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分拆无望,晶盛机电终止子公司美晶新材至创业板上市

来源:爱集微 #IPO#
4479

1.分拆无望,晶盛机电终止子公司美晶新材至创业板上市

2.现代汽车印度子公司采用要约出售方式在孟买股票市场IPO

3.一周概念股:苹果WWDC秀AI 带动概念股大涨,从半导体企业存货看行业新变化


1.分拆无望,晶盛机电终止子公司美晶新材至创业板上市

晶盛机电6月14日晚间公告,基于目前市场环境等因素考虑,为统筹安排公司所属子公司美晶新材业务发展和资本运作规划,经与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及审慎论证后,公司决定终止分拆美晶新材至创业板上市并撤回相关上市申请文件。

此次IPO终止的美晶新材是晶盛机电旗下专注石英坩埚业务的控股子公司,受益光伏、半导体等市场持续景气,美晶新材近年业绩获得快速增长,并于2023年初开始筹划分拆到深交所创业板独立上市,同年9月27日获深交所受理,如今IPO正式宣告终止。

原本晶盛机电期望通过分拆美晶新材,借助创业板平台进一步增强后者的融资能力与资金实力,并提升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此,计划募资15亿元投建半导体石英坩埚产业园、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宁夏鑫晶石英坩埚扩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据披露,美晶新材2023年实现营收36.71亿元,在可比同行中仅次于石英股份,同比增长242.15%,增速也仅次于石英股份的258.46%;如果从2020年的4356.2万元营收开始计算,至2023年末,美晶新材的年复合增速高达338.42%。

不过,美晶新材石英坩埚产业链企业2023年业绩大增背后,未来增长的持续性正受到挑战。数据显示,石英坩埚行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般上半年营收较低,产品销售收入集中于第三、第四季度,呈现出逐季增长的趋势。不过美晶新材2023年业绩显示,Q3营收仅环比增长4.83%,第四季度更是出现环比大跌26.57%的情况。

美晶新材称,近年公司业绩持续大涨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驱动,一是公司新研制的高性能光伏石英坩埚逐年大尺寸化,促使光伏石英坩埚平均价格逐年提升,二是下游光伏硅片生产厂商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对关键辅料光伏石英坩埚需求旺盛,促使石英坩埚量价齐升。

据悉,美晶新材产能利用率已从2022年的95.79%爆降至2023年的80.07%,美晶新材说明称,主要原因为银川二厂逐步正式投产,尚处于产能爬坡期。而结合其2023年Q3营收增速放缓、Q4营收环比暴跌来看,推测美晶新材2023年Q4~2024年Q1的产能利用率或已处于极低水平,行业下行或是其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的核心影响因素。

日前,集微网在《【IPO价值观】晶盛机电拟分拆美晶新材上市,后者业绩滞涨或将大跌风险加剧》一文中分析指出,美晶新材虽然过去几年业绩暴涨,但从2024年Q4开始,受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影响,业绩滞涨甚至滑坡风险日益凸显。

从其光伏和半导体两大业务看,美晶新材半导体营收比重已从2020年的41.4%爆降至2023年的2.41%,或许是提前感知到光伏行业竞争加剧,美晶新材此次计划募资15亿元主要投向半导体领域,但由光伏市场转向半导体市场,美晶新材底气究竟如何,合计4项发明专利,能否让其成功站稳半导体赛道仍是个问号。

2.现代汽车印度子公司采用要约出售方式在孟买股票市场IPO

6月15日,现代汽车印度子公司寻求监管部门批准在孟买股票市场IPO,或将成为印度规模最大的IPO。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没有详细说明首次公开募股的定价或公司估值。但知情人士称,现代汽车的目标是以300亿美元的估值筹资约25亿至30亿美元。

本次IPO不会发行新股,而采用要约出售 (Offer for Sale, OFS) 的方式,即母公司现代汽车出售一定比例印度子公司的老股份。要约出售不会发行新股,只是实现股权转移,也不会稀释其他股东的股份印度是现代汽车继美国和韩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在中国连年亏损后,现代汽车削减了在中国的产量,并出售了其在俄罗斯的两家工厂。

多家韩系车企都在加重对印度市场的投入。目前,韩系车企主要在印度销售燃油车,据媒体报道,现代和另一家韩国车企起亚计划在2025年开始,在印度销售本地生产的电动汽车。在纯电车推出之前,两家公司可能会先在混动汽车领域展开竞争。

目前,印度本土品牌目前还没有推出有竞争力的混合动力汽车,该市场由丰田汽车等日本车企主导。现代和起亚拥有制造混合动力车的经验,它们可以在印度的混动汽车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3.一周概念股:苹果WWDC秀AI 带动概念股大涨,从半导体企业存货看行业新变化

本周,备受市场关注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如期登场,除一连串的设备系统升级消息外,万众瞩目的人工智能功能也亮相,其功能包含生成文本、图片等。苹果还揭晓与OpenAI的合作,新版Siri支援ChatGPT-4o等系列消息,带动苹果概念股持续大涨。

与此同时,科创板迎来开板5周年,截至2024年5月底,科创板共有上市公司572家,半导体公司超过110家。行业周知,科创板上市的半导体企业行业创新属性更为明显,我们通过对科创板半导体上市库存情况跟踪,观察半导体产业创新和周期变化。

苹果WWDC秀AI 带动概念股大涨

本周二凌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如期登场,除一连串的设备系统升级消息外,万众瞩目的人工智能功能也亮相,其功能包含生成文本、图片等。苹果还揭晓与OpenAI的合作,新版Siri支援ChatGPT-4o等系列消息,以及宣布Vision Pro本月底开始将在美国以外的部分国家销售。

苹果表示,Siri使用OpenAI的ChatGPT是免费的,用户不用自己创新帐号,用户的所有问题和内容都不会记录。除了OpenAI之外,苹果还透露将增加其他第三方的AI模型。

苹果公开与OpenAI合作消息后,OpenAI执行长阿特曼在X(前推特)发文表示,乐见自家产品能在今年稍晚时候整合进苹果设备里面。

高盛分析师Michael Ng认为,这些新功能将推动硬件销售,并为未来的人工智能货币化创造机会。花旗分析师Atif Malik也表示,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全球开发者大会,预示着iPhone升级的超级周期即将开始。摩根大通分析师Samik Chatterjee也给出类似观点,看好人工智能功能在新兴市场引发的大规模升级周期。

受此消息带动,截至6月13日美股收盘时,苹果公司股价大涨,市值达到了3.285万亿美元,成功超越微软,重新夺回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的宝座,这也带动了A股苹果概念股智信精密、杰美特、捷邦科技、光大同创、中石科技、鹏鼎控股、立讯精密等股价大涨。

行业分析师认为,尽管苹果推出了新的AI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短期内可能不会显著提升iPhone的销量。此外,自6月以来,由于手机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苹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华鑫证券的分析报告预测,随着今年iPhone换机周期的到来,iPhone 16作为苹果的首款AI手机,其销量有望达到2.35亿部,这可能创下自2021年以来的最高记录。

从科创板半导体企业存货看行业新变化

与苹果换机周期类似的是,过去两年以来,半导体产业库存持续高企是企业盈利下滑的核心原因。科创板上市的半导体企业行业创新属性更为明显,我们通过对科创板半导体上市公司今年Q1库存情况跟踪,观察半导体产业创新和周期变化。

通过跟踪今年科创板上市公司Q1库存情况,集微咨询认为,设备类企业存货有大幅上涨的迹象,并且企业整体的库存数额都偏大。根据数据统计,拓荆科技、中微公司、盛美上海、华海清科、芯源微、正帆科技等半导体设备公司连续三年库存水位均在大幅上升。据部分企业接受调研时表示,设备企业中,存货中发出商品及原材料金额占比较大,因而存货的增加主要是源于发出产品和原材料部分量的增加。因此,存货水位的大幅增长可能更多是受到晶圆厂商订单确认节奏的影响。

此外,多数设计企业存货仍在进一步攀升。以复旦微电、天岳先进、思瑞浦、东微半导、格科微为代表的设计类企业,存货水位上涨明显。其中在CIS深度布局的格科微2024Q1的库存高达52.67亿元,号称充电桩芯片第一的东微半导库存同比增长75%,碳化硅良率遥遥领先的天岳先进库存也同样翻倍增长。

这些企业无疑均是前两年热门赛道的明星企业,但其背后或存在看似“高成长”实则供应充分饱和的增长空间陷阱。在消费电子芯片需求容量方面,我国拥有全球70%以上的智能手机、计算机等消费电子细分行业产能,而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下游产品出口量增速在2022年后开始回落,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受此影响承压明显;在供给方面,部分赛道企业拥挤异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行业下行周期面对激烈的价格战,产品不能保证创新性,累库库存又不能有效消化,进而陷入到赛道所谓的“增长陷阱”当中。因而在此类企业当中,能够保证后续库存去化顺利、研发有效支出和产品迭代顺利的公司则尤为值得关注。

展望二季度,摩根大通指出,晶圆代工库存去化将结束,产业景气2024年下半年将广泛恢复,并于2025年进一步增强。而国金证券同样认为,目前半导体行业整体已渡过“主动去库存”阶段,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

行业景气第一季虽然仍有分歧,但是随着AI需求持续上升、非AI需求也逐渐恢复,更重要的是急单开始出现,包括大尺寸面板驱动IC、电源管理IC、WiFi 5与WiFi 6芯片等,均明确显示晶圆代工产业摆脱谷底、转向复苏。

欧盟加征关税加速中国新能源车企海外建厂进程

此外,6月12日,欧盟委员会筹划一年之久的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事项初裁结果出炉,拟对比亚迪、吉利、上汽3家被抽查中国车企分别征收17.4%、20%、38.1%的额外关税,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10%~25%加税范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中国方面,随着中国车企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提升,降本手段的不断优化,中国汽车产业对“走出去”战略的信心持续增强;又因中欧汽车产业链彼此交叉,中国的反制措施也会偏向有利于双方的长远发展。鉴于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方面对欧盟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会相对温和。

供应链分析称,欧盟此次罔顾事实一意孤行的原因较多,核心因素仍是中国汽车技术的提升以及供应链优势,带动了中国电动汽车的极强竞争力,让欧盟部分国家产生了担忧。根据以往欧盟反补贴调查经验,此次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一旦正式落地(将于7月4日生效),将会持续5-10年,不利于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欧盟国家,但让当地车企获得追赶窗口期。

事实上,欧盟加征关税政策,短期对尚未在欧盟拥有造车工厂的中国车企影响较大,被“抽查”的3家车企中,比亚迪欧洲首家乘用车工厂位于匈牙利,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目前谋求于2025年之前在欧洲投建第二工厂。根据2023年年报,另一家公司上汽集团目前在欧洲尚未拥有工厂,不过已于2023年重启了欧洲工厂的选址工作,计划通过名爵将新能源汽车技术引入欧洲。

吉利集团在欧洲的整车制造厂中,旗下沃尔沃在瑞典、比利时、荷兰3个欧盟国家均设有工厂,旗下路特斯、英伦电动汽车均在英国拥有制造基地,吉利汽车另在白俄罗斯拥有一座汽车制造厂。

供应链分析认为,通过当地设厂,是中国车企未来应对各类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不仅能更好辐射周边市场,还能避免贸易限制,而欧盟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配套,为本地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欧盟新规将加快中国车企在当地设厂的进程。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IPO#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