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小米汽车组织架构重大调整:年内交付端到端智驾

来源:爱集微 #智驾#
1622

1.小米汽车组织架构重大调整:年内交付端到端智驾

2.西门子将拆分电动汽车充电业务eMobility

3.北京汽车官宣更换标志

4.安利股份:汽车内饰、电子产品呈现“低基数、高增长”态势

5.国轩高科:星晨大圆柱电池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交付

6.一场盛会,诠释车芯屏如何实现“合则肥”


1.小米汽车组织架构重大调整:年内交付端到端智驾

据36氪报道,小米智能驾驶团队近期完成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有“感知”和“规控”两个二级部门重组合并为“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负责量产方案的开发。小米汽车智能驾驶将从传统模块化开发,全面转向端到端大模型的技术路线。消息称,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年内交付端到端智驾。

另外,小米原负责预研的“自动驾驶”团队成为重点发展部门,大力推进L3/L4级自动驾驶产品的研发与落地。

据悉,小米在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地设有智能驾驶团队,总人数约1200人。小米智能驾驶量产方案进展不如预期,重组后的“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将负责开发含激光雷达和不含激光雷达两套技术方案。

今年3月,小米CEO雷军表示,“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大,研发团队已超过1000人,预计年底突破1500人。小米智能辅助驾驶全系自研,全系标配全国都能用的高速领航、一键代客泊车、智能泊车辅助,包括Xiaomi Pilot Pro、Xiaomi Pilot Max版本。”他认为,小米智能驾驶可能是业内进步最快、进展最猛的,并称“目标就是2024年内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硬件方面,小米SU7系列汽车搭载2颗英伟达Orin芯片,可实现508TOPS算力,还拥有1颗激光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3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加持;软件方面,小米汽车拥有AI全面赋能,全面自研底层算法,对AD三件套(BEV、Transformer、OCC占用网络)全面自研,并且全面融入大模型。

2.西门子将拆分电动汽车充电业务eMobility

西门子表示,将剥离其电动汽车充电部门eMobility,以创建独立的业务,使其更加灵活,更有能力利用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

eMobility为公共、住宅、商业和市政客户提供硬件、软件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它提供充电技术和基础设施以及规划和实施电网连接。eMobility业务在德国、葡萄牙、美国、印度和荷兰设有生产和研发基地。

西门子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西门子eMobility如今拥有强大的技术核心和产品组合,剥离后将赋予企业创业自由,使其转变为更灵活、更专注和更高效的市场参与者。”

西门子表示,此举将整合eMobility和Heliox(西门子今年早些时候收购的荷兰电动巴士和电动卡车快速充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并确保为未来的合作做好准备。

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充电器市场预计将从2023年的124亿美元增至797亿美元。

报告指出,预计市场增长将受到全球电动汽车普及率不断提高、政府激励措施、充电器效率和便利性的提高以及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充电器的整合的推动。

3.北京汽车官宣更换标志

9月20日,北京汽车在港股发布公告称,本公司标志已变更,自本公告日期起生效。本公司的原标志及新标志载列如下,以资识别:

据介绍,新标志将用于相关公司文件(包括但不限于中期及年度报告、公告、通函、通告、股票及新闻稿)。

北京汽车同时表示,变更本公司标志不会影响现有本公司股东的任何权利。所有印有原标志的现有已发行本公司股票将继续作为本公司有关股份所有权的有效凭证,可继续有效作买卖、结算、登记及交付用途。因此,本公司将不会就现有本公司股票作出免费更换印有新标志的股票的任何安排。

4.安利股份:汽车内饰、电子产品呈现“低基数、高增长”态势

近日,安利股份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构建了“2+4”业务布局,2024年上半年,功能鞋材呈现“高基数、高增长”态势;汽车内饰、电子产品呈现“低基数、高增长”态势,体育装备稳定增长。沙发家居品类短期内遇到一定挑战,略有下降,但总体稳定。

其中,消费电子品类,安利股份与苹果合作稳定向好,积极拓展联系三星、谷歌、联想、vivo、OPPO、小米、荣耀、Beats等品牌客户。汽车内饰品类,安利股份产品在比亚迪、丰田、小鹏、长城、极越、极氪等汽车品牌的部分车型上实现应用。据介绍,这两个品类也是安利股份毛利率较高的细分业务。

关于“聚氨酯树脂自己配套使用占比”的问询,安利股份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合肥安利聚氨酯新材料有限公司,具有年产聚氨酯树脂7万吨的生产能力,公司具有一体化研发生产优势,集成协同创新能力强。目前公司主要用于配套自用的聚氨酯树脂占比约90%左右。

5.国轩高科:星晨大圆柱电池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交付

9月18日,国轩高科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启晨电池L600已经具备量产能力,正在根据定点情况组织推进产品交付。星晨大圆柱电池使用自研的第二代硅碳材料和极速电解液,目前该产品处于C样验证,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交付。

国轩高科同时披露,大众标准电芯工厂已具备产品生产能力,产品可满足大众海内外标准电芯的需求。目前公司已提交样件以配合大众进行整车验证,装车时间将根据大众整车生产的进度和需求决定。公司G刻电池目前已经装车并开始批量交付。

固态电池方面,国轩高科目前已实现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制备、基础性能验证及样品测试,电芯体系循环次数可达3000次以上,实现了从模具电池到车规级电芯制造的突破,发布的金石电池能量密度可达350Wh/kg,成功通过严苛的200摄氏度热箱测试,国轩高科认为,全固态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等优势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目前其生产成本仍相对较高,尚未达到大批量商业化运用的阶段。

资料显示,国轩高科与国内外知名车企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国内客户包括吉利、奇瑞、上通五、零跑、长安等,海外客户包括TATA、VinFast 、Rivian等。在储能领域,国轩高科与南方电网、长江三峡、赣能股份、日本爱迪生能源、德国巴斯夫、美国PGT、英国Pod Point等知名企业合作。

6.一场盛会,诠释车芯屏如何实现“合则肥”

9月21日,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如火如荼之际,作为大会重点专项活动之一,第二届车芯屏生态融合发展交流会如期在合肥拉开帷幕。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汪毅出席交流会并致辞,来自境内外车芯屏领域的产业专家、产业链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共同参会,共话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本次交流会是在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合肥市人民政府、以及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合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共同主办,安徽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合肥市半导体行业协会以及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近年来,合肥市依托“芯屏汽合”产业聚集优势,积极推动多链融合创新发展,车芯屏产业竞相绽放。今年1-7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65.1万辆,位列全国第二;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以车为引领,以芯为纽带,以屏为载体,推动车芯屏生态融合发展。”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在致辞中表示,合肥将定期组织车芯屏企业技术、产品对接会,开发城市级应用场景池,建立芯屏“本地创”“本地产”清单,推动车规产品导入“本地用”,实现汽车厂商与芯屏企业手拉手协同发展。

从江淮、奇瑞等本土车企崛起,到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造车巨头的纷纷落户,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机蓬勃,构建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汽车全产业链营收更是迈上万亿元新台阶。“芯片已成为汽车行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车载显示屏带来更加智能的用车体验。”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汪毅表示,未来安徽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汽车终端引领作用,创新和拓展应用场景,围绕车规级芯片、动力电池系统、智能驾驶体系等重点领域,实施产业链协同攻关。

围绕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标准化制定等主题,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在交流会上表示,车芯屏的底层是芯片制造,存在总量有限、产品繁多、技术要求极高等特点。面对全球主流汽车芯片制造、设计一体化的IDM模式,我国急需构建车规芯片制造设计的专用平台。

在本次交流会上,合肥市工信局副局长曾艳介绍《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情况》,提出合肥将聚力打造产业“强引擎”,攻关“三电”和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实施“车芯屏”协同发展计划,推动车规级“芯屏”向整车厂导入。

新站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蒋昌宽在《场景赋能,车芯屏协同新一站》演讲中表示,新站高新区将围绕未来汽车场景,支持维信诺、京东方、晶合集成、国轩高科等龙头企业组织“芯屏”“芯车”协同联合研发实验室,全面构建未来汽车场景。”

聚焦车芯屏生态融合协同不足、新兴企业壁垒等诸多挑战,上海半研总经理徐可、爱集微副总裁韩晓敏从不同角度建言。当前,既要看到行业内卷、降本压力、质量问题索赔等,以及国内IC设计企业以Fabless为主的发展阶段与汽车芯片企业以IDM为主的发展模式不匹配等问题,也要看到汽车电子的变革为芯片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推动车芯协同创新发展,加强本土Tier1的培育与挖掘,连接与半导体企业合作,推动车规制造工艺平台向前,对构建国产汽车芯片产业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主题演讲环节,江汽集团采购中心副总经理焦东风、蔚来控股有限公司供应链负责人袁斌、芯海科技汽车BU总裁许煜东、合肥杰发科技副总经理胡小立、维信诺创新研究院院长朱修剑、晶合集成业务副总经理周义亮围绕车芯屏产业融合发展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共同探讨面对挑战及应对之策。

万物向新,众行致远。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提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亟待通力合作、协同发展,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从而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构建更加健康稳定的产业生态系统。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智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