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现状如何破局?四“张”王牌为你解答

来源:爱集微 #龙门阵# #集成电路# #人才缺口#
3.6w

集微网消息(文/张浩、轶群、Lau、Kelven)随着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增长,高质量专业人才缺口已经成为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行业的蓬勃发展下,人才问题已经逐渐被放大。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约为46.1万人,从业人员总量比2017年同期增加了6.1万人,增长率为15.3%。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集成电路人才依然存在较大缺口。预计到2021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规模将达到72.2万人左右。至2021年,我国将仍然存在26.1万人的集成电路人才缺口。

点击此处进入龙门阵第六期直播回看!

第六期集微龙门阵之“缺口!中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现状”邀请四位重量级嘉宾成功举办了线上互动交流活动,通过爱集微APP线上直播参与超17000人次,延续上期龙门阵的高热度,而通过腾讯视频会议、微博直播、百度视频、西瓜视频、bilibili等渠道观看直播、参与互动的人数也超4000人次,全平台观看共计超21000人次。

汇顶科技董事长 张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 张玉明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 张卫

 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 张波

半导体人才市场的问题要如何解决?本期龙门阵围绕“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市场缺口有多大?”“高校培养模式和企业招聘需求之间的矛盾”“ 受疫情影响高校和企业有哪些措施?”“集成电路企业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这四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会议由集微网创始人老杳(王艳辉)线上主持,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玉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张波四位嘉宾座上讨论,有趣的是四位嘉宾姓氏都为“张”,而主持人为“王”,可以算是四“张”“王”牌为你解读目前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人才缺口的现状问题。

以下为嘉宾的观点汇总,供大家参考。

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市场缺口有多大?

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半导体行业人才的缺口实际上是一个供需的矛盾,十几年前其需求其实没有这么强烈,这个缺口和需求的快速增加有关系。

中国的系统厂商甚至中国整个科技产业、电子产业在最近这二三十年来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对半导体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尤其是最近10年大家看到像华为、OPPO、vivo、小米这样的厂商已经不甘心跟随在海外品牌的后面,他们有了非常强烈的创新的冲动。

中国本土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本地的需求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企业都希望中国本地的供应能力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上游的技术反过来需要更早的积累来满足下游厂商的需求,所以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积累。换言之整机的快速的发展和上游需要时间的积累便成为了矛盾,这样的冲突导致了人才缺口的产生。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除高校以外,大的企业是通过实践来对人才进行培养,可是中国目前比较缺乏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和创新力的大公司,因此从企业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这个能力是不足的。

张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一个问题是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尤其是目前企业进行的项目,对毕业生的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仅是专业的能力,还有综合素质。

从芯片设计这个角度来看,需要时间积累。目前人才缺口很大,加上学生的跳槽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从业人员的能力累积不能在一个轨道上持续进行。

张帆认为优秀的人才永远都是稀缺的,不会做到每天供应充足,从企业角度来讲,张帆认为还是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这样才能从而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玉明:任何一个行业在短短的几年内突然爆发,相关人员出现短缺都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先看看我国的制造业,2015年之前我国只有8寸和12寸晶圆厂15座,但是近几年增加了一倍多,其次芯片设计公司从以往几百家一直到现在,发展将近三千家,人员需求量大幅增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2017-2019年的三年里,2017和2018年本科生有约40%进入电子信息行业,可是2019只有20%。同时发现硕士生比例最高,达到90%,博士生反而比较少。

人才的来源分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行业的人才需要培养,更需要行业的人口汇集。在企业待遇等各方面条件上去后,从业人员的荣誉感上升,就可以产生集聚效应。

针对人才培养,张玉明院长表示国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

1、设立一级学科,这是因为一级学科对高校内部分配资源很重要。目前有很多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学院,包括民办学院以此来开设专业招收学生。

2、教育部要求成立了师范学院,同时加大了各方面的支持,包括生源方面。

3、教育部近几年连续增加了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招生部门,招生指标更加明确,同时也能加大招生的力度。

4、开展相关的集成电路的培训工作。如在学校开办相关学习班,除了专业对口的学生外,同时也把其他学院的学生,西安其他学校的学生囊括进来,进行电子相关知识讲授。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人才缺口的原因中有一点便是近一两年的本科扩招数量上还没跟上产业的发展,其次从业培养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包括本科四年和硕士生,因此高校人才的效益还没体现出与这个行业相匹配的发展速度。

实际很多企业都非常需要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一般情况下,在这个行业里面有5-8年工作经验的人才最受欢迎。从这个现象来看,10年前甚至更长时间里面,那时候电子科技专业所招的学生就非常少,这也导致现阶段经验充足的人力资源缺乏。

整体的行业薪酬实际并没有很高,人才白皮书里面统计的2018和2019年薪酬整体的平均水平是11000多人民币,这个薪酬水平实际上在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没有办法留得住人才,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大,这也会导致高校电子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会从事其他较高薪酬的职业。目前在北京、上海、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这一块,产业发展比较强,可是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实际上生存发展会比较困难。

目前行业缺人才,同时更缺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目前国家加大了科研投入,促使产业和高校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先进的高端的技术、前沿的技术。用这样的模式培养高端人才的话,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张波:行业缺人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半导体行业人才白皮书根据产业的规模和人均产值标准,推算出我国产业有很大的一个人才缺口。从直观认识上看,国内半导体非常热,新建了很多晶圆制造厂,芯片设计、系统厂商都纷纷进入这个领域。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目前为了产业链安全,强调自主可控,半导体行业会有更多的人才需求。企业反映找不到学生,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半导体行业在蓬勃发展。

今天人才培养的规模其实已经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原来的微电子专业一年也就1-2个班,大约几十个学生。但从目前全国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来看,已经比以往增加了十倍以上。

从人才层面来看,实际进入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的人才不单单是电子信息专业的,其也包括了其他的一些专业。目前电子科技大学一年招生大约300个,相比以往几十人的规模,实现了5-10倍的增长,因此从整体来看,人才培养的规模增长还是很可观的。

现今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行业发展的速度是不相配的,因为人才培养有一个延迟性,国家也在想办法来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行业人才缺口的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这种紧迫感会逐渐得到缓解。

高校培养模式和企业招聘需求之间的矛盾

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高校培养模式和企业招聘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正常情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本就与实践有一定差距。二是现在半导体行业的技术进步非常快,在产业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学校不太可能追得上产业的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还是应该以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基础知识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求知的愿望,大量实际技能和新知识还是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习。

因此,需要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特别是能够沿着一个方向不停的积累。比如模拟电路设计是慢工出细活,需要多年的长期积累。现在各种企业和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微电子专业学生面对的诱惑也很多,假如不停换不同领域的工作,不断重新调整新的学习方向,这并不利于个人的职业成长。

从企业角度我们希望给予学生全面的基础能力,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的培训。学习方法,综合知识能力,表达沟通,这些基础的东西不太可能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再继续学习,应该在学校里面掌握到比较好的水平。在此之上,进行专业的积累,在企业中通过实践来学习。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不能急,需要时间积累,比如美国的半导体产业,从晶体管发明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当然是想弯道超车或者快速追赶,但是产业发展有必然逻辑规律,有些东西没法快的,还是要有耐心,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要把最基础和根本的东西做好。

我们希望未来和国内的高校通过一些校企的合作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了解产业的实际需求,以便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后更快地适应工作的需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玉明:高校主要还是培养素质、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打好基础知识。集成电路领域发展虽然很快,但时间线也很长,涵盖了大量的基础知识,这也是很多高校中微电子专业课程相对比较重的原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教育规律而言,本来也是如此。

大学教育的三个要素——教师,高质量和充足的生源,相关的设施和条件。教师是核心。如果教师没有工程实践能力,就不可能教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工程实践不仅仅是做实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工作做法和态度。最近几年,我们也通过设立专职科研岗,外聘国内外企业导师等形式,加强工程队伍教师资源的建设。高校可以招募一些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专家到高校兼职任教。

二是加大各种资源投入。现在从国家到各个省市对微电子类相关院校非常支持,可以借助外部的资源加大对教学和实践的投入。西电微电子学院通过建立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以及半导体工程中心,希望能够重塑实验体系,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是修改各种培养大纲,加强实训能力。比如本科有卓越班,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可以有一年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习。研究生实施“1+2”,“0.5+0.5+2”,“1.5+1.5”等各种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四是结合地方要资源,微电子实践能力需要资源,除了学校自身,也希望借助地方、企业的资源,让更多学生到企业中学习实践,现在企业也在通过建立研发中心,产业学院等加强校企联合培养。

微电子实验设备都相对比较贵,国家各个省市对相关学校加大了投入。去年四校集成电路产教结合基地,国家核准1.7亿半导体工程中心,我们重塑了整个实验体系,原来本科研究生还是以认知验证实验为主,现在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

修改各种培养大纲,加强实训能力,比如本科卓越班,四年可以不集中,一年时间和企业进行合作。研究生实施“1+2”,“0.5+0.5+2”,“1.5+1.5”,各种模式现在在全国都比较普遍。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高校培养模式和企业招聘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他行业也都存在。要求我们的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完全满足企业需求并不现实。不管学生来自于哪个高校,到企业必然要经历继续学习的过程。大学培养学生主要是打好基础,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是未来学习的能力。

一些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正在尝试做一些改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校学习阶段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复旦近几年也在尝试:

一是鼓励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在产教融合平台的框架下,跟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平台,企业在学校里开课程。

二是将企业的专家聘请到学校来担任导师。粗略计算了一下,这几年我们引进的中青年人才中,超过5成是来自企业界的,包括国内和海外的。另外在我们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有三分之一是聘请的企业专家人员,让他们参与到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中来,充分听取他们意见,包括课程设置。

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张波:以前我们微电子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大纲基本上由老师定,现在我们专门聘请企业的总师、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来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跟我们一起制定专业的教学大纲,使得我们培养的知识和企业要求更加相符。

同时,很多高校聘请了企业专家来学校讲课,比如英特尔成都每年都到我们学校开一门封装课,带来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这样结合起来以缩短培养的知识与企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同时我们也施行了“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完成一条龙的IC综合实验课程,参加一年的校外工程实践,实现一次芯片流片的工程,通过这些方法,尽量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所需。

实际上国内很多企业,基础还不是很好,希望尽快站稳脚跟,希望招聘来的学生来之能用,对于这种需求,实际上有一种比较好的办法,就是企业跟高校老师进行合作进行科研。

这使得产学研真正走到实处,能够把企业所需,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这主要指研究生方面,高校老师在学校带着学生和企业加强合作,企业在合作中间对学生有很好的了解,学生对合作企业也有很好的认识,这样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后,就能够直接在企业研发中成为骨干,这是非常好的办法,是双方面的,需要企业和高校很好的互动。

受疫情影响,高校和企业有哪些应对措施?

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长期来讲,影响有限。首先,春季招聘本身只是对秋季招聘的辅助,而秋季招聘早已经结束;第二,虽然现在春季招聘受到影响,不过线上招聘可以作为一种补救措施起到作用。

所以,综合而言,国内疫情的影响有限。从汇顶科技的经验来看,海外疫情影响反而更大一些。大家都知道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晚,整体水平与欧美相比有一定差距。因此,业界需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向海外学习。就汇顶科技而言,疫情最大的影响是我们同海外团队的沟通交流基本中断。这对于年轻人的培养和进步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认为海外疫情尽快得到控制,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恢复到正常状况,对人才的学习成长可能更有帮助。

关于校园招聘和社招的比例,随着企业规模增长,校园招聘比重会越来越大。因为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最初由于无力培养,可能需要大量的社招。随着骨干团队建设和核心能力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逐渐增强,校园招聘的比例也会随之增加。

汇顶目前校园招聘比例还没有超过社招。因为近几年汇顶相对发展比较快,很多项目需要快速上马,无法慢慢培养人才。不过总体而言,汇顶校园招聘的规模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玉明:对于学校来讲,疫情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二是招生和毕业。

课程方面,目前采用网上上课方式。在此之前,学校一直在试验各类网课平台。课程安排基本按照课表进行,影响不大。效果则有不同的反馈,多数反映教学效果稍差,但部分课程反馈,由于线上交流更加灵活、点名方便等原因,教学效果反比线下更好。

可以预见,疫情结束后,全世界高校教学方式上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线上线下结合会成为主流,线上教学推进速度将加快。不过实践教学开展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虽然部分老师已经把部分实验搬到网上,特别是虚拟仿真方面的实验,但效果不可避免地比正常情况差。

招生方面,可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介绍。本科生招生需看高三考试情况,暂时无法估计影响。而研究生招生,到底怎么招、面试怎样进行等一系列问题,尚无定论。

毕业方面,主要是找工作相关的事情。应对疫情挑战,学校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扩大网上招聘规模,开拓各类线上渠道;二是提供线上服务和线上指导。不过,目前看来,虽然微电子相关专业找工作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但其他专业情况较差。

不过,据我了解,企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集团军作战”,依托当地人才中心,组团开展线上招聘;第二,精确化对接,主动下沉到相关学院精确对接;第三,签约无过违约,即成功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自动解约,不必承担违约责任;第四,在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扩大招聘面,向相关领域延伸。

此外,本科生毕业设计目前正在进行,受疫情影响较大。比如,最近正在进行中期检查,但很多学生跟老师都没见过面。这样会导致交流不到位、具体事情无法操作、学生回家未带相关毕业设计所需资料等情况。所以,今年的本科毕业设计,可能会以报告和模拟分析为主,实际应用类的可能较少。研究生的毕业设计,也会有一定影响。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目前来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大。因为,真正的招聘工作已经在去年九、十月份进行得差不多了。春季招聘,则可以通过云招聘、企业与学校点对点招聘等方式进行。

对研究生论文和科研工作,会有一定影响。现在学生都没有返校,虽然会采用各种办法尽量克服困难,但一些需要做实验的研究,依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做设计可能相对影响较小,因为可以采用远程登录等方式进行。不过总体而言,影响都是短期的,长期影响不会太大。

关于教学方面,实际上原先也有些课程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但绝大部分老师还是觉得不太适应。究竟效果如何,莫衷一是。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集中上课互动更多,而网上教学不太容易互动,但也有学生会反映网络教学效果反而更好。

好的一面是,疫情可能改变未来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增加教学和科研的手段和途径。

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张波:各高校所受到的影响相似,这里我不再赘述。学校始终在想方设法降低疫情的影响。但实际上,疫情的影响在所难免,所以这届学生的培养必然会受影响。

集成电路企业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

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如前所述,我认为应该为未来的工作做一些准备,让企业和学校合作,让学生提前为进入企业做好准备。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简单的内容包出去,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工作。从长期来看有着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对博士生的需求可以和学校合作。比如和学校联合培养、定向培养一些企业所需要的高端人才。这两个方面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玉明:集成电路人才和其他领域一样,分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领军人才比较难培养,是综合原因造就的。而学校努力方向是工程师和高端工程师,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机制,需要国家、产业界、教育界全面合作。

人才培养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包括:1、优质生源,如何吸引优秀的中学生到集成电路行业来;2、高校的培养,比如思维、基础知识等;3、毕业之后能不能到集成电路行业;4、集成电路行业需要长期的工作经验,需要行业、企业留住人才。

这4个过程都会让行业人才面临一个选择,只有每个选择都留住了人才,行业才算真正的培养出了人才。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培养一种气氛,让学生愿意到这个行业来。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让从业者有一种荣誉感,像航天业一样。另外可以通过给企业减税等政策扶持方式,让企业能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到人才培养上。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复旦大学最早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时候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有一些已经是国内企业高管等行业领军和高端人才。

复旦大学承担了国家发改委集成电路产教融平台,工程博士名额在不断扩大,主要是面向企业。毕业时是否能真正解决企业的重大问题是复旦博士毕业的一个重要指标。

此外比如企业投入一些资源,成立一些专门的培养计划,可以本博贯通等等。如果有企业愿意投入,将来就有更多学生进入到这里来,会成为行业的高端人才,这对整个行业来讲是一件很好的事。

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张波:关于高端人才的定义,不一定都是学术型博士。我觉得更多是培养人才本身,从这个角度讲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从高校来讲,希望培养学生更好的素质,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立住脚。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学、科研、情商等各个方面素质。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接触到行业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并且和企业一起做这种事,这样就能更快站稳脚跟,也许对我们来讲是更好的人才。

我们非常愿意和企业合作,实际上校企合作会让学生很早找到方向,对人才培养也是非常好的。当然培养博士人才也很重要,工程博士、学术性博士也是非常重要的。

(校对/Yuna)


责编: 慕容素娟
来源:爱集微 #龙门阵# #集成电路# #人才缺口#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