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元年”,这次或许不再“爽约”

来源:爱集微 #思必驰#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WAIC#
3.4w

年年被宣布又年年被证伪的“人工智能产业元年”,现在,可能真的到来了。

9月1日至3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2)在上海召开,已是第五年参与WAIC的集微网,在现场感受到了别样的温度,经历资本泡沫膨胀与破裂的洗礼,人工智能产业,终于站在了向大众市场扩散的起点。

如果说2018年之前的人工智能概念炒作期,局中人更多玩着学术术语云山雾罩下的击鼓传花买卖(deal),并不可避免迎来最终的零和游戏终局,那么今天的人工智能业界,则在挺过资本寒冬后,开始生成一门工商业生意(business)所应有的成熟。

图片来源:网络

踏入大众市场

在今年WAIC展会现场,从软硬件技术栈到场景应用、商业生态,都有不少亮点呈现。以瞄准人工智能领域训练、推理应用的大算力芯片为例,天数智芯、壁仞科技、燧原科技、寒武纪等本土厂商都有重量级产品亮相,包括刚刚亮相高端通用芯片顶会HOT CHIP、与英伟达等巨头同台比拼的壁仞科技BR100系列通用GPU。

图片来源:集微网摄于WAIC现场

这些架构、IP自主研发的新品,性能普遍已可对标英伟达、AMD等公司目前主力GPGPU,天数智芯等厂商产品更是已实现规模交付,已经进入研发与市场验证的良性循环。近期沸沸扬扬的美国高性能GPU对华禁售风波,很可能将进一步加速这些本土厂商发展,为其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

资深半导体产业分析师Tim Prickett Morgan就表示,美国显然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放慢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但实际上,一个有意愿和资源的国家几乎必然能开发出欧美已经实现的技术,禁运消息传出后英伟达等公司股票应声大跌,也显示出这种限制措施“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反效果。

整体而言,今年WAIC给人的印象可以用“成熟”来概括,这既是指人工智能理论、模型、架构等技术体系框架的成形,使厂商得以“各安其位”,沿着技术轨道展开循序迭代,更是指商业逻辑的成熟,如变现模式等基本议题经过近几年“坐而论道”与身体力行的充分实践,已内化为行业通识。

事实上,人工智能产业成熟度的变化也反映在最新的高德纳(Gartner)炒作曲线上,不少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业已逼近乃至跨入“觉醒”(Enlightenment)阶段,对应的则是Everett Rogers创新扩散周期中从极为细碎的早期采用者群体(early adopter),转入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市场。如同苹果手机和特斯拉汽车所展现的,大众市场、通用市场对人工智能应用的“觉醒”和流行,意味着产业发展将进入最为“甜蜜”的加速增长阶段。

谁能率先“起飞”?

细看高德纳曲线,语义搜索、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对话机器人是目前最接近大众市场普及的人工智能细分赛道,其中的对话机器人(Chatbots),还是高德纳唯一标注为“小于两年内”全面普及的技术。

图片来源:Gartner

暂且不表按场景纵向切分的自动驾驶,按技术领域划分,智能视觉(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语义识别、语音合成、Chatbots),显然是目前高德纳最看好的赛道,相关赛道厂商强弱分化也日趋明显,头部厂商正加速发展。

以智能视觉为例,云从科技是这一赛道典型代表,在计算机视觉技术上有深厚积累,其跨镜追踪(Re-ID)、人脸识别、3D人体重建等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云从科技近期还成为首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其的认可。

而智能语音领域,无论是B端客服/营销/企业信息服务等场景代替人工,还是在涉及C端的元宇宙、智能驾驶等完整方案中进行人机交互,都对对话式人工智能有巨大需求,甚至堪称“刚需”。

以国内智能语音头部企业思必驰为例,作为一家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深耕行业十余年。思必驰自主研发了全链路智能语音语言技术,着力为智能家电/汽车/消费电子等场景化智能终端和金融/物流/政务等行业领域提供“云+芯”一体化服务及多样化解决方案,加速技术的产业赋能落地。截至2021年底,思必驰已经拥有各类已授权知识产权900余件,其中已授权专利近400项,软件著作权近300项。其语音识别、声纹识别、口语对话系统等技术曾多次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国际研究机构评测中夺得冠军。2022年国际口语机器翻译评测比赛(IWSLT)中,思必驰-上海交大联合团队(AISP-SJTU)获得“英-中同声传译”(Speech-to-Text)赛道冠军。

随着产业转折点的到来,相关赛道头部厂商将会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AI商业逻辑渐趋清晰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起飞”,不少外界观察者仍然抱有深深的怀疑,一如2018年前公众对AI投融资泡沫的充耳不闻。

不可否认,AI商业落地与其愿景启示之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不过正如高德纳炒作曲线所折射的,任何新技术的渗透普及,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对于人工智能这样基础性、使能型的技术要素尤其如此,由于其基础性和普适性,使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层次、形态与价值往往将经历比单点技术更曲折的磨合过程。

历史上看,自动化、信息化的渗透普及,就同样经历了“起飞”之前漫长的商业模式与落地场景探索,历经数十年的演进,至今也未能将其初始的乌托邦化愿景化为现实,但却深刻改变了人类制造业乃至整体社会运行形态。

镜鉴历史经验,“人工智能产业元年”之说,并不意味着其技术与商业模式发展已告完美,而是指其供给侧成熟度与需求侧市场发育已能匹配,两端的合力有望推动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AI厂商在此前的“寒冬”中,打磨出来的不仅是参数以亿为单位的超大模型,也不仅是单片算力向PFLOPS迈进的超级芯片,在商业模式上,也已经沉淀出宝贵经验。

打通端到端全栈技术、提供下沉行业的完整解决方案,是AI厂商穿越周期、守望曙光的必由之路。

上文提到的云从科技与思必驰,尽管起步于不同技术领域,但却不约而同选择了向平台化的发展方向,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近期接受媒体专访时,就系统阐释了这条路径背后的商业逻辑。

姚志强认为,AI产业前期发展的主要教训,就是单点技术很容易被企业整体运营链条稀释,难以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自然也难以走向商业成功。因此AI企业除了找到解决客户价值痛点的“杀手应用”,更需要实打实地帮助客户提升效率,“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二浪需要形成人工智能和行业充分结合的闭环,而非单点技术突破。”

无独有偶,思必驰基于DUI平台,通过“云+芯”的方式持续提升其完整解决方案交付能力和落地效率。据悉,今年国家科技部宣布将依托思必驰建设“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借助长江三角洲区域资源集聚和协同创新优势,全面提升语言计算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水平、高效整合技术资源、产业链资源的先行探路。

结语

人工智能产业“起飞”背后的商业逻辑,决定了厂商竞争力的比拼将从单点技术的参数高下,更多转移向行业know-how的深浅,无论是依靠自己积累,还是依托合作生态,这样的行业方案供给能力,都需要AI企业更“接地气”。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产业,已经踏上了一个日趋清晰的“起飞点”,市场驱动而非资本驱动的新周期,在成就人工智能产业的同时,也必将深远影响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校对/萨米)

责编: 武守哲
来源:爱集微 #思必驰#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WAIC#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