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专注射频微波MLCC领域的达利凯普业绩得到快速发展,并积极开启上市征程,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上市公司相比,在生产经营规模、技术能力、资本实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能否在电子元器件需求疲软的阶段,成功闯关创业板也面临诸多难题。
研发费用极低,原始取得发明专利仅两项
据了解,想要在创业板上市,首先要符合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创业板定位要求,但从研发投入和专利情况来看,达利凯普对研发投入并不重视,导致其产品售价远低于同行、毛利率持续下滑也不足为奇。
笔者曾在《【IPO价值观】产品结构单一、售价远低于同行,达利凯普技术能力存疑》一文中分析,达利凯普以自身主流优势产品性能参数对标ATC、村田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产品参数,认为公司产品性能参数达到乃至优于国际企业对标产品水平,但从产品售价、毛利率、市占率来看,达利凯普都远不及ATC、村田等国际企业,这也侧面表明了达利凯普的产品性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低价和国产化趋势或许才是其构成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从招股书来看,达利凯普对研发投入也不够重视,或难以构建长期的市场竞争力。
2019年至2021年,达利凯普的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958.31万元、987.09万元、1,543.88万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5.93%、4.57%、4.36%。
由于达利凯普的营收规模与ATC、村田等国际大厂存在明显差异,其研发费用与国际大厂相比也是九牛一毛,但从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来看,达利凯普的投入仍小于同行可比公司,又如何追赶上行业领先的厂商。
达利凯普表示,村田、Knowles、ATC等国际企业具有研发产品线多、研发领域广的特点,达利凯普目前主要研发方向集中于射频微波MLCC领域,因此造成其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相较发行人更高。
不过,研发产品线多、研发领域广就会造成研发投入高,这一逻辑似乎并不能成立。例如,鸿远电子、火炬电子、宏达电子、三环集团及风华高科研发产品线和研发领域均多于达利凯普,但各家研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却存在较大差异,宏达电子、三环集团、风华高科明显高于达利凯普,鸿远电子、火炬电子明显低于达利凯普。
或许是并未重视研发,截至2021年末,达利凯普仅拥有专利技术16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但4项皆为受让取得。
也就是说,达利凯普依靠自主研发取得的发明专利仅2项,其中一项为2009年申请,另一项为2019年申请。
仅对比国内同行来看,2021年末,鸿远电子专利数量达116项;火炬电子专利数量达264项(其中发明专利53件);风华高科获得授权专利583件(其中发明专利293件);宏达电子专利数量达231项(其中发明专利37件),相对而言,达利凯普的专利数量较为少。
受让发明专利究竟有用,还是没用?
从核心技术的角度来看,达利凯普的绝大部分核心技术均形成于报告期外,其中配方类技术形成于2012-2014年,电容器结构设计技术形成于2012年,仅单层电容器工艺技术形成于2019年。
由于自身专利的缺乏,作为一家MLCC研发、生产企业,达利凯普的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中多数以技术秘密和软件著作权的方式覆盖,其中核心技术涉及11项专利,但正在申请中的专利达6项,涉及的发明专利仅受让取得的一种MgTiO3基介质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和原始取得的多层片式瓷介电容器两项。
生产工艺中则仅电镀、测试、焊接工序涉及6项专利技术,4项为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为受让取得的发明专利(一种与高熔点钎料配套使用的助焊剂及其配制方法),一项为仍在申请中的专利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在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中,达利凯普明确肯定了上述两项受让取得的发明专利的地位,但涉及披露受让相关发明专利、联合开发核心技术相关收入占其报告期各期收入比例情况时,又表示受让取得的高温助焊剂相关专利/核心技术相关收入占发行人收入比例较低,其他受让取得的发明专利更是储备专利,报告期内未应用,而这与上述生产工艺覆盖的发明专利说法并不相符。
此外,在上述4项受让专利中,介电可调微波陶瓷介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为2009年同济大学申请,2012年转让给达利凯普,距今已经超过10年,但仍尚未应用,为储备专利,买来不用是否与常理不符。
第一大客户为同行,是科技创新企业还是代工厂?
2019年至2021年,达利凯普对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总额分别为7,662.02万元、9,842.98万元和16,531.99万元,占比分别为47.42%、45.60%和46.64%。
其中PASSIVEPLUS.INC(简称“PPI”)为第一大客户,达利凯普对PASSIVEPLUS.INC销售收入分别为4,338.00万元、5,566.61万元和7,929.88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6.85%、25.79%和22.37%,占境外收入比例分别为57.07%、56.69%和46.82%。PASSIVEPLUS.INC在报告期各期均为达利凯普总收入、境外销售收入的第一大客户。
不过,PPI是一家高性能射频/微波无源组件的制造商,主营业务为高性能射频/微波被动元器件生产和销售,射频微波MLCC产品为PPI向其下游客户提供的电子元器件产品之一,也就是说,PPI为达利凯普的同行厂商。
PPI通过购买达利凯普、ATC和村田的射频微波MLCC产品,然后根据其下游客户特定要求完成超声扫描、温度冲击、老化加工、电性能测试等筛选测试等加工程序,最终在满足下游客户技术参数指标后以其独立品牌实现对客户的MLCC产品交付。
PPI同时向达利凯普、ATC和村田购买产品,测试后再通过贴牌售出,在此模式下,原厂和PPI产品的价格差就是PPI的利润所在。也就是说,采购到的产品价格越低,PPI能获得的收益越高,也更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而达利凯普想要获得PPI的订单产品售价就必须比其他供应商更低,在议价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或许也是达利凯普产品售价远低于ATC、村田等同行厂商的原因。
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利凯普自主取得的发明专利仅两项,研发投入低于同行水平,综合毛利率持续下滑,依靠较为低廉的产品售价参与市场竞争,对主要客户议价能力较弱,又如何证明其符合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创业板定位要求?(校对/邓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