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渗透率“狂飙”,车厂、Tier1、芯片公司深度卷入

来源:爱集微 #智能座舱# #人机交互# #芯片算力# #芯视野#
4.1w

(文/杜莎)AI时代来临,汽车智能化愈发势不可挡。作为智能化的重要一环,智能座舱易感、易触,且最终要成为移动的“第三空间”,因此正日益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阵地,以及中国消费者购车的关键要素。

受此驱动,未来几年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将持续“狂飙”。毕马威中国的报告指出,到2026年国内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2127亿元,渗透率也将从目前的59%提升至82%。

如今的智能座舱领域,车厂、Tier1、芯片公司正在深度卷入,进一步推高了行业热度。那么,智能座舱领域将聚焦哪些新趋势与新变化?有“业界风向标”之称的2023上海车展刚刚过去,从展示车型中的智能座舱,可以窥见业界对于智能座舱的思考及市场走向。

聚焦人机交互,车企对智能座舱的思考与畅想

智能座舱已不是新词,但外延很广,犹如全屋智能,是充满无限想象的空间,可以说,“一千个用户,就有一千个智能座舱”,每个人都能描绘出一幅极具未来感、科技感的景象:酷炫大屏、人机交互、多功能座椅、4D影院、游戏厅、智能助手……

中国超出预期的电动化进程也快速推动智能座舱落地。正如佛吉亚未来座舱中国业务负责人王佳栋对集微网所言:“我们发现,在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中,智能座舱已经是绝对的标准配置。这几年,智能座舱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举个例子今天哪怕售价5、6万车型也有一块大屏,并且提供车联网服务。中国智能座舱的渗透率每年都在不断上升,这其中也包括商用车,未来占据主流的00后商用车司机也对智能化提出了需求。”

在此次上海车展的观展期间,记者特别直观的感受是,人机交互越来越多元、丰富与智能。

首当其冲,最基本的汽车座椅的交互方式已全新升级,例如极氪X、智己LS7、魏牌蓝山等都搭载了零重力座椅,联动电动调节、按摩系统电动悬浮头枕等多项技术,可以实现不同交互场景的使用需求。

车载屏幕向来承担着人机交互的功能与体验,如今屏幕正从单独中控大屏到联动双屏,再到多屏发展,例如,车展上首秀的保时捷Caynene,以及近期上市新车魏牌蓝山等都选择了主流的三联屏设计,交互感与科技感满满。

图源:魏牌新能源

多屏也使得屏与非屏的边界变得模糊,屏幕有被无屏幕载体替代的趋势,这也将开启全新的人车交互新体验模式。2023上海车展上亮相的宝马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 i Vision Dee展示了AR影像技术体验“虚拟超现实”的无屏人车交互。

同时,智能汽车的交互设计正在结合更多场景。例如,奥迪A6 Avant e-tron概念车通过车内的智能链接和投影功能将通信范围首次扩展到车辆之外,向道路其他社会车辆提供自身周围的路面信息,提升驾驶安全。当驾驶员把奥迪A6 Avant e-tron概念车停在一面墙前充电时,可向墙面投射“XXL”级别的虚拟游戏画面和“影院级”画质的投影,获得与中控屏幕截然不同的沉浸式游戏影音体验。

本届车展上,作为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电子外后视镜更成为智能座舱交互体验的“新焦点”。去年底发布的新国标中规定,从2023年7月1日起,汽车将允许取消传统后视镜,由电子外后视镜替代。电子外后视镜,在人机交互上针对屏幕可以有更多可能性,且与传统的物理后视镜相比,其将更好地优化和处理雨雪雾等极端场景的视觉体验,此外还有集成盲区预警、障碍物提示等功能,可以为用户带来更自如的驾驶体验以及更多安全保护。

另外,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也成为本次车展讨论的“热词”。实际上,AI技术早已迈入智能座舱,包括语音识别、语音交互等。如今,随着以ChatGPT、文心一言为代表的自动生成技术(AIGC)来袭,这些技术将与智能座舱深度融合,使“情感化”、“拟人化”的座舱交互逐步走进现实。例如,作为百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岚图将首批搭载百度“文心一言”,通过Apollo-智能驾驶融合文心一言的全面能力,联合开发基于智能汽车场景的大模型人工智能交互。同时,通用汽车与微软也在合作开发基于ChatGPT的车载服务等。

整车成本控制下,供应商关注技术创新与模块化设计

智能座舱看似很难被定义,但在车企、消费者的共同需求驱使下,实际上这一领域早已成为竞争红海。对于智能座舱的系统供应商,提供软硬结合、用户体验之上的产品至关重要,但这又不能是高精尖技术的简单堆砌,特别是“成本控制”焦虑困扰着车企的当下,技术的可承担性和最终落地性尤其需要纳入考量。

在智能座舱领域,佛吉亚是全球领先的系统供应商,拥有从座舱电子、屏幕、座椅、内饰等诸多智能硬件到全舱集成的解决方案,与海拉共同组建FORVIA佛瑞亚的集团品牌后,在原有的产品线中融合更多的汽车电子,内外饰照明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车企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本次车展期间,佛瑞亚带来了“智炫座舱”的未来座舱概念。该“智炫座舱”设计时,将智能化和舒适性作为重要考量因素,设置了3种不同的应用场景:独享模式、剧院模式和团队模式,不同场景模式下,座椅和内饰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打造更加沉浸式和个性化的驾乘体验。同时,其搭载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集成了沉浸式头枕音响并且可灵活配置的旋转座椅;带有隐藏式屏幕的多功能旋转后排中控台;支持追踪眼球视线并主动调光的人机交互界面;可实现内饰交互的智能表面技术;深度和内饰融合的舱内氛围灯等。

内饰照明更让智能座舱的氛围感、沟通交互再上新台阶。海拉亚太区照明事业部内饰照明产品中心高级经理方敏表示:“我们在内饰照明领域能够基于智能座舱发展趋势提供更好的内饰照明解决方案。内饰照明除了营造舒适的氛围,也能够实现沟通的功能。”例如,当车辆前方发现障碍物或者行人,可以通过将仪表盘前面或者门板上的灯带变换成红色或者闪烁的动态效果,对驾驶者发出安全警示。

对于上文已提及的即将迎来爆发的电子外后视镜领域,佛瑞亚也蓄势待发。据了解,供应商提供的整个电子外后视镜模块,包括车外的摄像头和车内的屏幕。相比传统物理后视镜,电子外后镜的价值在于,基于一些软件算法,可以在雨雾条件下消除雨雾朦胧的状态,并在后视镜屏幕画面内标记出行人、自行车等,提升驾乘安全。

王佳栋表示,“佛吉亚是行业第一家拿到电子外后视镜欧盟认证的企业,而且我们现在已有中国客户的订单,一旦今年7月1日法规开放,就可以直接上车。作为一项颠覆汽车百年造型规律的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电子外后视镜会像电动汽车的隐性门把手一样,变成智能电动汽车的又一大标志性配置。”

车企控制整车价格的压力无疑会传导至系统供应商。王佳栋直言,这也对供应商提出更高的挑战,因此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设计方面也加入很多基于成本的思考。

例如,佛瑞亚推出了沉浸式显示技术,通过智能氛围灯和屏幕的结合,在屏幕保持有竞争力尺寸的同时,用LED灯光矩阵对显示区域扩容,并且灯光区域也可以用来动态显示人机交互的内容。沉浸式显示技术既可以帮助车企满足用户需求,同时相比采用超大显示屏又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在内饰灯光中,来自海拉的面光源技术还可以减少电动汽车的功耗,帮助车企提升续驶里程。

据方敏表示,如果是通过传统的LED光源技术,要实现大面积的发光可能需要几十颗或上百颗LED。基于海拉在车灯领域的专业知识积累而开发出了面光源技术,一个面光源只需要2颗或者四颗LED,就可以实现过去30颗普通LED的照明功能,其光学系统的设计把点换成线,线再导成面,这种复杂的光学系统能够显著减少能耗,受到新能源汽车客户的欢迎。

佛瑞亚的创新技术还包括模块化的设计。例如,内饰领域的模块设计,即围绕高度共享的内饰的基础架构,佛瑞亚可以提供不同尺寸的屏幕,以及内饰外表面供客户选择。王佳栋表示:“现在客户的车型谱系越来越广,售价可能涵盖从10多万到30-40万的车型,而且会并行开发很多车,如果采用佛瑞亚的模块化设计,首先诸多车型的开发工作就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利用模块化来并行开展。发周期会变短,成本大幅节省。其次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保留了在生命周期中去增配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我们认为不单单软件可以OTA,通过模块化设计,硬件模块也可以OTA。通过模块化设计,佛瑞亚将赋能我们的客户,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

智能座舱芯片算力提升,国产厂商崭露头角

智能座舱背后,运算也是关键。这需要把软件做好,同时更需要硬件的配合,即座舱芯片的配合。目前,智能座舱领域的创新,以及舱驾一体的融合趋势,都对芯片的需求越来越高,芯片的算力将对多维功能开发提供了必要支持。对此,王佳栋也表示,“我们很多功能要实现它的联动,其中,芯片算力至关重要”。

在智能座舱芯片领域,高通一直霸榜。其中,高通骁龙8155芯片一直是主流的选择,涵盖国内外大部分车厂,面向更复杂的应用和场景,高通也推出了新一代产品。

这两年,中国的厂商也在不断深入智能座舱领域,包括华为、地平线、芯擎科技、芯驰科技、黑芝麻智能等。而且,通过上海车展的展台走访也发现,国内外供应商基于国产座舱芯片的方案也在增加。经历了过去两年的汽车芯片供应紧缺的困境,驱使自主品牌车厂在核心芯片环节发展多供应商策略,积极推进国产供应商的测试与定点,这也成为国内厂商难得的“上车”机会。

值得提及的是,搭载两颗芯擎科技7nm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鷹一号”的领克汽车旗下全新新能源中型SUV车型领克08亮相2023上海车展。领克08采用双“龍鷹一号”解决方案,强大的CPU、GPU算力可流畅支持其行业首发的92英寸巨幅天幕HUD,分辨率达2K,实景导航覆盖三车道,并且支持手机跨端观影打游戏,进一步提供沉浸式座舱体验。

另外,国际系统供应商伟世通搭载芯擎“龍鷹一号”的SmartCore™座舱域控制器也亮相本届车展,这也是伟世通首次采用“中国芯”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可以支持多达7个显示屏的丰富酷炫车机应用,提供硬隔离无虚拟化的解决方案,并保证车机系统功能安全。同时,板载预留的接口支持芯擎的创新SE-LINK极连方案,使双“龍鷹一号”方案具备200KDMIPS、1800GFLOPS、16 TOPS的算力和性能,可支持多个高清4K屏和大型3D游戏,进一步提供沉浸式座舱体验,并提供包括APA辅助泊车、RPA远程泊车等全场景泊车在内的L0-L2辅助驾驶功能,显著提升智驾时代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车展期间,芯驰科技也带来升级后的座舱处理器X9SP。该处理器在性能上,以及3D与交互体验上均有升级,且国内领先的供应商德赛西威是X9SP的首发客户。需要强调的是,专门针对AI场景,X9SP处理器中的NPU性能提升了20倍。对此,芯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仇雨菁对集微网表示,“基于现在的智能座舱平台,我们软硬件可以做到完全兼容的情况下,为用户实现性能的升级,尤其是NPU这一块的升级,AI、ChatGPT近期特别火,以后智能座舱里对于AI的应用远远不只是现在的一些应用,这也是为未来AI的应用做了一个考虑。”

图源:黑芝麻智能

黑芝麻智能也在车展期间介绍了其在今年4月初发布的武当系列首款芯片C1200,该款芯片是能够支持跨域融合的计算芯片。C1200采用7nm制程工艺,主要瞄准海量的L2+级别融合计算应用,能够覆盖座舱、智驾等智能汽车内部多个不同域的需求,可以为客户带来高性价比,实现单芯片支持跨域计算多种场景。

黑芝麻智能C1200能够灵活支持行业现在和未来的各种架构组合,单颗芯片满足包括CMS(电子后视镜)系统、行泊一体、整车计算、信息娱乐系统、智能大灯、舱内感知系统等跨域计算场景,能为客户带来高价值和极具成本等优势。

写在最后

车企需求的繁荣,当然加速了智能座舱领域的进步和渗透,且目前该领域已经十分卷,但本质而言,智能座舱不能为了卷而卷,为了求新求变而堆砌硬件与功能,最终要从有价值的用户体验和落地性角度出发,否则会冠上“伪需求”与“车厂噱头”之名。

目前看来,智能座舱这一创新领域,尚处于发展初期,迈向“第三空间”,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需要抓住用户底层需求和交互体验,主动洞察和理解,从而构建智能的移动交互和体验空间。

责编: 张轶群
来源:爱集微 #智能座舱# #人机交互# #芯片算力# #芯视野#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