇宙的普及,一定要走向To C市场,这也是近期AR、VR热度再起的重要原因。”

面向To C市场,关键是要找准落地场景,其中手机是To C市场销量巨大的消费品之一,对推动AR、VR发展有广泛的用户基础,不过该类应用仍存在一定痛点,如手机屏幕较小、影像分辨率较低等,目前还不能给用户带来足够好的使用体验,面向元宇宙,未来手机将会进行同步升级。

而汽车作为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主要活动空间之一,也已成为元宇宙面向消费类市场渗透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搭载AR、VR设备,司乘人员可进行社交、观影、打游戏等互动,尤其是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带动了智能座舱的兴起,让元宇宙进入车载领域成为可能。

另外,Web 3.0也被市场认为是推动元宇宙发展的重要入口,存在率先落地的可能。事实上,Web 3.0需要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上,不仅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也非常高,单纯依靠个人很难建立起Web 3.0所需的生态配套,沈泊认为,Web 3.0的未来发展,重点在于生态建设,将会由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巨头、科技巨头率先推动发展。

新机遇推动“芯”计划

元宇宙在选择如何落地的同时,还面临着底层芯片支撑能力不足的困境。为顺应元宇宙的快速发展,上游芯片企业已推出各自“芯”计划。

据了解,Meta目前主要采用高通的芯片方案,后者推出的芯片产品改款自手机芯片平台,行业认为,该类芯片平台并不能完全适配AR、VR需求,功耗较高、成本较高、集成度不足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国内市场目前对AR设备的理想价位为2000元,而高通开发的XR芯片价格在70美元以上,并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低成本需求;VR方面,应用到的芯片更多,仅摄像头就多达十几个,整机也需要20颗以上芯片,采用高通芯片不利于降低成本。

为了推广AR、VR,Meta不得不对旗下年出货量达千万级的设备进行补贴,但受限于芯片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近年Meta元宇宙实验室的业绩并不理想,今年二季度亏损达28.02亿美元,同比扩大了15.38%;近一年半合计亏损已超150亿美元。

沈泊指出,“元宇宙强调的是轻量级应用,要求芯片价格足够低,性能足够好,市场才会普及起来,其中低功耗是特别关注的核心参数,AR、VR设备商希望芯片功耗可以降低到300-400mW,而目前的元宇宙芯片主要来自其他领域并组合使用,稍微运行功耗就高达2-5W,对元宇宙长远发展来说,并不是最优方案。”

除此之外,部分元宇宙场景还对功能有特殊要求,如需要较高的刷新率,以缩短影像从输入到显示的延迟时间,VR设备还要求支持3D渲染等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加,也会影响芯片的成本与性能。另外,目前元宇宙设备主要通过有线的方式来供电和传输数据,同样限制了应用的灵活性,沈泊认为,未来AR、VR将倾向于无线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随着以AR、VR为代表的元宇宙概念的不断推广,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设备中来,对芯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上需求,都依赖于芯片优化才有实现的可能。

就目前来说,GPU凭借更强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已成为云端AI计算的主流,但在元宇宙领域,GPU的高功耗让其始终难有更大发挥。

基于如上痛点,元宇宙给AI芯片公司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沈泊表示,“端侧不是单纯拼算力,需要综合SoC技术,NPU、神经网络处理器等都是芯片公司必不可少的核心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感知融合能力,通过视觉、陀螺仪等感知技术,实现动作感知、姿态识别等应用,而这部分并非GPU企业的长处。目前国内元宇宙相关研究公司众多,下游整机系统公司的发展,利好于AI端侧芯片公司,有望打造媲美手机行业的新市场。因此,端侧AI芯片公司的落地场景将从安防、自动驾驶延伸至AR/VR领域。”天眼查显示,目前国内元宇宙相关企业已超过3500家,其中成立时间不足1年的企业数量占比达1/4。

沈泊同时强调,AI芯片公司要抓住这一波市场机遇,推出的芯片不仅要具备低功耗、低成本、低延迟的性能,还要符合行业发展需要,“AI芯片公司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与细分行业深度捆绑,更要跟行业整机龙头深度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真正符合元宇宙需要的芯片产品。”

不过,AI端侧芯片公司多为创业企业,要获得行业龙头的青睐,还需要自身具备过硬的资本。据了解,元宇宙头部设备商往往要求合作芯片公司要具备核心IP自研能力。需指出的是,此前在无人机、安防等领域有深厚开发经验的酷芯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其在低功耗AI芯片设计、神经网络处理器等方面有深入研究,推出了ISP(含可见光ISP和热成像ISP)、NPU等自研核心IP,据沈泊介绍,酷芯在AI计算、低功耗、图像处理能力等方面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重要的是,酷芯可以给合作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大大提升了双方合作效率,加快产品落地。

同时,酷芯还针对AI应用推出了专用加速器,适配各类AI算法,为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文字识别、物体识别、姿态识别、动作识别等AI应用提供强力支撑,不仅能满足AR、VR对超低功耗的需求,还能优化整机系统的性能。据了解,酷芯已有元宇宙芯片的解决方案相关开发计划。

(校对/占旭亮)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元宇宙# #酷芯#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