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BM美国裁员规模超预期 工作岗位将转移到印度
2.台积电美国厂技术落后中国台湾厂五年
3.分析师:英伟达游戏GPU未来或采用Intel 18A工艺
4.SKC:美国乔治亚州厂玻璃基板量产线已试运行
5.OpenAI暂时限制ChatGPT图片生成功能
6.均胜电子2024年营收约55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1.33%
1.IBM美国裁员规模超预期 工作岗位将转移到印度
近期市场消息传出IBM正在美国多个地点裁减数千个工作岗位,据最新报道,现任和前任IBM员工证实了美国裁员的规模比报道的要大,而且工作岗位将转移到印度。
另外,IBM自己的职业网站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2024年1月7日,IBM在印度仅列出了173个空缺职位,2024年11月23日,印度共有2946 个职位空缺,近日IBM在印度列出了3866 个职位空缺。而这三个时期IBM在美国列出的就业岗位分别为192个、376个和333个。
一位即将离职的现任IBM员工表示,在被要求将“我所知道的一切”传授给印度新雇佣的员工后,公司给予的回报是资源行动,或者说RA(IBM对裁员的委婉说法)。收到 RA 通知后,员工通常会有一段固定的时间申请IBM其他部门的空缺职位。但美国有空缺职位并不意味着IBM会努力填补这些职位。
“据传2024 年第四季度,公司裁员人数达数千人,但印度却创造了一千多个职位空缺,”一位前IBM员工称,“这种偏袒是明目张胆的,许多被解雇的人都拥有丰富的云计算经验,但最后只能由几乎没有经验的人来填补。最令人担忧的是,QA (质量保证])完全外包给印度。这导致问题几乎每天都在升级,因为他们试图用只培训了六个月的新员工来取代经验丰富的质量工程师,其中一些工程师拥有十多年的专业知识。其后果是可以预见的——质量和效率大幅下降。”
另外,有消息称,IBM对印度员工的关注不仅限于招聘,IBM某些项目要求将来自印度的团队成员纳入其中,无论他们是否有兴趣参与该项目。
IBM 在其2024年年度报告中指出,截至今年年底,公司内部或全资子公司共有270300名员工,部分控股子公司共有8900名员工,另有14200名临时工。该公司首席财务官James Kavanaugh 今年1月表示,IBM预计2025年的“劳动力再平衡”将“与前几年基本一致”。
2.台积电美国厂技术落后中国台湾厂五年
据报道,台积电在美国的晶圆厂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不会为苹果生产最先进的A系列与M系列芯片,尚未破土动工的台积电美国第三座厂在技术进度上落后中国台湾地区至少五年。
报道称,台积电首个海外尖端工厂已在美国于去年底投产,现场约有3000名员工。这家芯片巨头现在正忙于在亚利桑那州的第二家更先进的工厂安装洁净室设施,该工厂将于明年开始试生产。而据了解,台积电第三家亚利桑那工厂的建设计划于今年开始。
台积电表示,仍计划在2028年之前在亚利桑那州的第二家工厂开始生产3nm芯片,并在2030年之前在第三家工厂生产2nm及更尖端的芯片,如果时间表准确,这表明台积电美国厂和中国台湾厂先进制程技术将存在大约五年的差距。
外资报告指出,2026年推出苹果iPhone 18 系列将搭载A20处理器,并开始导入台积电2nm制程,目前苹果已经包下台积电的首批产能。
目前台积电的亚利桑那厂采用N4制程生产A16芯片,还可能正在为Apple Watch Series 9制造S9 SiP 。
3.分析师:英伟达游戏GPU未来或采用Intel 18A工艺
英伟达正在考虑使用Intel Foundry(英特尔代工)的制造服务来生产面向游戏玩家的GPU芯片。UBS分析师Timothy Arcuri表示,如果英特尔获得来自英伟达的订单,这对Intel Foundry来说将是一个重大胜利,甚至可能是一个转折点。
据分析师称,博通和英伟达这两大AI芯片巨头正在考虑使用英特尔的Intel 18A(1.8纳nm)工艺技术生产其产品。然而,Timothy Arcuri认为,英伟达比博通更有可能选择英特尔作为其第二供应商。AMD也对该制造工艺表现出兴趣,但其在此节点上的进展尚不清楚。
Timothy Arcuri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英特尔正在努力敲定英伟达或博通使用其代工服务。”
除了Intel 18A,英特尔还在准备其性能增强的Intel 18A-P制造技术,该技术承诺在相同功耗下提升性能,或在相同性能下降低功耗。分析师认为,这一生产节点可能更能吸引那些希望性能最大化同时功耗最小化的外部客户。
(图片来源:英特尔)
虽然普通的Intel 18A制造技术对英特尔来说可能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英特尔需要尽快推出其下一代Panther Lake处理器用于客户端PC和Xeon 7 'Clearwater Forest' CPU用于数据中心,但无晶圆厂芯片设计公司可能会选择性能增强版的工艺,就像他们选择台积电一样。这样做可以获得更高的性能或更低的功耗,并且拥有更成熟的制造技术,这种技术性能波动更小、缺陷密度更低,并且有可能实现更高的良品率。
Timothy Arcuri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英特尔的新任CEO陈立武将在近期强调重视公司的芯片设计和代工能力,这与前CEO帕特·基辛格和临时联席CEO的做法一致。
陈立武将于3月31日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Intel Vision活动上发表其作为CEO的首次公开演讲。此次活动主要面向分析师和投资者。
4.SKC:美国乔治亚州厂玻璃基板量产线已试运行
SKC总裁Park Won-cheol于3月26日表示,公司将通过在年内获得多家客户的认证,在备受关注的下一代半导体基板——玻璃基板业务中取得显著成果。
Park Won-cheol表示:“位于美国乔治亚州的世界首个玻璃基板量产线——第一工厂目前正在试运行,目标是及时实现量产。”他解释道:“我们已经锁定多个全球顶级客户,涉及高性能计算(HPC)、人工智能(AI)服务器和高频无线通信业务,并与价值链中的各公司进行讨论。”
关于受二次电池等前端行业影响的铜箔业务,Park Won-cheol表示:“基于去年与多家客户签订的中长期销售合同,预计今年将实现稳定的销售复苏。”
Park Won-cheol表示:“我们已经完成以二次电池、半导体和环保倡议为三大支柱的重组第一阶段。”他补充道:“在推进新玻璃基板业务的同时,我们通过收购半导体测试解决方案领域的全球公司ISC,加强了半导体组合。”他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推进薄膜和聚氨酯等低增长非核心业务的清算,加强基础,确保了财务稳健性。我们将专注于提升业务竞争力,以满足股东期望。”
5.OpenAI暂时限制ChatGPT图片生成功能
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周四(27日)表示,本周稍早推出图片渲染新功能后,由于用户用量激增,导致ChatGPT服务器超载运作,并出现宕机。
Altman推文指出,看到人们喜欢在聊天中使用生成图片功能很有趣。但由于GPU已超负荷,OpenAI将对ChatGPT图片生成功能引入速率限制,以提高效率。
OpenAI暂时限制ChatGPT图片生成功能,但仅靠这项措施不足以缓解OpenAI基础设施的压力。
Altman表示免费用户“很快”每天就能生成最多三张图片。
ChatGPT周二首次推出原生图片生成功能,供用户制作图表、信息图表、徽标、商业名片和库存照片等各种内容。还能使用图片作为艺术创作的起点,例如宠物的自定义绘画或编辑专业头像。
新功能利用其GPT-4o模型来改进新影像生成工具,最终的创作往往比以前更加逼真,而且新模型在克服文本渲染等过去的障碍方面也取得了进展。(来源: 钜亨网)
6.均胜电子2024年营收约55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1.33%
3月28日,均胜电子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称,该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559亿元,整体毛利率较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至16.2%,经营性净现金流亦增长至约46亿元,继续维持较高水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约为12.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8%,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因报告期内的重组及人员优化产生一次性重组整合费用,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约为9.6亿元,同比下降11.33%。特别是汽车安全业务业绩改善明显,过去几年围绕盈利提升开展的多项举措逐步见效,加之充沛订单的支撑,公司对持续提升汽车安全业务业绩的信心更加坚定。
在新项目获取上,2024年公司新获定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订单金额约839亿元,规模再创新高,其中汽车安全业务约为574亿元,汽车电子业务约为265亿元。在汽车安全业务上,新订单全生命周期金额拓展超目标完成,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市场地位持续增强。汽车电子业务则是在新兴业务布局上持续取得定点突破,其中不乏众多中国自主品牌的出海项目。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对香山股份的控股,进一步强化公司与香山股份在汽车零部件业务方面的战略协同效应,加快推进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智能座舱等领域的整体战略布局,不断丰富智能电动汽车产品矩阵。同时,公司启动了香港上市计划并已递交上市申请,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香港上市项目将有助于公司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满足国际投资人投资公司的需求,并实现“国际业务+国际资本”的战略布局,更好地推进公司的国际化业务。
均胜电子同时表示,展望未来,当前汽车产业已经来到了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汽车已从单一出行载具变为移动智能空间,同时由于智能汽车在技术、工艺、产业链以及功能目的等方面与具身智能机器人都有较高的同源性,不少汽车企业及零部件公司已纷纷入局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加速全球机器人产业迈入“具身智能”时代。基于上述行业发展情况,公司将秉持“再创业,创新前行”的精神,通过组织创新和战略延伸,定位为“汽车+机器人Tier1”,向包括全球车企在内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公司提供软硬件及解决方案,将自身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高端制造能力,加速拓展至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开启再创业的征程,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