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产业创新“进化论”,长江日报聚焦创新中心“成长记”

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 #武创院#
1.8w

武创院自今年4月启动运行以来,全力推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已组建成立8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没有既有经验,没有现成模式,武创院与企业做朋友,共同探索融合创新资源、催化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生态的特色科创之路。今日,长江日报“七十载初心不改 新征程勇毅前行”专栏聚焦这一探索实践。

▲长江日报

建设中的东湖科学城核心区上空,多架次无人机来回盘旋,记录着建设进度,并进行智能分析,全程“无人化”;即将上线的“酷原量子云”,能在真实的物理量子比特上验证想法或优化算法,研究新奇的物态……对标全球最前沿科技,这些“武汉造”正在成为武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打造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的目标领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武创院聚焦产业真需求、企业真难题,部署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联合行业领军、有创新实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已有8家创新中心通过论证,另有2家将于近日组织专家咨询论证,涉及新能源、数字技术、智慧城市、生物医学等多个重要领域。

这些创新“共同体”将内联外引,打破本土企业各自为政的壁垒,吸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地武汉;聚合资源,链接前沿技术与应用场景,以人才引进、知识产权、资金投入为抓手,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内联外引:对企业全生命周期赋能

 “今日工程进度怎么样?能否再加快一点?”12月1日,武创院本部大楼里,部分办公区域正加紧施工,为即将入驻的一批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提供承载空间。

什么是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它具有怎样的功能?

“因聚而变、惟创则新”,立足武汉一流的创新资源,武创院致力于做“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情,为创新聚势,为产业聚力,为发展赋能。

“在这里,没有固定模式,没有标准答案”。武创院院长助理刘维华介绍,武创院本身就是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的产物,基于“四不像”的特质与属性,创新中心本身也始终在创新、在改变。

“每一个创新中心的成立都历经了20余次线上或线下会议,近百次需求对接、反馈与调整。”自成立以来,武创院先后接触近千家企业,与300多家企业建立初步合作意向,将近30家企业纳入建立创新中心的意向名单。

虽然一切都在探索中,但创新中心对企业的筛选有着严格的“标尺”。刘维华表示,合作企业所处赛道需要符合国家战略,属于朝阳产业,具有科技与市场前景,具备经济与社会效益,技术及产品在相关领域具有极大优势,所在团队有担当、有闯劲、有凝聚力。

与企业做朋友,创新中心将为合作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赋能,在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不同支持方案——对早期孵化企业,结合企业优势,导入资源、设计、规划、推进一整套方案;对成长性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寻找商业模式,建立人才支撑,在场地、空间等方面赋能;对成熟企业,协同制定市场拓展、新产品迭代、人才梯队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布局等长远规划方案。

“一家在创新赛道布局多年的成长型企业,已孵化多个企业,做出很多有益探索,但因为所处行业资产重、周期长的属性,面临体制机制、人才梯队、渠道支持等问题,不久前,我们联合企业成立创新中心,和企业一同直面难题,研判趋势,联合多方资源,通过强大合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武创院产业创新部负责人胡植说。

聚合资源:高效链接技术方与应用场景

“我们在和武创院的合作中感受到了共鸣,‘效率’‘创新’是我们这段时间和武创院团队交流、合作过程中最深刻的印象。”11月25日,由武创院与北京特纳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纳飞”)共建的创新中心通过专家论证,特纳飞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武汉下一步的发展布局和武创院的目标不谋而合,将聚焦存储主控产业,打造一个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快。”从技术到平台再到生态,从产品到产业再到产值,创新中心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力量,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与武创院合作共建创新中心后,我们将在企业内部成立独立事业部,专门来做这件事情。”11月9日,武创院量准生物医学感知芯片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通过专家论证,这也是该领域在华中区域首个创新中心。量准(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刘钢表示,希望能够结合武创院的资源优势,迅速拓展公司业务规模和产业深度,引进一批早期科研成果,利用创新中心的平台优势,迅速将其转化成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产品。

聚焦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高效链接技术方与应用场景,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微企业为支撑的雁阵型创新创业生态已见雏形。今年10月,武创院、武汉地铁集团、北京通号城交、北京中创为量子、南京科信量子将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湖北首个专业从事轨道交通量子安全应用的创新中心,共同推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该创新中心也是武创院与武汉市政府国资委联合成立“武汉国资国企产业创新联盟”的首个成果。

在创新中心推动下,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开发的超低空无人值守系统,可以应用在多种智慧城市场景中。”今年10月底,武创院飞流城市感知网络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通过专家论证,武汉飞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借助武创院和中国铁塔的资源优势,以“无人机+机巢”为载体,运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5G通信等新技术,构建城市级低空感知网络数据运营平台,为武汉发展数字经济抢占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作出贡献。

生态构建:用源头活水“激活”一池春水

9月27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武创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联合开展先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共同孵化一批一流创新企业,为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科技体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武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特区”,武创院与市科技局建立“双轮驱动”创新机制,紧扣“高水平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企业文化理念、人才引育模式、科技金融模式、区域协作模式,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新路径。

今年7月,武汉青年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共青团武汉市委、武创院签订《共同推进武汉青年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专项)上,武创院发布关于支持大赛获奖项目落地的专项政策;2022年武汉市创业十佳大赛暨武创杯“创客中国”武汉市决赛颁奖仪式上,武汉市经信局、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与武创院和下属投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不久前的“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武创院、长江科服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武汉市产业服务联盟。“通过强强联合,进一步整合配置优质科创服务资源,共同挖掘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和好项目苗子,共同培育和孵化更多高端项目,推动武汉市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长江科服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佳表示,正推动共建武创院嘉必优合成生物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检测评估中心(中部)等项目。

“我们既要做引领产业发展的‘顶天’探索,又要有服务本地企业的‘立地’追求。”刘维华谈道,“顶天”,意味着在源头创新与产业之间搭建桥梁,找到撬动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杠杆支点;“立地”则是基于“卡脖子”技术相关的产业重点、难点、痛点打造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服务体系,为企业与产业助力赋能。

责编: 爱集微
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 #武创院#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