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顶格加征关税或成反向助攻,中国新能源车企加速海外建厂进程

来源:爱集微 #汽车关税# #贸易壁垒#
1.6w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筹划一年之久的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事项初裁结果出炉,拟对比亚迪、吉利、上汽3家被抽查中国车企分别征收17.4%、20%、38.1%的额外关税,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10%~25%加税范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事实上,不止是欧盟,此前已有美国、土耳其、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对来自中国汽车加征关税,接下来,英国等国也可能效仿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这意味着,随着中国汽车工业持续发展壮大,单纯的汽车出海之路变得愈发艰难,那么,未来中国车企将如何“走出去”?

上汽集团被顶格处罚

中国汽车出口于2021年开始提速,2021年-2023年分别出口218.7万辆、339.8万辆、522.3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01.57%、55.37%、53.71%,其中新能源汽车分别出口31万辆、67.7万辆、120.3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42.86%、118.39%、77.7%,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并于2023年成长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伴随中国汽车出口提速,面临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欧委会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即为其中之一,该事件始于2023年6月,最早由法国发起,欧委会于当年10月4日正式启动,并于今年初精准“抽查”比亚迪、吉利、上汽3家中国车企。

根据全球汽车行业信息资讯机构JATO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汽车销量中,上汽集团旗下名爵最高,达23.18万辆;奇瑞贴牌DR(总部位于意大利)以3.41万辆居第二;吉利旗下领克品牌第三,为2.21万辆;比亚迪第四,为1.57万辆,其余中国车企的销量不足万辆,蔚来、小鹏更是仅有2000余辆。从销量数据看,欧委会的此次“抽查”极具针对性。

根据企业反馈,欧委会在实际取证过程中,反补贴调查超出了正常取证范畴,受到了市场质疑,如上汽披露的信息显示,其已依据WTO和EU规则,提供了所有与反补贴调查相关的必要信息,但欧盟还要求上汽提供电池配方等商业敏感信息,被上汽以超出调查范畴为由拒绝披露。

这或是上汽集团被认为是“不配合调查车企”的原因之一,被欧委会拟以最高38.1%的惩罚性税率加征关税,加上现行的10%关税,未来上汽名爵出口欧洲的汽车将被加征48.1%的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中国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出口企业,但欧委会却给予其“可能适用单独税率”的区别对待。

供应链分析认为,欧盟此次主要针对中国的纯电动乘用车,与美国、土耳其相比,加税幅度相对温和。

即便如此,对欧委会的加征关税行为,中国商务部、外交部等相关政府部门,中国机电商会、中汽协等机构,上汽集团、上汽名爵、蔚来、吉利、奔驰、宝马、大众等车企均表达了反对意见,其中,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于12日表示,欧方罔顾事实和世贸组织规则,中国产业界对此深感失望、坚决反对。欧盟中国商会认为,欧方对华电动汽车调查政治操弄迹象明显。

中国车企如何应对?

供应链分析称,欧盟此次罔顾事实一意孤行的原因较多,核心因素仍是中国汽车技术的提升以及供应链优势,带动了中国电动汽车的极强竞争力,让欧盟部分国家产生了担忧,此次坚持加征“反补贴税”目的在于贸易保护相对脆弱的电动汽车产业。

根据以往欧盟反补贴调查经验,此次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一旦正式落地(将于7月4日生效),将会持续5-10年,不利于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欧盟国家,但让当地车企获得追赶窗口期。

中国方面,随着中国车企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提升,降本手段的不断优化,中国汽车产业对“走出去”战略的信心持续增强;又因中欧汽车产业链彼此交叉,中国的反制措施也会偏向有利于双方的长远发展。鉴于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方面对欧盟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会相对温和。

事实上,近年来中欧汽车产业链的合作一直在不断增强,如大众入股国轩高科,大众与小鹏汽车合作开发新车型,宝马与宁德时代共同研发动力电池,奔驰与多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合作,斯特兰蒂斯与零跑汽车联手,雷诺与吉利合资设厂,上汽电动技术反向输出奥迪等。

分析还认为,中国凭借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成本优势,短期内,即便加征关税,从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仍较在当地设厂造车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

不过单纯出口并非中国车企的长远之计,中国车企要真正国际化,本地化生产是必由之路,这也是目前中国新能源车企加速在东南亚、中亚、南美、欧洲等地区投建汽车制造基地的重要原因,本土供应链也受益出海。

提速欧洲投资建厂进程

欧盟加征关税政策,短期对尚未在欧盟拥有造车工厂的中国车企影响较大,被“抽查”的3家车企中,比亚迪欧洲首家乘用车工厂位于匈牙利,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目前谋求于2025年之前在欧洲投建第二工厂。根据2023年年报,另一家公司上汽集团目前在欧洲尚未拥有工厂,不过已于2023年重启了欧洲工厂的选址工作,计划通过名爵将新能源汽车技术引入欧洲。

吉利集团在欧洲的整车制造厂中,旗下沃尔沃在瑞典、比利时、荷兰3个欧盟国家均设有工厂,旗下路特斯、英伦电动汽车均在英国拥有制造基地,吉利汽车另在白俄罗斯拥有一座汽车制造厂。

其他中国车企也在加速欧盟设厂计划,其中,奇瑞计划4亿欧元与西班牙当地公司Ebro-EV Motors在巴塞罗那成立合资企业,并使用日产前工厂用于生产新型电动汽车,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投产,到2029年年产量达到15万辆。

Stellantis在获得零跑汽车约20%股权后,双方于今年5月成立合资公司零跑国际,欧盟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规出台后,Stellantis证实零跑汽车部分生产将转至欧洲,这也被认为是中国车企反向合资进军海外市场的有效模式之一。

另一家中国车企东风集团曾被传出与意大利政府洽谈投资设厂事宜;江淮汽车也被传出有意在保加利亚建立汽车组装厂;加速对包括欧盟在内的海外市场布局的中国车企还有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造车新势力同样提出了欧洲设厂目标,如蔚来汽车,计划在欧洲年销量达10万辆时,将考虑建厂。

供应链分析认为,通过当地设厂,是中国车企未来应对各类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不仅能更好辐射周边市场,还能避免贸易限制,而欧盟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配套,为本地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欧盟新规将加快中国车企在当地设厂的进程。

(校对/邓秋贤)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汽车关税# #贸易壁垒#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