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业绩超预期,小米汽车业务强势开局

来源:爱集微 #小米汽车# #小米SU7# #极越#
5.9w

8月21日,小米发布二季度业绩,相比于创纪录的889亿元的单季营收,首次出现在财报中的汽车业务相关数据引发更多关注。

在博眼球的炒作思维以及行业内卷心态之下,“18亿亏损”,“买一台亏6万”等一些并不理性的分析言论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口水之争。但客观而言,超过2.7万辆汽车的售卖、15.4%的毛利率、收窄的净利润……小米卖车的首个季度,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答卷,小米汽车业务强势开局。

如何看待18亿亏损?

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发布,售价区间为21.59万元—29.99万元,成为行业Q2市场最受关注的车型之一。

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收入64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62亿元。单季度累计交付小米SU7系列新车27307辆,ASP为22.86万元。截至6月,小米汽车门店数量87家覆盖30+城市,截至目前门店数量超过100家,小米计划年底开设超过220家门店,覆盖全国59个城市。

财务指标中,最受关注的是18亿元的净亏损和15.4%的毛利率,尽管财报会上,各大机构的分析师对于这一成绩均给予了肯定。但网络上却引发了很大争议,有网友用亏损、销量和售价做计算,得出了“买一台亏6万”的结论。极越公司公关负责人徐继业更是在朋友圈“开炮”,称小米亏钱卖车是“倾销”。

实际上,汽车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特别对于首款车型首销季度而言,一方面,受到交付、产能等的影响,目前处于起步期的小米汽车业务整体规模较小。另一方面也包括前期平台研发、销售网络搭建、生产运营成本等因素,所以前期车摊成本会非常高,投入期的成本消化尚需时间,因此亏钱并不奇怪,而用短期当季销量和营收计算单车均价,并不客观公正,而作为友商人士也参与其中引导错误解读则显得极度不专业。

能够尽快摊平成本,实现转亏为盈,取决于销量提升的速度。这也是为什么小米在SU7开售后,一直在强调质量和交付的原因。在3月首销定下年交付10万台目标之后,7月小米将交付目标提高至12万台,这也体现出市场对于小米SU7的追逐热度。

当然,这也很有挑战,特斯拉花了17年才实现盈利,理想首款车型2019年上市,2023年在交付新车近40万辆的情况下,才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小鹏、蔚来、极氪等年报显示仍处于亏损中。

小米认为,净亏损收窄到18亿,充分体现了小米汽车强大的产品竞争力,成本的控制能力以及强大的交付能力。对未来小米汽车在新订单的锁定,新订单的交付以及毛利率的持续提升,依然非常有信心。

15%毛利率意味什么?

小米汽车Q2数据中,另一个关注的焦点是15.4%的毛利率。

但从同期其他上市国内车企财报数据看,小米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处于中上水平(蔚来9.2%、小鹏6.4%、理想19.3%,极氪14.2%、比亚迪28.1%)。同海外厂商相比,高于特斯拉(14.6%)但低于丰田、本田等车企。

自2017年以来,汽车行业利润率呈现逐年下行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2017—2023年汽车行业当期利润率分别为7.8%、7.3%、6.3%、6.2%、6.1%、5.7%、5.0%。2024年1-6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为5.0%。

在财报电话会上,小米方面表示,Q2取得的较好的毛利率成绩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供应商的支持,基于对小米汽车未来前景的看好,虽然小米SU7是首款车型,早期规模有限,但仍从供应商处获得了非常好的客户定位和商务条件。

通俗理解,就是供应商看好小米汽车的未来销量,提前在零部件、材料等供应方面给出了更优惠的价格。

二是坚持爆品策略。小米SU7将一款车的量做到最大化,超越同行几款车的规模,而非采用车海战术,从而避免了规模不经济。

据小米方面介绍,小米SU7在7月份销量超过1.3万台,在懂车帝7月份20万纯电轿车销量排行中,小米SU7位列第一。

三是小米多年来在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的深耕,包括在供应链、产线运营管理等方面积累的能力复用到汽车行业,体现出更多管理层面的红利。

Q2的数据指标为小米汽车业务下半年的发展注入更多信心,也带给外界更多期待。

小米方面判断,随着后续交付的持续推进,产能的提升以及一些成本优化的手段,后续的毛利率水平进一步向好,将成为确定性的趋势。

首先,目前Q2季度的2.7万台,即4月份的锁单量。在首批订单中,小米附送了很多权益,在后续订单中,这部分可以进行一定成本的节省。

同时,小米Q2汽车业务64亿营收中,包括2亿的其他相关业务收入,比如周边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等。未来随着产品布局的丰富,用户的增多,基于小米汽车使用将产生更多新的需求,小米也会逐步推出一些基于用户运营的相关服务,也会带来额外的收入并提升利润率。

第二,上市初期,小米汽车的BOM价格较高。但从目前交付情况看,7月交付超过1万台、8月也将延续这一势头,向年交付12万台的目标挺进,未来几个季度BOM成本也有进一步下探的空间。

第三,小米目前首要的事情是抓质量和交付,目前小米SU7在市场中形成了较好的口碑,工厂交付的周期在缩短,基于不断扩大的规模,生产制造和运营方面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成本有望进一步下探,改善提高利润率水平。

责编: 陈炳欣
来源:爱集微 #小米汽车# #小米SU7# #极越#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