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蒋尚义到梁孟松,从中芯国际到福建晋华、上海兆芯,从存储器、芯片到半导体晶圆封装、测试,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随处可见台湾的元素。
台积电作为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骄傲,硬是在美、欧、日、韩的夹缝中,闯出了一片自主的天地。
归结起来,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成功因素有很多。
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中国台湾整个产业界对美、欧、日、韩等半导体领先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非常尊重。只有尊重,才会想尽办法去学习、去超越。
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界历来的这种重视开展专利分析预警和布局的传统,不仅仅是因为美国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根据地”,更因为美国在全球率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半导体产业技术规则,还带头建立了全球半导体知识产权游戏规则。
凭借美国强大的司法体系,对侵犯知识产权往往给出惩罚性赔偿,使得所有后来者都不得不重视知识产权。
因此这种共识在台湾很容易达成:如果要崛起,就必须在知识产权上直面这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此前的日本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经验,都证实了这一观点。
正是在知识产权这条路上,折射出了两岸当前在半导体产业的真实差距。
2021年1月12日,美国专利服务机构IFI Claims公布了2020年美国专利授权量的TOP 50。随之公布的还有TOP 1000的全球入围企业和机构。对比入围的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企业,你会发现,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突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1 大陆半导体因何而“弱”?
先来看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入围企业情况。共有39家大陆企业/高校(注:同一子母公司去重后)和2家香港企业进入榜单。
数据来源:IFI Claims;制作:企业专利观察
从入围榜单的大陆企业和名次,可以看出以中国在逐步突破西方技术壁垒的行业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信行业。这是中国率先突破西方技术垄断的产业,从3G追赶到5G引领,华为和中兴也是率先出海的企业,美国专利一直是这些企业战略性部署的重点。
第二梯队,是以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惠科为代表的显示面板行业。这是中国已经逐步突破,并与三星、LG等显示巨头开始并跑的产业。虽然整个显示版面的生产制造都在东亚,但是包括三星和LG的显示巨头,都将美国作为最重要的专利布局国家,使得国内显示面板企业也不得不遵循市场竞争的“国际惯例”。
第三梯队,是以腾讯、OPPO、小米、百度、大疆、宁德时代、上海联影、歌尔、比亚迪等一批互联网、手机、消费电子、医疗和汽车等行业成长起来的国际化公司,大部分都是为了国际化业务而开展的美国专利布局。尤其是手机企业,获得美国专利则更希望是获得与国外巨头谈判中更好的专利筹码。
第四梯队,才是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福建晋华、上海兆芯为代表的纯半导体行业。这类企业出现时间不长,专利数量有限,但却是大陆半导体行业要实现突破所必不可少的“牵头人”。从长江存储一年增长了840%的授权量,就能够看到这些企业对于在美国获得足够的“专利武器”有多么迫切,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
02 台湾地区为何能呈现“群狼”态势?
与半导体行业在美专利实力只能位列大陆第四梯队不同,台湾半导体产业在美的状态几乎呈现了一种“群狼”态势。
在TOP 1000中,台湾入选企业25家,几乎清一色的全是半导体产业链的企业,从晶圆设计、封测、设备和制造,到后端的电脑、手机,到零组件和模组,可以说,入选企业基本涵盖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精英力量。
数据来源:IFI Claims;制作:企业专利观察
台湾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在美国持续布局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正是持续不断在半导体技术上开展创新和专利布局,才使得台湾在半导体的人才、管理、技术上逐步磨合,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而这些丰富的经验,或者说是Know-how是大陆在短时间内如法快速自主形成的。
大陆自2008年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专利申请量连年增长,目前仅一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就超过130万件,是美、欧、日、韩这些国家之和还要多。但是在关键的“卡脖子”技术上,大陆企业2020年在美授权的半导体专利之和即使全加起来,充其量也就和台湾相近。连台湾还没赶上,我们的半导体产业怎么去赶上日本和美国。
03 台湾地区凭一己之力做到了大陆各省之和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GDP数值,中国首次超过100万亿,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拿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GDP的领头羊广东和半导体产业的领头羊上海做个对比。
台湾省以全国第九的GDP排名(2019年数据),在美国专利授权量要高于广东、上海和北京。甚至2019-2020年一年的新增授权量,台湾省(747项)就要比所有大陆省份加起来都要多。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IFI Claims;制作:企业专利观察
广东GDP可谓富可敌国,全球按国家排名可以排在约13位,2020年甚至有可能超过韩国。
一直以来,广东的国际专利申请PCT数量一直稳居国内第一,孕育了一批华为、中兴、腾讯、OPPO、TCL、大疆等一批走向国际的企业。
但是在半导体产业上,台湾用不到广东2/5的GDP,却产出了比广东至少多一倍的半导体专利。这个差距是很惊人的。
不仅是广东,放眼到中国半导体行业最集中、最发达的上海或长三角,这些地区2020年一年的半导体美国专利,加起来也不到台湾的五分之一。
这说明什么?
至少说明在人才、研发投入、专利竞争意识和重视度上,台湾半导体产业都要远远领先大陆好几个“身位”。
04 美国专利为什么是“上甘岭”?
那来看看为什么要在美国布局专利。
第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规则是由美国人制定的,如摩尔定律。半导体产业又是美国得以“统治”世界的“根技术”,所有参与到半导体行业游戏中的后来者,必须要依靠真正的创新实力来获得地位认证,而专利申请和布局就是相对公平的一种方式。
第二,目前很多企业,即使在美国没有业务,也会花费不菲地去美国进行专利布局,像华为最明显,目的就是希望借助美国专利获得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更直白一些,就是通过美国专利获得竞争谈判的筹码。
这也是为何日本企业最近十年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即使很多大企业经济状况不好,也要继续保持在美国专利授权榜TOP 50中占据多数的原因。背后逻辑同样是希望通过美国专利影响力来掌控行业的话语权。
台湾产业界很早就对此达成了共识。尤其在高科技行业,拿下美国专利已经成为必选项。
2009年,台湾触控技术龙头义隆公司在美国起诉苹果公司侵犯多点触控技术,苹果公司随即就提起了专利无效,并进行反诉,但还是在2012年与台湾义隆签署了和解协议,最终苹果公司支付和解费500万美元,双方建立专利共享合作关系。
十多年前的台湾企业专利就能将苹果"斩落马下"。
台湾业界类似的情况很多,像光学镜头龙头大立光学的专利,大陆的舜宇、欧菲光、瑞声恐怕每天都会感觉“芒刺在背”。
那为何大陆企业的专利数量和台湾相比差距又这么大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意识的差异和成本的考量。
美国高昂的专利申请和维护成本,直接吓退了一些本身规模就不大的半导体企业。除了像华为、腾讯这种不差钱或者说是敢于前期投入,把专利前瞻性布局作为获取行业领先度的企业还是太少了。大部分企业在决定是否申请海外专利都要好好思考一下现实作用和意义,这无形中就阻挡了很大一批人去海外布局。
相比之下,台湾企业则把去美国进行专利申请当作头等要务,即使不在台湾地区或是大陆申请专利,也要将美国专利拿下来。
一个是“砸锅卖铁”也要搞;一个是连中国专利都不多,更何况去美国申请了,去美国不仅成本高而且见效慢。正是在这种“意识+成本”的双重顾虑叠加下,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知识产权国际化道路与日韩、台湾地区相比,差距巨大。
日本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的成功经验表明:“有了美国专利未必做得成,但是没有美国专利,恐怕很难做成!”
美国专利更像是半导体行业的“上甘岭”。
05 “授人与鱼”?中国专利政策走到了“十字路口”
如何解决美国专利费用高企对中国申请人造成的障碍?
中国现行的做法是直接用财政补贴,从而实现海外专利,尤其是美国专利的增长。
但是这一政策近来也受到了美国政府当局的关注。
近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发布了专门针对中国专利和商标申请量大幅增长的原因调查报告。
结果显示,政府补贴、直接干预、恶意抢注等成为主要因素。
中国企业在美国高速增长的商标申请,已经对美国审查系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报告将其归结为中国政府的激励或指标要求。
虽然中国在美国的专利申请还不足以达到冲击USPTO专利审查系统的程度,但是报告中也注意到了,由于中国各级政府对海外专利,尤其是美国专利的资助政策,使得中国申请人将更多把专利分拆,并在美国申请,以获得更多数量的美国专利。
报告的核心思想没有离开对中国专利质量的诋毁,认为中国这些依靠政策出现的专利还都是低质量专利。
中国现行的专利资助政策走到了“十字路口”。
“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专利”最终还是要到市场竞争环境中去验证价值的。尤其是对半导体产业,低价值专利即使在美国获得专利授权,在真正的企业“搏杀”中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中国未来的政策可能要由“喂激素”式的辅导,转变为着眼于为企业优化环境,引导企业“发自内心”式的主动去布局海外(美国)专利。
否则,在美国政府不断对中国政策的质疑中,最受伤害的反而是像华为这种完全没有靠政府资助,凭一己之力做到美国专利榜单前十名的中国企业。
如何为中国的半导体企业搭建创新和专利保护的环境?做好三点“授渔”,要比直接“授鱼”更重要。
一是提高专利意识。中国半导体产业除了少数巨头外,现阶段以中小企业居多,从这些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可以看出,专利保护意识普遍有待加强。这与美国七十年前半导体产业大发展时期,“车库创业”者们普遍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有很大差距。美国正是通过立法不断保护创新,才能一直引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直至制定全球的产业规则。因此提高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整体专利意识,比直接资助更显重要。
二是提供专业服务。半导体企业如果有意识去做专利布局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做布局,怎么运用专利去协助企业做好研发、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其中有很多待解的问题,例如美国和日本半导体产业都发展了六七十年,韩国和台湾也发展了三四十年,积累了大量的专利信息,对中国企业而言,突破口在哪里?哪些专利情报是有用的,哪些是可以帮助国内企业减少弯路的?这些工作如果单靠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部门往往难以完成,因此需要更懂半导体产业的专业服务机构来操盘,但是国内真正能担纲起这个重任的服务机构寥寥无几,能够达到从中美竞争角度去提供高价值服务的机构更是凤毛麟角。
三是提升代理质量。意识有了,服务到位了,到打造“专利武器”环节,才会发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专利代理队人队伍才是“短板中的短板”。做一件好的“专利武器”,不需要对技术的深入了解,更需要对竞争对手国家法律体系的“胸有成竹”,这种经历如果不在半导体产业浸淫几十年是很难历练出来的。国外为行业巨头打造“杀手专利武器”的往往都是几十年专注于半导体行业的专利律师和代理人,反观国内,这样的人才屈指可数。没有好的武器,我们怎么和对手竞争?
06 结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突破必将实现,也一定会实现。
但这将会是一个漫长崎岖的过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成功需要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各司其职,研发做好研发的事,专利做好专利的事,市场做好市场的事,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半导体产业。
无论对半导体产业,还是知识产权行业,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校对/范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