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施诺第五代天车系统发布;

来源:爱集微 #本土# #新施诺#
2.9w

1.新施诺第五代天车系统发布暨智能工厂启用仪式隆重举行!

2.江苏华天集成电路晶圆级封测基地项目厂房全面封顶;

3.投资超15亿元!宁夏一半导体晶圆芯片项目动工建设;

4.山东最新“三个十大”行动计划发布,集成电路多个细分领域被划重点;


1.新施诺第五代天车系统发布暨智能工厂启用仪式隆重举行!

初夏时节,万物丰盈。5月11日,苏州新施诺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施诺”)第五代天车系统发布暨智能工厂启用仪式在苏州高新区举行。

(新施诺第五代天车系统发布暨智能工厂启用仪式现场)

莅临现场的主要领导和嘉宾包括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毛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机器人”)总裁、新施诺董事长张进、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旭翔、苏创投集团副总裁朱巍、苏州基金总经理徐挺、中芯聚源合伙人赵森、新施诺总经理王宏玉、华泰紫金总经理樊欣、新施诺子公司Synus Tech会长金柱宪、股东及投资机构代表、客户企业代表、合作企业代表、新施诺全体高管、以及苏州高新区的相关部门、板块、国企的相关负责同志。

新松机器人总裁、新施诺董事长张进先生首先做了致辞。他阐述了新松机器人和新施诺成立的初心以及对产业战略机遇的把握。张进董事长强调,新施诺作为中国半导体AMHS系统及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将抓住重大战略机遇,依托广阔市场,打造国内外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AMHS设备总部研制基地,致力实现半导体行业AMHS设备和软件的国产化替代。

(新松机器人总裁、新施诺董事长张进先生做现场致辞)

苏州基金总经理徐挺先生作为投资方代表在启用仪式上做了致辞。徐挺总经理强调,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新施诺顺利完成新一轮融资实属不易,这意味着新施诺不仅头顶独角兽光环,更具备穿越周期的投资价值,相信新施诺终将不负众望,为各位投资人带来出色的回报。

(苏州基金总经理徐挺先生做现场致辞)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旭翔先生致辞指出,苏州高新区是1992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开发建设30多年来,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此次新施诺第五代天车系统发布,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长期的技术垄断,为国产半导体天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注入强劲动力。未来高新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企业服务,全面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旭翔先生做现场致辞)

接下来,新施诺举行了盛大的A轮融资签约仪式、第五代天车系统发布仪式暨智能工厂启用剪彩仪式。

(A轮融资签约仪式现场)

(新施诺智能工厂启用剪彩仪式现场)

新施诺于2022年10月,由新松机器人和中芯聚源联合牵头成立,全资子公司韩国SYNUS TECH成立于1977年,是全球领先的AMHS(自动化物料搬运系统)供应商,拥有员工近600人,业务涵盖半导体、面板、新能源电池等行业。

本次新施诺发布的第五代天车系统暨智能工厂的启用,标志着公司在助力国内半导体制造产线智能化升级之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内一线晶圆厂、面板厂物流自动化解决方案带来技术革新。本次公司第五代天车系统发布暨智能工厂启用仪式活动,从公司本身发展的“小气候”,以及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大气候”这两个维度来看,可以用接力、借力、竭力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接力:AMHS系统的持续迭代

半导体工厂内的天车系统在天花板上有序运行,是硅片和晶圆制造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整个生产工序。随着芯片工艺节点的提升,AMHS系统成为晶圆厂建设规划的关键部分,新施诺为此推出第五代天车产品。

第五代天车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和软件优势,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迭代升级,它通过采用实时性更好的操作系统及最新一代的运动过程控制优化算法,在运动流畅性、稳定性、装载时间、低震动性等性能上相较上一代产品有了飞跃提升,直行运行速度可达5.3m/s,转弯速度可达1m/s,运行过程在振动控制在0.5G内,重复定位精度±1mm,稳定度重要指标MCBF超过2万。整体系统在安全、高效且稳定的生产效率下提高整体吞吐量,降低运营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借力:与客户共生共赢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每一个成功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背后,都有着强大的芯片制造生态的鼎力支持。AMHS领域具有深技术护城河、前期研发投入高等特点,尤其是客户验证周期长、现场测试严苛等生态壁垒,让国内本土晶圆厂在选用国产AMHS厂商时仍然十分谨慎,所以虽然近年来国内厂商在AMHS领域开始逐步单点突破,但赛道内厂商主要营收来自AMHS配套器件,缺乏丰富的客户验证案例。

在第五代天车系统发布暨智能工厂启用仪式上,有众多来自投资方和下游客户方的代表莅临活动现场,客户的身影和声音是新施诺行业地位的最佳参照系。

(新施诺副总经理张晨为毛伟书记介绍第五代天车产品)

近年来,新施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半导体领域赢得了众多行业领先的头部客户,如S社、H社、CJ公司、Z公司、N公司、CR公司、JE公司等;在晶圆、硅片、IGBT、封测等领域有历史业绩亮眼,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能批量交付应用的半导体 OHT天车系统的公司;面板领域客户有行业头部B公司、S社、L社、C公司、V公司等;在新能源电池行业客户有 L社、S公司、S社等,产品远销欧美地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施诺与北方华创N8合作项目计划于2024年6月开始进行交付,目前北方华创人员正在新施诺现场进行产品进场前的相关培训交流。

竭力:持续助力天车国产化落地和推广应用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全球半导体市场正迎来回暖,硅片制造、晶圆制造、封装制造厂商的产能加速增长,设备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繁荣。随着晶圆厂从8英寸向12英寸生产线升级,工艺流程日益复杂,AMHS系统成为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将带动整体供应需求。

本次新施诺第五代天车系统发布暨智能工厂启用仪式,具体而微地展示了公司是如何应运而生,应时而动和应势而立的。

新施诺目前已自主拥有全套控制系统:物流控制系统(MCS)、调度系统(TCS)、车载嵌入式控制系统(VCS)。新一代控制系统,从底层VCS采用实时性更高的运行环境及优化的运动算法,到中间核心TCS AI神经网络算法的深度使用,进一步优化了动态路径管理、区域管理和动态分配管理,再到上层MCS分布式内存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在模拟仿真环境下实现1000台以上OHT调度能力,技术层面完全对标日本厂商。未来,公司重点围绕中芯国际等大型FAB厂,进一步提高半导体领域天车产品和技术创新,以实现日本厂商的国产化替代和赶超,AMHS系统用量的持续上扬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新施诺五代天车系统发布暨智能工厂启用仪式现场)

方寸之间的新施诺第五代天车系统暨智能工厂启用仪式现场,展示着公司“小舞台”如何映射产业“大格局”:新施诺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迭代水平,丰富的客户现场的验证经验,以及完整的AMHS系统提供能力都得到了以点带面的展现。

2023年,新施诺已连续获得国家级、省级潜在“独角兽”称号,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称号,新施诺首席科学家文仁浩博士获得了“苏州高新区创新领军人才”称号。

一切过往都可以看作是未来序章的韵脚。风景旖旎的苏州高新区与新施诺美轮美奂的智能工厂交相辉映,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将持续见证新施诺跨越山海、无惧挑战的奋斗历程!



2.江苏华天集成电路晶圆级封测基地项目厂房全面封顶;

据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月9日消息,江苏华天集成电路晶圆级封测基地项目厂房全面封顶。该项目3#厂房全面封顶,1#厂房已建成,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该项目为省重大项目,将布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集成电路晶圆级Gold Bump封测生产线、高像素图像传感器封装测试生产线、集成电路晶圆级封测生产线。

浦口发布5月6日消息显示,华天江苏晶圆级先进封测基地项目总投资99.5亿元,用地约466亩,分三个阶段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已开工。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月产Bumping、WLCSP、FO、TSV、SiP等集成电路晶圆级封装70万片的能力。

据悉,一期项目于2022年11月动工建设,2023年6月完成主体厂房封顶、10月设备陆续进线、12月完成生产工艺拉通;2023年10月18日,华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首批设备进厂暨3号厂房动工仪式举行。(校对/李映)



3.投资超15亿元!宁夏一半导体晶圆芯片项目动工建设;

据石嘴山发布消息,5月8日,年产60万片8英寸新能源半导体晶圆芯片智造孵化园项目在宁夏石嘴山市正式落地动工。

该项目计划投资15.2亿元,年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新增设备152余台(套),年设计生产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势垒肖特基二极管晶圆60万片,规划总占地面积约296.27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产厂房、动力厂房、封装厂房、丙类厂房等。

据介绍肖特基势垒芯片或肖特基障垒芯片,是光伏发电组件的重要部件之一。与普通芯片不同的是,肖特基芯片的导电是通过肖特基势垒,具有更低的导通损耗、反向截止更低漏电、快速开关和低噪声特性。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月29日消息显示,石嘴山高新区2024年新建的22个重点项目中,贺岩微电子有限公司年产60万片8英寸新能源半导体晶圆芯片项目等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天眼查显示,宁夏贺岩微电子有限公司于2024年2月23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2000万人民币,登记机关为石嘴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石嘴山政务服务3月1日消息显示,“宁夏贺岩微电子有限公司”近日顺利在石嘴山高新区登记注册,成为高新区2024年首个落户的重点企业。(校对/李映)


4.山东最新“三个十大”行动计划发布,集成电路多个细分领域被划重点;

5月1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集成电路被多次划重点。

“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

科技研发创新行动计划、人才引育创新行动计划、数字变革创新行动计划、产业生态创新行动计划等方面提及“集成电路”。

科技研发创新行动计划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强化新兴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面向钙钛矿、低空经济、新药创制、集成电路、磁悬浮等重点领域,围绕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一体化设计攻关任务,提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攻关产出的重大成果,符合条件的优先认定为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

人才引育创新行动计划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发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省级培养基地作用,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新设一批适应“四新”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全省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达到60%以上。聚焦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10个以上省级未来技术学院、100个左右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专业特色学院,积极争创国家级示范性特色学院。

数字变革创新行动计划

深化数字经济变革创新。深入开展重点数字产业突破行动。实施集成电路“强芯”工程,加快“芯机联动”,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过千亿。实施高端软件“铸魂”工程,持续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鲁版软件“名品”,全省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实施先进计算“固链”工程,到2025年,先进计算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支持各市科学布局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专业化园区,积极争创中国软件名园等国家级园区。支持济南市、青岛市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产业生态创新行动计划

塑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重大创新平台能级。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质量建设,与优化“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高标准创建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相衔接,增强崂山国家实验室、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等重大平台策源和辐射能力。依据产业需求布局优化实验室体系,2024年创建7家左右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省重点实验室200家左右,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比重达到75%;到2025年省重点实验室达到300家左右。紧盯工业母机、集成电路、前沿材料、空天信息等重点领域,创建高能级创新载体,引领产业突破发展,到2025年,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50家左右,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量稳定在150家左右,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超过500家。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开展“卡脖子”技术精准攻坚行动,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钙钛矿、高端软件等领域,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谋划实施“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科技工程,完善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政策体系,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常态化发布“山东好成果”,每年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

“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行动计划多次提及“集成电路”。以下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主要任务:

(一)聚力做强重点数字产业。

1.巩固延伸特色产业。深入开展集成电路“强芯”工程,支持整机企业开发适配一批配套芯片,推动晶圆制造项目量产,大力布局高端封测产业,发展EDA设计工具、专用设备等产品,加快形成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深入开展先进计算“固链”工程,加快算力装备、基础软件迭代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市围绕打印机等外设产品招引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深入开展数字终端“扩量”工程,提升高端化、绿色化家电生产能力,推动机器人研发生产,加快布局智慧安防、智慧医疗等新型终端产业。深入开展高端软件“铸魂”工程,加快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研发能力,培育一批鲁版软件“名品”和国家级重点软件企业。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深入开展能源电子“聚能”工程,壮大光伏产业规模,大力开发储能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支持有条件的市扩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汽车电子模块、组件生产。深入开展新型电子材料“融链”工程,积极布局集成电路晶圆制造材料、新型显示基础材料、关键封装材料等领域,加快提升大尺寸硅片、碳化硅衬底产能。深入开展云服务大数据“融通”工程,大力培育云服务大数据创新产品,培优一批赋能应用平台,培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云服务和大数据企业。

3.布局谋划前沿产业。深入开展空天信息“跃升”工程,加快建设东方航天港等重大载体,推动形成卫星核心器件生产制造和空天地信息一体化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赋智”工程,高标准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大模型产品。深入开展虚拟现实“提质”工程,壮大虚拟现实整机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青岛)资源集聚能力。

(二)聚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4.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瞄准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和基础环节,深入征集企业共性需求,定期发布攻关目录指南,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多种方式,依托省级科技计划每年实施信息技术创新重大项目20项以上,形成一批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成果,激发企业创新内在动力。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申报承担国家重大产业创新专项,在支撑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加快突破“卡脖子”难题。

5.着力做强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支持骨干企业牵头联合优势力量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省级科技创新工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等加大在重大创新平台的布局,以重大创新平台为纽带,支持龙头企业沿链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实施靶向突破,全力填补产业链空白环节,攻关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6.加快自主生态培育。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信创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契机,支持搭建基于国产软硬件的研发平台和验证测试环境,开展集成适配、优化迁移。大力支持企业参与以自主可控芯片、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国产生态建设和基于RISC-V等开源技术的项目开发、标准制定。深化信创产品在各行业的渗透应用,形成以市场牵引供给、以应用促进提升的良好发展格局,持续降低对外依赖度。

(三)聚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7.强化龙头城市引领。支持济南市软件产业提档升级,培育特色半导体、先进计算等重点产业链,积极布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量子信息、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支持青岛市集中力量做强集成电路产业,巩固扩大数字终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优势,创新培育人工智能、数字文化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形成全国领先的数字产业发展引领区。

8.培育特色化产业集群。推动龙头整机企业开放市场链、供应链、创新链,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协同发展性强的配套企业和生态伙伴,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雁阵形集群。深化省内产业合作,以智能终端、“新三样”等为重点,推动各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高度集聚、协作紧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入围省级以上特色产业集群的,省财政择优给予专项激励。

9.建设高水平产业园区。支持各市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找准目标定位,科学布局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园区,积极争创中国软件名园等国家级园区。每年认定10家左右建设水平突出、发展成效明显的数字产业园区,营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政策环境,全方位提升对前沿技术、优质企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四)聚力做强发展主体引擎。

10.打造一批优质企业。支持全国电子百强、软件百强企业积极开展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产能规模和产业链供应链主导力。以争创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软件企业为牵引,在“十大工程”关键节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依托“小巨人”“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等政策,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11.落地一批优势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市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加强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优势主体合作,积极吸引新增产能落地,推动产业向高端跃升。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头部企业的重大战略合作,积极吸引关联度高的业务布局落地,建设一批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

12.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济南、青岛、烟台、德州等市晶圆制造、基础材料、显示模组、先进封测等重点项目建设。聚焦光伏、锂电池等领域,建设一批品牌影响力大、引领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力提速做大产业规模。建立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库,遴选100个标志性优质项目,在用地、能耗方面予以支持。

(五)聚力拓宽市场应用空间。

13.强化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发挥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政策作用,优化质量基础设施布局,推动信息技术产品形态和盈利模式创新,释放市场需求,提振消费活力。将“三首”创新产品应用情况纳入国有企业评价,扩大采购引导效应和应用规模。建设一批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应用体验中心,择优给予财政奖补,助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14.深度支撑数字化转型。围绕制造业、农业、服务业重要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建强一批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发放创新券等方式,支持企业上云用脑。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实施“工赋山东”行动,鼓励“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服务商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与制造业企业联合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一批典型场景解决方案,省财政按规定给予奖补支持。

15.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在符合国家政策前提下,建设一批数据中心,优化全省算力布局。大力支持“千兆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骨干网络承载能力。加快5G网络全覆盖,对推动应用作用大、流量高的新建5G基站给予财政奖补,到2025年,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7万个,切实提高数字“新基建”对信息技术应用渗透扩散的支撑效能。

(六)聚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16.深化“四链”融合互促。进一步发挥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机制作用,面向“十大工程”,形成标志性领军人才需求清单、技术攻关需求清单,推动与人才招引筹划、学科专业调整、科技工程谋划等精准对接,实现需求及时表达、有效响应。支持“链主”企业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联动,组建合作交流联盟,深化推进“四链”融合工作。17.推进产业融链固链。系统梳理全省骨干企业在整机设备、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每年举办多场次融链固链供需对接活动,推动有基础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提升配套能力、加快卡位入链,拓展与大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

18.建设产业链促进机构。依托专业化社会组织,大力培育支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机构,组织开展项目策划、成果转化、供需对接、人才招引、市场拓展等活动,促进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的沟通联系。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加强与国家行业协会组织沟通对接,为企业集聚全国产业链资源、嵌入全国产业链解决方案搭桥梁、做纽带。

(七)聚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19.扩大产业有效投资。支持济南、青岛等有基础的市积极争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国家基金投资。在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框架下设立总规模不少于100亿元的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各市设立一批项目基金、产业基金,持续增加资金总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兼并重组和重大项目建设。

20.加强人才智力保障。抓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引育留用,加快推进“人才、平台、项目”团队一体化布局落地。制定紧缺人才目录,持续优化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布局,每年支持引育高端人才不少于30名。完善信息技术学科,创新开展高等教育共同体、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建设,扩大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等培养规模,储备一批技术创新人才。支持重点院校、科研院所联合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培养一批优秀产业人才。将数字就业纳入“稳就业”一揽子政策体系,增强数字劳动力供给。

21.搭建高水平宣介平台。高标准举办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等产业对接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各项重大活动辐射范围,广泛展示全省产业发展成果,搭建双招双引、人才资本对接平台,充分集聚和利用国内外资源,赋能全省产业发展。(校对/李映)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本土# #新施诺#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