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智驾】解锁电动汽车重要一环:功率半导体是最大增量;Alphabet旗下Waymo宣布停止出售激光雷达传感器

来源:爱集微 #芯智驾#
4.3w

1.【芯智驾】解锁电动汽车重要一环:功率半导体是最大增量

2.Alphabet旗下Waymo宣布停止出售激光雷达传感器

3.总投资8000万元,行易道车载毫米波雷达项目在江苏盐城开工

4.降低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依赖,印度将推出巨额PLI计划

5.北汽蓝谷上半年亏损18.13亿元 下半年将与华为积极推进N61HBT车型项目

6.车载/智能家居等市场需求增加,超声电子H1营收同比增长39%

7.汽车技术服务业务量稳定提升,中国汽研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2%


1.【芯智驾】解锁电动汽车重要一环:功率半导体是最大增量

编者按:芯智驾──集萃产学研企名家观点,全面剖析AI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在汽车“大变形”时代的机会与挑战!

集微网报道,“高热”不断的下游需求逐渐传导至上游,汽车功率半导体产业链整合并购现加速信号。

8月5日,鸿海正式宣布,以25.2亿新台币(约5.87亿人民币),收购旺宏电子位于中国台湾新竹的六英寸晶圆厂。鸿海董事长刘扬伟指出,将主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将在该厂制造生产电动汽车用的碳化硅(SiC)功率器件,目标2024年月产能到1万5千片。

无独有偶。闻泰科技8月15日则发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完成了对英国芯片制造商NWF(Newport Wafer Fab)母公司NEPTUNE 6 LIMITED的收购,闻泰也因此间接持有标的公司100%权益。NWF是英国为数不多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之一,主要生产用于汽车的功率半导体芯片。

同创伟业副总裁陈凯对集微网指出,功率器件是一个基础器件,然后随着下游应用的进一步爆发,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对功率器件的使用量大增,从长远看,无论是下游应用还是零部件以及上游芯片,想要跨界进来是个趋势,而功率半导体天然适合垂直整合。

接下去瞄向汽车赛道的功率半导体产业链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汽车工业和电子产业链在这一场产业大变局中是否将进一步整合?新一轮的产业链重塑占位赛已经悄然拉开。

功率半导体是最大增量 

    英飞凌科技大中华区汽车电子事业部市场负责人秦继峰曾在公开场合提到,传统动力车里的半导体价值平均为350美元,功率半导体占20%左右,约70美元。但随着电气化的发展,纯电动车里的半导体价值增加了一倍,达到700美元,其中近一半都是功率半导体。

这些下游应用需求的增长开始倒逼上游产业链的扩张并购,垂直整合的速度也在加快。

陈凯指出,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国内与国外的差距相对没有那么大,国内产业链有望切入产业价值链更高的部分。且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通过并购方式还是直接投资进行布局,都不失为有效的手段。

比如,闻泰科技此次通过旗下安世半导体完成收购英国8英寸晶圆厂NWF,就将为其瞄向汽车赛道的半导体业务再下一城。据IHS统计,NWF2020年收入中92%来自于功率器件,8%来自于模拟芯片。NWF拥有丰富的客户服务经验,客户包括英飞凌,安世半导体及拟上市公司江苏宏微等。

信达证券在一份研报中对此分析指出,当前全球8英寸产能依旧紧缺,下游汽车、AIOT需求不断高涨,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而NWF的注入将有效提升安世在车规级IGBT、MOSFET、Analog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产品领域的IDM能力,同时显著提高其符合车规级标准的产品供应能力。而闻泰对于汽车芯片的布局始于其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2019年,闻泰科技用338亿元成功收购安世半导体,后者在2020年来源于汽车的收入占比为45%。今年6月17日,安世又宣布了相关扩产计划,拟在未来12个月至15个月内投资7亿美元用于扩建欧洲的晶圆厂、亚洲的封装和测试工厂和全球的研发基地,其中包括支持氮化镓(GaN)宽带隙半导体和电源管理IC等领域的研发。

创立于1982年的NWF,目前月产能为超过35000片200mm晶圆,相比台积电、联电等芯片制造龙头企业,Newport Wafer Fab的体量并不大,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业内分析指出,相比于直接投资建厂,收购的方式对于产能的补充而言更加快捷有效。闻泰表示,该笔收购将会有效提升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IGBT、MOSFET、Analog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产品领域的IDM能力,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而鸿海此次买下旺宏的6英寸厂,也同样是其涉足半导体领域的重要一步。鸿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称,鸿海做半导体晚了30年,此举是其“3+3”策略中整合电动汽车(EV)与半导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且当前正逢碳化硅从4英寸转向6英寸,是非常好的收购契机。据悉,该厂将主要用来开发与生产第三代半导体,特别是电动车使用的SiC功率器件。

陈凯指出,现在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域已经有非常多的公司,产业链垂直整合开始,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看到一个明显的横向整合的趋势,“不过从产业的大逻辑上来看,整合也是早晚的事。”

跨界整合进行中

依照鸿海对新买下的6寸厂的产能规划,2024年碳化硅晶圆的月产能目标要达到1.5万片,年产能18万片。而一片6英寸SiC晶圆可供2台电动车使用,该年产能可供36万台电动车使用。

而从手机代工走向汽车代工是鸿海集团下一步的重要战略方向。

在过去的12个月里,鸿海在电动车领域展开了一系列运作,包括投资、厂商合作以及搭建新的联盟。公司希望在包括半导体、底盘设计、软件、组装、服务的电动车价值链中获取更多的价值。鸿海估计,到2025年,电动车市场有望达到6000亿美元,而它希望得到该市场10%的份额。而通过对电动汽车领域的纵深布局,鸿海希望控制更高价值链的部分,这其中上游半导体供应链是关键一环。

到目前为止,在半导体领域,除了旺宏在新竹的6英寸晶圆厂外,鸿海还投资了马来西亚DNex/SilTerra 8英寸晶圆厂,该工厂专注于110纳米的成熟应用。此外还有位于青岛的Kore Semi以及电动车电池材料厂商GigaSolar。

对于这一系列的动作,陈凯认为其中有它的内在合理性,“因为鸿海原本就是做电子产品代工的,而新能源汽车可以给理解成一个大号的电子系统,尽管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其原来的能力体系是可以有很大程度的延伸的。”

咨询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也分析指出,鸿海的长期战略总体十分稳健,公司希望将业务拓展出利润率较低的智能设备领域,而转向有更高利润率的领域,并对整个产业有话语权。不过,鸿海要真正成为电动车市场的安卓系统,战略执行将会是关键。

而在汽车产业链的大变局之下,进入汽车供应链的电子产业链公司看到了更大变革的机会。尤其是汽车行业这一波的缺芯危机,对此刘扬伟曾表达,“这证明传统的汽车供应链模式没有能力满足电动汽车时代的要求。”他认为,汽车行业和电子行业之间的融合,在缩短产品周期和整体速度方面给该公司带来了明显的优势。而汽车制造商采取的“准时制”(just in time)商业模式和管理供应商的方式已经过时,必须要作出改变。

鸿海不是唯一想要向汽车领域延伸的电子产业链企业。另一家以生产苹果手机起家的中国台湾公司和硕也同样把目光投向汽车领域,现在正在为特斯拉组装电动汽车的零部件,其美国德州的新工厂将支持特斯拉奥斯汀厂区。生产电力电子元件的中国台湾制造商台达电子也在切入生产电动车充电模块和动力系统。中国大陆地区的电子产业链中,苹果供应商之一的立讯精密同样也在切入汽车连接器等领域,以拓展新的产品市场。

而这或将预示着工业史上即将迎来一个转折点:汽车行业与电子产业这两大工业,正在更大程度上走向整合,接下来这两个行业都将迎来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而这其中半导体显然是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一环。(校对/Jimmy)


2.Alphabet旗下Waymo宣布停止出售激光雷达传感器

集微网消息,据路透社报道,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表示,已经不再向其他公司出售lidar传感器。

Waymo的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将逐步停止商业激光雷达业务,继续专注于在叫车服务和速递业务部门开发和部署Waymo Driver。

发言人补充称,公司将继续内部研发激光雷达。

据知情人士透露,Waymo正考虑为其下一代激光雷达提供内部技术和外部供应商。

Waymo停止销售激光雷达是在CEO和其他一些高管离职后作出的决定,这引发人们对Waymo是否会重新规划战略的质疑,此前十多年公司一直未能产生可观的收益。

目前还不清楚Waymo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收入来抵消其激光雷达销售业务的开发和运营成本。

(校对/Sharon)


3.总投资8000万元,行易道车载毫米波雷达项目在江苏盐城开工

集微网消息,8月26日,江苏盐城盐南高新区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8个重点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40.8亿元。


图片来源:盐南发布

以下为此次开工的部分项目:

行易道车载毫米波雷达项目投资8000万元,其中设备投资4000万,落户大数据产业园南区,厂房面积2000平方米,搭建一条年产100万套雷达的新自动化产线及年产能达30-50万套产品的中试线。落户3年内获批国家高企,申报专利超30件,带动直接就业50人以上。

北京行易道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实现77GHz中程车载毫米波雷达量产出货并装车的高科技企业,已实现AEB功能的商业化,主营车载毫米波雷达系统和车载SAR成像(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已获专利86件。

鸿蒙科技产业园项目位于南海未来城境内,解语路东、湖光路北侧,总投资10亿元,总用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合31.4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项目共建设3栋商办楼、地下车库及其他配套工程,地上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约83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

高新技术创业园项目位于江苏盐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境内,四至范围:东至新园路、南至新河路、西至文港南路、北至世纪大道。项目总投资50亿元,总用地面积约9.3万平方米(约138.88亩),总建筑面积约44.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7.4万平方米,包括12栋建筑;地下建筑面积约17.2平方米,主要为地下车库及人防。

新石器无人车产业园项目拟来盐南高新区建成1条无人车生产线和产品研发中心,一期建筑面积约10000m2,总投资10亿,年产无人车3万辆。

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2月13日,公司汇聚自动驾驶、5G车联网、智能硬件和无人车超级工厂,目前已在30多个城市落地,聚焦数百个办公园区、CBD核心和公园校园等应用场景,建设智慧服务新生态,为使用者带来智慧生活新体验。其目前在常州的无人车工厂是全球首座L4级自动驾驶无人车超级工厂,拥有自主研发自动驾驶计算平台NeoWise和E-MARK欧盟认证车规级可靠性,是全球率先实现量产的全栈式软硬一体无人车。(校对/西农落)


4.降低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依赖,印度将推出巨额PLI计划

图源:网络

集微网消息,印度政府通过一项巨额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旨在支持印度汽车行业的本地化生产,降低进口依赖。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重工业部长马亨德拉(Mahendra Nath Pandey)近日表示,相关政策即将出台,印度对汽车行业的预算拨款最高达57,00亿卢比(合76.90亿美元)。该部门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印度汽车出口规模扩大一倍至300亿美元,同时将汽车行业就业人数从目前的500万增加到2025年的750万。

同时,印度政府敦促汽车行业加快本地化生产,降低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尤其是电子电气和半导体零部件。

印度政府首要智库的NITI Aayog的首席执行官Amitabh Kant表示,印度汽车零部件行业应该使EV零部件制造本地化,印度在这一领域不应该像太阳能行业一样变成主要进口国。

他在强调电动汽车转型重要性的同时表示,要减少对中国内燃机汽车的依赖。“随着(印度)汽车制造商提高产量,他们需要提升本地化生产能力并降低进口依赖,特别是对来自中国的催化转化器、电子电气零部件、半导体及其他关键零部件的依赖。” 他称,随着汽车制造商寻求供应链的多元化,考虑中国以外的采购地,印度拥有巨大的机会。

对于这方面,汽车企业强调需要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进行整合投资。

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SIAM)总裁Kenichi Ayukama表示,去年半导体短缺对汽车行业造成影响,今年这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半导体制造需要巨额投资,单靠汽车行业无法做到。“SIAM 和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协会(ACMA)共同制定的本地化路线图只有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才能成功,”他补充道。(校对/思坦)


5.北汽蓝谷上半年亏损18.13亿元 下半年将与华为积极推进N61HBT车型项目

集微网消息 8月27日晚上,北汽蓝谷发布半年报,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24.37亿元,同比减少21.69%;净利润为亏损18.13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8.63亿元。下半年,公司将与华为联合积极推进N61HBT车型项目,确保αSHI版等下半年的重点产品按期高质量开发完成。

据介绍,该公司致力于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整车及核心系统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目前公司拥有ARCFOX极狐和BEIJING两个产品品牌。极狐品牌是公司打造的高端品牌,目前已上市阿尔法T(αT),阿尔法S(αS)两款高端纯电动乘用车;BEIJING品牌为公司经济型品牌,主要产品系列有EU、EX、EC系列,涵盖了A级到A00级全系列车型。公司实现了产品高中低、大中小全线覆盖。

据悉,公司目前构建了BE11、BE22、BE21三个整车研发平台,涵盖轿车、SUV等多级别跨车型产品类型,平台底盘架构化设计,衍生多款底盘拓展方案,凸显平台车型研发周期短、开发费用相对低、通用化率高等优势。特别是ARCFOX极狐品牌BE21平台,是全新开发的高端智能、全冗余架构纯电动汽车技术平台,具有拓展性、延展性、先进电动系统和智能系统配置功能,支持轴距从2.75米到3米的轴距拓展,支持L3级别以上智能驾驶,具备超级拓展、智能、交互、进化四大特色。

此外,电池技术方面,公司在电池寿命、安全、低温、快换等方面持续进行技术开发,提升电池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公司持续构建电池系统集成技术、电池性能集成技术、电池安全技术、电池仿真分析技术、电池管理控制技术、电池测试验证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攻坚高安全设计标准下极致提升电池能量利用率的技术难题,持续提升“续航、安全”两大核心指标,电池系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而在电驱技术方面,公司自主开发的高性能一体化智能电驱系统,攻克了多个高电压大电流、高转速大扭矩模块复杂集成面临的机械、电磁、热、EMC(电磁兼容)、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集成设计难题,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测试显示功率密度、效率、EMC(电磁兼容)等核心指标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电控技术方面,公司产品已搭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超级电控系统,具有高安全、高集成、高性能、智能化等特性。此外,公司获得多项国际认证,德国莱茵TUV集团为公司颁发了国内第一张符合ISO26262功能安全标准的新能源汽车电控产品开发流程体系认证证书,标志着公司的汽车电控开发体系达到全球电控技术最高安全级别;DAKKS(德国认可委员会)为公司颁发了国内首张电动汽车产品功能安全证书,标志着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安全性在中国纯电动汽车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同时取得三电控制器功能安全(ASIL C)产品认证、汽车行业最高安全等级的功能安全(ASIL-D)及汽车行业国际软件标准(ASPICE L2)开发流程认证的整车厂,又取得了目前国内最高等级的汽车行业国际软件标准认证证书ASPICE L3。

与此同时,公司制定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技术规划,与华为、百度等公司深度合作,协同推进车载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智能计算平台等产品研发和产品转化。公司已经发布搭载华为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极狐αS-HI版,使智能驾驶技术水平进入新阶段。公司与百度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校对/Wenbiao)


6.车载/智能家居等市场需求增加,超声电子H1营收同比增长39%

集微网消息,8月27日,超声电子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称,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31.94亿元,同比增加3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1.7亿元,同比增加30.72%;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32元,同比增加30.71%。

超声电子表示,营业收入增加主要由于国内市场回暧,车载、智能家居等应用领域市场需求增加,各类产品订单充足;以及覆铜板前期新增产能释放增加营收所致;营业成本增加主要是营业收入带动以及原材料涨价因素。 

今年上半年,面对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超声电子紧紧抓住“国产替代”及国内通讯加速发展的机遇,在满足战略客户高端订单需求的同时,加大5G通讯、雷达板、LED板、智能电表、智能家居、智慧出行等市场项目开拓,通过横向布局、纵深推进提高国内市场渗透率。

与此同时,超声电子通过内外联动协同对接,加大对国产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缓解原材料价格变动影响,对生产、采购、运营等各环节实施精细化、系统化管理,持续进行高纵横比盲孔工艺、真空蚀刻、极精细线路、强抗电磁干扰等技术攻关,提高产品可靠性、稳定性。(校对|Jack)


7.汽车技术服务业务量稳定提升,中国汽研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2%

集微网消息,8月27日,中国汽研发布2021年半年度业绩公告称,上半年实现营收18亿元,同比增长16.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2亿元,同比增长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41亿元,同比增长28.64%。

对于业绩变动,中国汽研解释称,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检测业务深挖新老客户,强化自身资质和能力建设,实现业务量稳步提升;二是新能源、智能网联及风洞业务聚焦产能释放和市场布局,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业务开拓取得初步成效。装备制造业务实现收入9.26亿元,同比增幅3.56%,主要因为专用汽车改装与销售、汽车燃气系统突出发展质量,主动控制规模,优选重点客户,业务量同比基本持平。

汽车技术服务板块,中国汽研检测事业部加大市场拓展力度,针对中国载货汽车生产企业联席会八家联系会成员单位、中国汽车T10峰会十家企业的业务量同比大幅提升;中国汽研行业影响力逐步提升,首次承办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办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审查专家及检测机构(专家派出机构)负责人工作会议;梳理形成产品谱系V1.0版和完成8项地方标准立项,检测服务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工程中心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充分释放风洞中心产能,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发布驾乘性能测试评价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获批立项,研发产品化工作有序推进。

新能源中心搭建市场体系,三电公告检测业务大幅提升;完成了11项企标“领跑者”团体标准编制,以及氢能公告类强检标准、燃料电池部分委托检验标准和充换电能源局标准扩项工作,氢能国检中心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装备制造板块,专用车业务方面,中国汽研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实现首台套水平垃圾站研制与交付,完成轻量化展车开发以及轻量化技术在订单产品的应用推广。燃气系统业务方面,中国汽研向产业全链条延伸,实现多家主机厂整车压缩天然气改装业务突破,完成液化天然气系统关键零部件大流量稳压器、减压器的开发,实施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轨道交通业务方面,中国汽研成功开发多种制式产品,稳固单轨市场,保持较高市场份额。地铁业务取得突破,相关业务产品首次订单成功交付。

另外,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高级职称人员240人、硕士以上高学历人员680人;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9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累计有效专利47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4项,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117项。(校对|James)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芯智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