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今特斯拉“涟漪般”的一举一动,都能震动产业界与资本市场。
近日,特斯拉向欧洲监管机构提交了车辆变更申请,证实最新自动驾驶硬件HW4.0即将量产上车。最引发热议的是,外媒爆料特斯拉HW4.0硬件系统将配置一枚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而且还为其增加了用于雷达的加热器,以防止冰雪天气中对雷达信号的影响。据此前流出的内部文件,推测特斯拉或将采用全球首家上市的4D毫米波雷达公司Arbe研发的“Phoenix”4D毫米波雷达。
在自动驾驶感知领域一直做“减法”的特斯拉,宣布从2021年5月起北美制造的Model 3和Model Y将不再配备毫米波雷达,这些车型将通过摄像头视觉和深度神经网络来支撑Autopilot、FSD 完全自动驾驶和主动安全功能。但特斯拉并没有放弃毫米波雷达,2022年6月左右,据称其又向FCC联邦通讯委员会提交了毫米波雷达的相关材料,当时业界就推测是4D成像毫米波雷达。
特斯拉或启用4D毫米波雷达,以及结合去年下半年以来,长安深蓝旗下全新轿车SL03、上汽飞凡R7等车型搭载4D毫米波雷达上车来看,该技术未来两三年将迎来市场爆发。
随高阶自动驾驶走向聚光灯下
市场的需求及产业的速度迅速引爆4D毫米波雷达,让其能够从概念阶段走到聚光灯下。
现阶段,L2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已超过市场预期。对于L2级辅助驾驶,传统毫米波雷达作为标配,不可或缺,通常与摄像头进行融合。但面向更高级别自动驾驶,传统产品分辨率有限、静态物感知度低等短板逐渐显现,不足以支撑部分解放驾驶员双手的L2++功能的开发需求,或许有人说直接用激光雷达,但从成本层面考虑,其则并不能支持大规模的量产,因此目前整个市场对于更高性能传感器的需求愈加强烈。在此背景下,4D雷达应时而生。
4D毫米波雷达通常被视为传统3D毫米波雷达的升级,即在原先的距离维、速度维和角度维之外,再加一个垂直角度维。但业内认识指出,相比3D雷达,4D雷达最大的进步倒不是增加了垂直方向的感知。因为在垂直方向,车跳不起来、也飞不起来,它只是在某些场景如上坡、下坡、高架、龙门可以覆盖一些conner case,但大部分场景下用不着。业内更为关注的是分辨率的提升。传统的毫米波雷达方案是3发4收的通道,不足以做4D的方案,所以肯定会采用多通道方案,自然而然分辨率就会上升,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当下,4D毫米波雷达的赛道已十分热闹。继大陆集团率先发布全球首款可量产的4D成像雷达产品ARS 540后,目前国内外有数十家供应商展开布局,不仅包括博世、安波福、采埃孚等国际巨头,还有德赛西威、楚航科技、森思泰克、华域汽车、纵目科技等本土供应商。
技术实现的三种解决方案
目前,4D毫米波雷达主要有三种解决方案。一种方案是基于TI、恩智浦等传统雷达芯片供应商的解决方案,通过多芯片级联来实现密集点云输出及识别,产品尺寸、分辨率和RF综合性能都有较大提升,这也是目前量产落地的主流方式。
芯片方案的成熟确实降低了4D毫米波雷达的技术门槛,但不可否认,发展4D毫米波雷达仍面临一些挑战。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企业一般用4片芯片做级联,其问题在于,如果不做同步,它们发射的信号就不相干,自己管自己发射,相当于4个雷达自己看自己,形不成“相干”效应,进而无法达到增加孔径的效果。所以,必须在发射的时候,让这4片芯片互相之间同步,它们会生成一个同步的信号,这样才能达到相干的效果,但目前还存在困难。
最大的难点还在于,4片芯片级联之后,接受的信息量会增大很多,相应的要提高处理能力,这个处理能力是放在雷达前端还是放在后端,现在,后端很难处理这些信息,进而导致产品化的难度。同时,业内部分用FPGA来做后端,但这会导致系统成本过高,虽然比激光雷达便宜很多,但超出了整车厂对毫米波雷达的预期。此外,供应商还需投入大量的研发去解决算力、成本、功耗等一系列挑战。
第二种方案则是Arbe等公司所采用的自主研发多通道阵列射频芯片组、雷达处理器芯片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后处理软件算法。
据介绍,Arbe感知芯片组采用增强的FMCW(调频连续波)技术,具有多通道、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全空间感测(包括仰角)的性能优势,帮助自动驾驶系统构建全场景的感知能力。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Arbe感知雷达芯片组采用了超大阵列的设计方式,搭载目前业界最大的48发48收级联雷达系统方案,虚拟通道数可以达到上千个。同时,基于专有的芯片组处理雷达端的信息流,可释放视觉方案的芯片算力,再将两者探测有机融合,形成高分辨率的输出效果。得益于该芯片组,能够让L2+级别及以下的自动驾驶汽车更加安全,并且能够打造出L3级及以上的高阶自动驾驶汽车。
图源:Arbe
相比第一种方式,该方案最终的成像分辨率更高,最高探测距离能达到300m,功耗也更低,成本低,这或也是特斯拉重新启用雷达的主要原因。但前期的研发成本更高,技术门槛也更高,业界认为走向量产或在明年底。
最后一种方案是基于超材料等前沿技术,彻底颠覆传统雷达的硬件架构,这种方案距离真正商业化还有更长的距离。
走向4D毫米波雷达是必然
综合来看,4D毫米波雷达的出现使感知系统分辨率提升,感知场景能力更强,如果成本做得过来,更高的分辨率只会让系统更安全。成本方面,按照Arbe公司的说法,预计4D雷达的价格在100-150美元(约合人民币700~1000元)左右,对比现在前向激光雷达单个价格在5000-1万元来看,其成本优势明显,因此,业内有观点认为,4D成像毫米波雷达具备甚至超越低线束激光雷达的潜力,自动驾驶不再需要成本高昂的激光雷达,完全可交由4D成像毫米波雷达来实现。
其实,影响车企选择装配何种产品的主要因素在于两点——成本和性能。目前4D毫米波雷达尚处于发展初期,其性能决定了其还不足以替代激光雷达,但可形成补充,让车企的选择更灵活多元。
例如,在某些功能上,如果高端车用激光雷达,中端车可以用4D毫米波雷达。用哪种感知方案,其实要看整车厂对于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功能的定义,比如35万以上对价格不敏感的高端车车型,它做HWP(高速公路领航驾驶),前向还是会用激光雷达,但是中端车型就不能不惜成本堆硬件,需要考虑消费受众,这时就可以用一些毫米波雷达或升级版的4D毫米波雷达来补足它的一些短板,做到合理的性价比。
目前特斯拉还未官宣是否采用4D毫米波雷达,但资本市场对于4D毫米波雷达的热度已被点燃。而且无论如何,毫米波技术从3D到4D毫米波雷达方向进阶将成为必然趋势。4D毫米波雷达产品大规模量产后,同时伴随技术升级,其有望在高端车型、前向雷达、高阶智能驾驶市场加速渗透,届时4D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之间或“必有一战”。
(校对/武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