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内卷加剧,大模型“竞底”

来源:爱集微 #大模型# #价格战#
2.7w

继卷参数、卷打榜、卷规模后,国内大模型再次掀起卷价格热潮,即“百模价格战”。最近一段时间,百度、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智谱AI等多家国内大模型厂商均调整了旗下大模型产品的定价策略,“击穿全球底价”、“全面免费立即生效”,“性价比之王”,“1元买到200万tokens”,在行业内掀起了一阵阵波澜,使大模型领域的价格战进入高潮。

在这背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模型已从“卷大模型技术”转向“卷大模型应用”。今年1-4月,可统计到的大模型相关中标金额已达到2023年全年披露金额的77%左右,涉及政务、金融、运营商、能源、教科、交通等各行各业,表明企业对大模型的应用需求正快速增长。然而,大模型在经历近一年的“技术狂飙”以后,算法更新与模型能力提升似乎已有所放缓,一些厂商开始选择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优化用户体验、降低使用成本上,推动大模型商业化加速落地。

短期来看,大模型的性能迭代遭遇了部分瓶颈,谁也甩不开谁,谁也拿不出杀手锏。于是,降低推理成本、降低售价成了现在几乎每一家大模型厂商的高优先级任务。例如“用价格扩规模”是阿里云今年争夺市场的主要策略,而且将是未来非常重要的长期战略。

业界普遍认为,大模型部分技术体系升级,以及厂商抢占市场份额、加快商业化进程,是大模型价格战的主要起因。首先,降价的基本逻辑是有信心用技术手段降低成本。目前,大模型发展已经超越了摩尔定律框架,通常每半年左右性能就会翻倍,并且周期仍在缩短。由此,大模型的成本下降不仅依赖于硬件成本降低,还涉及算法优化和模型训练、部署技术的进步,如通过剪枝、量化和知识蒸馏等技术,可以显著降低计算复杂度和资源消耗。

其次,在市场层面,通过降价或免费策略,大模型厂商能吸引大量企业和开发者对API的调用,增强企业和开发者与平台的粘性,提升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培养和完善AI应用的生态系统。对于众多企业客户而言,选择大模型产品部署后往往不会轻易更换。因此,以低价吸引更多“第一批客户”,是驱动大模型厂商加入价格战的重要驱动力。同时,鉴于目前市场对降价呼声比较大,通过降价措施扩大用户规模也有助于利用规模效应大幅降低模型推理的单位成本,并行成“数据飞轮”,加速大模型性能的提升以及“磨”出好模型。

但大模型降价,不能只提供低价的轻量化版本,主力模型和最先进的模型也要够性价比,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复杂业务场景需求,充分验证大模型的应用价值,从而催化出超越现有产品和组织模式的创新,推动整个大模型生态体系的发展和进阶。

显而易见,新兴数字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多次降价,这既是行业洗牌也是行业重塑。当前,随着降低成本成为推动大模型快进到“价值创造阶段”的一个关键因素,大模型降价不仅降低了企业采纳AI技术的门槛,能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以及开发出更多商业化的大模型应用,促进大模型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而且有望吸引更广泛的企业用户群体,从而进一步平衡收入和成本。

进一步来看,对B端企业用户而言,大模型的使用成本将大幅降低,性价比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将推动其在更多业务领域使用大模型赋能。同时,更多C端用户有望免费使用基础AI应用,而庞大的访问量有助于企业进一步提升模型服务能力,完成良性的商业模式循环。

基于此,大模型推理成本的下降将推动着中国AI大模型进入落地为王的发展阶段,2024年或迎来“大模型应用爆发元年”。目前,鉴于我国企业正处于AI转型的关键时期,低成本下AI模型生态将进一步实现完善甚至重构,终端应用亦将涌现出一批核心的创新应用。

与此同时,随着一场血雨腥风的淘汰赛正在打响,行业或加速洗牌,市场集中度将有所提高,一些产品成熟度不高、资金实力不强的企业可能在价格战中被淘汰。其中,对于阿里、字节等大厂以及融到资金的创业公司,价格战是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将能够利用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势,通过多元化盈利模式和增值服务来平衡降价带来的影响。

但对于一些专注于提升模型能力、未能砸足够资金抢夺客户与市场的大模型初创公司而言,价格战可能就是让企业淘汰出局的致命一击。相较于头部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本就有限,在成本压力和价格战双重夹击下,目前已经陷入“进一步退两步”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数据、算法、算力都不如头部企业的前提下,如何在深耕细分领域和加速应用落地等方面走出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和变现之路,是中小大模型企业当前的破局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性能最先进的大模型产品往往并非直接来自科技巨头,而是由更专注于技术创新、模型打磨的创业公司打造。长期以来,依靠雄厚资金与算力储备抢占市场并非创业公司的强项,若未能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它们将在陷入“价格战绞杀”之后变得更加被动,因而需要警惕劣币驱逐良币,拖累大模型技术进步的情况发生。

综合看来,大模型价格战可谓是一柄双刃剑,价格降低有利于产业普及和推广,但如果价格低于企业实际成本将扰乱市场,同时非理性的价格战将是“双输”打法。因此,大模型企业应通过技术提升和改革降低成本,而不是仅仅为了占领市场而降价。如果大模型无法让AI企业从中获得良性经济效益,只依靠免费来获客、拓宽市场规模,并非以创新赢得市场,那这一商业模式只能是昙花一现。向下竞底只是权宜之计,能够向上定价的大模型才有未来。

无论如何,可以预见国内大模型行业将在历经价格战出现格局重组,产业生态结构会进一步梳理完善。其中,通用大模型的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并被头部大模型企业将主导;行业大模型和专用大模型企业,将发展细分领域的轻量型、专业型大模型;更多中小创新企业则聚焦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发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基于此,各大模型企业在追寻商业化、落地应用的新阶段及进程中,将全方位促使国内大模型生态体系部不断完善和演进,同时有力推进中国数字经济和AI产业的加速发展和迭代升级。

责编: 张轶群
来源:爱集微 #大模型# #价格战#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