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警惕美对华科技施压新手段

来源:环球时报 #半导体# #制裁#
6824

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学者王强发文,据路透社日前报道,美国出口政策负责人埃斯特维兹在与荷兰政府会晤后前往日本,试图推动盟友进一步限制中国生产尖端半导体的能力。在此之前,就有日媒透露称美国国务院将于7月向美国驻日本大使馆派遣负责“监控中国”的官员。

派遣“中国观察员”意味着拜登政府紧盯中国政府和商业活动,加强对华情报收集。在美国军事理论当中,有一个“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打击环路概念,其中“及时准确地观察”被列为完成打击链路的前置条件。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的构成和运行特点,并且结合过去一段时间美国以“激烈竞争”为名实则遏制中国的一贯手法,不难发现,美国派官员游说荷兰、日本及派遣“中国观察员”,其实就是美国进一步布局“友岸外包”,全面执行“脱钩断链”等打压中国的关键动作,是美国借用军事行动样态,对中国发动“经济战”“科技战”的最新打法。

笔者认为,首先,此举表明美国对华遏制的“联合作战”机制正在逐步成型。美国国会激进反华政客代表之一、参议员汤姆·科顿,在2021年就曾经提交过一份名为“击败中国”的所谓文件,大肆鼓吹美国应该与中国“硬脱钩”,并且认为这是一场与中国的长期“战争”。令人遗憾的是,“击败中国”并不是美国几个极端政客的个人观点。从当前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来看,现实情况是,把中国视为“美国最大对手”,已成为美国国会和政府之间的一种普遍认识。他们需要借此吸引政治关注度,同时把国内解决不了的矛盾向外转移。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政治围堵、经济制裁、科技脱钩、军事包围等“混合战争”样态,全力打压中国,是华盛顿“全政府遏华政策”导致的结果。

未来向驻日使馆派出美国国务院系统的官员担任所谓“中国观察员”,本身就是国务院搞的“中国事务协调办公室”的下属成员,同样设置针对中国专设机构的还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中国任务中心”和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屋”。此外,美国的财政部和司法部也有类似机构,由此就构成了美国横跨行政系统、情报系统、军事系统的“对华一体化情报对抗能力”。这进一步说明,拜登政府强调对华战略的机制性、综合性日益凸显。

其次,显示华盛顿正在完善对华遏制的所谓“精确打击”手段。众所周知,供应链攻防体系的关键在于节点控制。普通网民经常说的“卡脖子”,其实就是对这种控制能力的通俗描述。这里既有造不出来的技术水平缺憾,也有嵌不进去的原生体系缺陷。前者的制约在于无法获取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后者的弱点则是缺乏系统核心集成能力。

美国一些人据此盘算,只要封锁关键技术,“精准地”把控供应链关键节点,就能够把中国“隔离在全球高端产业体系之外”,并且对中国产业创新能力形成“精确遏控”。比如一台极紫外光刻机(EUV)大约有5000多个供应商,约10万个零部件,如果能够精准掌控这些供应商,就能全面管控高端光刻机产业链路。很明显,美国派出的所谓“中国观察员”,主要目的是利用自己对驻在国的深度了解,精确掌握驻在国与中国技术和商贸往来,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向驻在国施压,推动建立所谓“不依赖中国”的半导体和其他重要商品的供应链,提升美国对全球关键领域产业链控制能力。

最后,美国对华遏制的“盟友战略”正加快部署。美国国务院这一派遣计划最初来自于特朗普政府时期,此前美国已在曼谷、布鲁塞尔、罗马和悉尼等其他国家城市的美国使领馆增派大约20名负责“监控中国活动”的此类官员。而向这些国家派出联邦政府官员,其实并不简单。外界发现,加上本次要派驻的日本,这些“中国观察员”的派驻国家,均处在美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位置,而且这些国家在产业能力上对美国具有明显的依附特性,极易受到美国政治压力影响。

还是以光刻机为例,全世界范围掌握高端光刻专利最多的企业当中,日本独占前十名中的一半,这些企业和欧美相关企业并不是单纯竞争关系,相反却有着资本利益的一致性。而包括日本在内的这些国家,与中国经贸往来十分密切。眼下,美国向这些国家派出所谓“中国观察员”,无非就是要在破坏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协调资本利益,让这些盟友心甘情愿被捆绑在美国遏华战车上。因此,这些国家也需要好好考虑一下如果自己遵循美国的指令,盲从华盛顿对华科技战的策略,将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环球时报 #半导体# #制裁#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